她叫罗治文,住在重庆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做的豆瓣酱很受大家欢迎。
说到豆瓣酱,大多数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四川“郫县豆瓣”。那是很常见的调味品,既可调料,又可下饭,是川菜之魂。
金秋十月,正是做豆瓣酱的好时节,但据说豆瓣酱不怎么好做,不过高手在民间,在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就有一位叫罗治文的阿姨,豆瓣酱做得不仅有颜值,味道还非常正宗。
她利用身边常见的食材,结合自己的创造力,为亲朋好友奉上的豆瓣酱,折射出一种坚韧又感人的东西,是时间积累的味道。
“从小就跟父母做豆瓣酱”
国庆前夕,沪汉社区传来阵阵欢笑。原来,社区为了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厨艺能手,并邀请社工志愿者举行了“厨艺展示活动”,吸引了近十位美食达人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技”参赛:李大妈制作的咸菜,好吃可口;王嬢嬢端来的糍粑,酥脆清香,受人欢迎。其中,一位阿姨制作的豆瓣酱尤其抢眼,颜色鲜艳,香味浓浓,看上去垂涎欲滴。
她叫罗治文,热情、开朗,一位颇有亲和力的阿姨。
“我从小就跟父母一起做豆瓣酱,每年这个时候,我就知道要开始做了。”罗治文说。
“每次做好,都会给亲朋好友分点。”罗治文说,小时候在家,就是吃爸妈做的豆瓣,现在搬到主城三十年,都是自己做,因为亲朋好友喜欢吃,自己做豆瓣酱总有一种开心的感觉。
已经淌进她的血液,变成永恒
豆瓣酱,对罗治文来说,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记忆和情怀。
从小在璧山长大的罗治文,说起豆瓣那是感触最深的,因为小时候在家吃的豆瓣都是爸爸妈妈自己动手做的,感觉很特别。
罗治文说,那些年,每次在做豆瓣酱前,都会跟着爸妈去集市上购买原材料。“当时是用硬胡豆泡上几天发芽后,再分离皮和瓣,胡豆瓣晒干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进行下一步。”
接下来的步骤,是她最喜欢的,感觉开心不说,还有一种大快朵颐的感觉。先是准备一个大的木盆,把大蒜剥好,生姜洗了放在里边,“然后用底部带着一把向外弯曲的弯刀剁,等把生姜大蒜剁成溶的时候,就把胡豆瓣和辣椒粉倒入里边加水搅拌。”“剁”的畅快,罗治文至今记忆犹新,已经淌进她的血液,变成永恒。
最后,等搅拌均匀了,在豆瓣表面倒上能够完全淹没的菜油,再盖上密封装坛,这就算大功告成。
自我创新广受欢迎
三十年前,罗治文成家后,就尝试着自己做,并不断改善,将豆瓣酱做得色香味俱全。
“我1986年结婚,两年后搬到重庆,很多习惯都改变了,但做豆瓣的情结始终没有变。”罗治文说,到现在,她不仅能做出像爸妈那种具有传统意义的普通豆瓣,还能做出自我创新的,能直接下饭的新式豆瓣。
因为现在生活好了,新式豆瓣的材料要远多于传统豆瓣。里边不仅有传统豆瓣的原料,还加入了虾仁、香肠粒、腊肉粒、花生、芝麻等。
当然,做工也比普通豆瓣要多出几步。“最先把普通豆瓣放在一边,然后再将虾仁、香肠粒、腊肉粒放入锅中翻炒。等熟透后再放入豆瓣,稍微再翻炒一下,就可以起锅了,再放入能密封的容器里就好了。”她说,将之放入冰箱,等吃饭时再拿出来,那真是美味至极。
自从做了这种豆瓣后,大家称赞不绝,“这次国庆出去旅游前,就做了一大碗豆瓣。”罗治文说,因为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怕一扫而空。
“有一次出门,计划了五天的量,结果第一天就吃完了,所以现在每次出行,总会带很多豆瓣,有时候外边的饭菜吃不惯,这个时候,豆瓣酱总能成为大家的美食。”
声音
刘莉平(邻居):罗姐做的豆瓣酱的确口感好,毕竟是摸索了好多次,才有现在的味道。
吴强(居民):我喜欢吃罗老师做的豆瓣酱,有一种浓浓的爽口的感觉。
王诗(学生):我在网上买了很多次,但都没有罗阿姨做的好吃,主要是豆瓣,没有那种味道。
閱讀更多 視覺山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