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系细胞改变和增多的意义

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1、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1、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粒系细胞改变和增多的意义


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2、类白血病反应;

3、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4、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

5、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1、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2、寄生虫感染;

3、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4、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粒系细胞改变和增多的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3、放射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 见于

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4、粒系细胞形态异常

1、胞核异常:

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异常:

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

⑵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