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

提到經絡,相信很多的夥伴都看過電視或者武俠小說,像什麼任督二脈啊,練功時頭頂冒煙啊,氣沉丹田啊,什麼哭穴和笑穴啊,相信這些大家都不會陌生。

其實很多的武俠小說都給中醫和經絡披上了神秘的面紗,我們揭開後就能發現其中那些很實用、很重要的經絡和穴位。

人體內的經絡主要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有“徑”的含義,也就是路,指的是大並且深的直行主幹;絡,有“網”的意思,指的是分支,小並且淺的橫行支脈。二者合稱為經絡,就像縱橫交錯的道路,運行著體內的氣血,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續。

在中醫看來,很多人老是頭痛、腰腿痛、肩頸痛或者老覺得身體的某個地方發酸、發麻等、運動後手臂痠痛等,通過各種刺激(針法、灸法、推拿)後很快就恢復了,就是因為通過刺激穴位或者沿著經絡按揉恢復了經絡的暢通,使人身體的氣血能正常地流通,從而各種症狀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減弱,達到了通則不痛的目的。

為了預防我們身體疾病的發生,為了及時知道身體哪兒堵住了,我們就得知道經絡到底在哪裡。

人體的經脈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

經絡的命名是結合臟腑,手足,陰陽而定的。髒,有儲藏人體內一切營養物質的作用,屬陰,共有六個,即心、肝、脾、肺、腎、心包;腑,有消化、輸送、排洩的功能,共有六個,即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三部分:

手或足經、陰或陽經、髒或腑經。如手太陰肺經等。

>>>>十二經脈的名稱是: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循行分佈於上肢的稱手經,循行分佈於下肢的稱足經。分佈於四肢內側的稱為陰經,屬髒;分佈於四肢外側的稱陽經,屬腑。

>>>>經脈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具體方向:

手之三陰胸走手、手之三陽手走頭、足之三陽頭走足、足之三陰足走胸。

>>>>每一條經絡都對應著每一個時辰:

1、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洩。

2.、辰時( 7點至9點 )胃經旺,有利於消化。

3.、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4.、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5.、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

6.、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10.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1.丑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12.寅時( 3點至5點 )肺經旺。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手太陰肺經

人體的總理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肺相當於人體內的宰相,就是說全身各部的血脈都直接或間接的匯聚於肺,然後散佈於全身。那麼,肺在什麼時候開始對全身進行氣血分配的呢?

當然就是在肺經當令的寅時。這個時候,正是陽氣提升的時候,是人從靜變為動的過程,此時需要一個深度的睡眠。如沒有一個深度的睡眠,就會干擾肺對身體氣血的輸布。比如大腦比較活躍,那麼肺就只好多分配一些氣血給大腦,第二天人就會感到四肢無力,非常疲憊,這就是由於氣血虛弱造成的。

肺經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條經脈,本經經穴分佈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

肺經的經氣旺在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

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肺朝百脈。”

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如有肺病者最易被驚醒,而且醒後已經汗流浹背,這可能是肺經出了問題,如劇咳或哮喘。在這個時候,如果您咳醒的話,最好是喝杯溫開水,能夠緩解一下,還可以去肺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老年人一般都是早上四五點鐘就起床,這時候還是寅時,是肺經運輸血氣的時間。而老年人在這個時間段醒來的原因就是氣血不足。如果這個時候醒來小便的話,代表老人比較虛;如果這個時候醒來,同時大汗淋漓的話,就要警惕了,可能因為氣血不足導致心臟病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凌晨三四點心臟病人容易死亡的原因。

>>>>肺經上有三個重要的穴位:

尺澤穴、孔最穴和太淵穴。

尺澤穴對肺經熱引起的咳嗽、氣喘、咳血、潮熱、胸部脹滿及咽喉腫痛有效,同時可通過降肺氣而補腎,最適合上實下虛的人。孔最穴對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扁桃體炎有很好的效果,太淵穴為肺經原穴,有很好的補氣效果,特別是那種總覺得氣不夠用和有吸不上氣的感覺的人非常適用。

>>>>建議飲食多選擇:

白菜、梨子、豆腐、豆漿、牛奶。

虛症:皮膚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痺、咽喉幹、咳嗽等。

實證:呼吸不暢、咽喉異常、胸悶、氣喘、扁桃炎、咳嗽、肩背痠痛易患痔瘡等。

手陽明大腸經

肺和大腸的保護神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中醫裡說“肺與大腸相表裡”,意思就是說肺主內,大腸主外,他們通過大腸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生活中人們有時候會咽喉腫痛,同時大便不通暢、便秘,一般我們總會說上火了,但是究竟什麼是上火呢,上火的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這是大腸的火通過經絡傳到與肺相連的咽喉引起的。出現這種狀況,首先要通便,大便通暢了,咽喉腫痛也就好了。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的商陽穴,沿食指橈側,通過合谷、曲池等穴,向上會於督脈的大椎穴,大腸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出現問題時,有的人會出現雀斑、酒糟鼻,有的人會腹瀉、腹脹、便秘。在上身部位會表現為食指、手背、上肢、後肩等經絡路線上的疼痛和酸、脹、麻等不舒服的感覺。

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佈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養生諮詢微信:2032790275

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不過上廁所不要太趕,很多老年人中風是因為這樣引起的。

我們不如休息10-20分鐘清醒清醒頭腦再去。

>>>>大腸經上最主要的穴位是:

合谷穴、手三里穴、迎香穴、曲池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原穴,俗稱“虎口”。面口合谷收,就是用合谷來治療頭面部疾病的。堅持按揉刺激合谷穴,可以獲得自然治癒疾病的功能,可疏風止痛,通絡開竅。合谷穴經氣旺盛,對治療牙齦腫痛、頭痛以及咽喉類、扁桃體炎症引起的咽喉腫痛等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女性的痛經,也可以試試揉揉合谷穴,同時還可以配合三陰交。

另外,合谷穴有宣通氣血,促使陽氣生髮而奏、扶正祛邪的功效,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治療和預防感冒等外感病。孕婦和嬰兒感冒不能吃藥時,就可按

摩合谷穴緩解症狀。

手三里穴對緩解上肢疲勞、痠痛特別有效果。同時,按揉或刺激手三里對頸椎病壓迫神經所引起的上肢麻木也有很好的作用。

迎香穴是治療鼻塞的特效穴位。遇到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或者過敏性鼻炎時,按摩兩側的迎香穴一兩分鐘,症狀立刻就能緩解。這個穴位在鼻孔外緣。

曲池穴經常用來瀉熱,效果很好,如果您心情煩躁,感覺心裡憋著火就試試按壓曲池穴,做前後方向撥動,這時會感覺酸脹或者有點疼,不一會就會感覺心情安寧,火氣也降下來了。還有就是緩解關節的痠痛。有高血糖、高血壓的中老年人每天按揉曲池穴,對血壓、血糖的控制有很好的幫助。

>>>>建議飲食多選擇:

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虛症:腹痛,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幹、喘息、宿便等。

實症:腹脹、易便秘、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適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

足陽明胃經

人的後天之本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

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過於燥熱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現嘴唇乾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胃經是人體經絡中分支最多的一條,主要分佈在頭面、胸部、腹部和腿外側靠前的部分。胃經出現問題時,人會有以下症狀:發高燒、出汗、頭痛、脖子腫、咽喉腫痛、牙齒痛,或口角歪斜,精神方面容易受到驚嚇、狂躁,吃得多而且容易餓,胃脹、腹脹;膝蓋腫痛,乳腺部、腹部和大腿部、下肢外側、足背、足中趾等多處疼痛。

>>>>胃經上分佈著人體保健的第一大穴——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四指,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的凹陷處就是足三里。刺激足三里可以使腸胃蠕動有力而有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慾,幫助消化,還可以改善心臟功能,調節心率,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並能提高抵禦疾病的能力。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是天樞穴:

位於肚臍左右兩側各向旁邊大約兩寸處。刺激天樞穴,對便秘、消化不良、臍周疼痛、噁心嘔吐有很好的作用,還有就是拉肚子。

在治療中風偏癱後遺症肢體萎縮無力時,常取胃經穴位。中醫講:久臥傷氣,病人長期臥病在床,脾胃功能肯定不好,也就是脾胃的氣受傷很重,刺激胃經可以恢復他們的胃氣,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他們的食慾開始好轉,肌肉也開始有力了。諸如足三里、梁丘、天樞、豐隆以及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合谷等穴位。通過貼敷太陽灸都可以很好的幫助病人消除不適。

>>>>養生之道:

此時要吃早餐。且不宜先喝蔬果汁、冰鎮飲料等,早餐應該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也許開始吃冰冷食物的時候,不會覺得胃腸有什麼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齡增長,就會發現皮膚越來越差,喉嚨老是隱隱有痰、不清爽,或是時常感冒,小毛病不斷。這就是因為早餐長期吃冷食傷了胃氣所致,如果你不給它東西填飽,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餓久了,就會有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炎、膽囊炎等危險!飯後一小時後按揉胃經可調節胃腸功能。

虛症:消化不良、易胃脹氣和食慾不振、顏面浮腫、易打嗝、飯後容易胃痛、腹瀉或嘔吐。

實症:容易餓、胃弱、關節異常、食慾異常、口乾、易便秘。

足太陰脾經

婦科病的首選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脾經的循行路線從大腳趾末端開始,沿大腳趾內側腳背與腳掌的分界線,向上沿內踝前邊,上至小腿內側,然後沿小腿內側的骨頭,與肝經相交,在肝經前循行,上股內側前邊,進入腹部,再通過腹部與胸部的間隔,夾食管旁,連舌根,散步舌下。

脾經不通時,人體會表現為:身體的大腳趾內側、腳內緣、小腿、膝蓋或者大腿內側、腹股溝等經絡線路會出現冷、酸、脹、麻、疼痛等不適感,或者全身無力,疼痛、胃痛、腹脹、大便稀、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等。

>>>>以上症狀都可以通過從脾經去治,有幾個重點穴位:

太白、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等。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對脾虛症狀如全身乏力、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等都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培補後天之本,增強體質。

太白穴在腳的內側面,大腳趾骨節後下方凹陷處,腳背與腳底交界的地方。

三陰交,又名女三里,只要是婦科病,如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症、腳底腫脹、手腳冰涼等,刺激這個穴位都能有效,所以有人稱之為婦科病的萬靈丹。

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旺。

已時脾經旺,造血身體狀;“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洩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

《黃帝內經》記載:“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胃為唾”。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出汗異常可以從心臟上找毛病,鼻涕多了要看肺是不是出現了問題,眼淚不正常要從肝上找根源,口水和唾液多了就要從脾腎上找原因。

>>>>養生之道: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虛會導致記憶力下降等。

這段時間是我脾經開穴運行的時間,也是護脾最好的時間段,已經要吃中午飯了,有條件的建議在家做飯多選擇牛肉、羊肉、豬肉、扁豆、番薯、馬鈴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選擇蘋果、橘子、檸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選擇綠茶、花茶、蜂蜜水等。在日常飲食上注意多吃清淡飲食,不暴飲暴食,以減輕脾經的負擔。

虛症:內分泌失調或分泌不足、胃弱、膝異常、易失眠、疲勞、食慾不振、大便異常、腹脹等。

實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脹氣打嗝、頭疼、疲倦乏力、膝關節異常、排便異常等。

手少陰心經

主宰人體的君王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心經起始於心中,主要分佈在上肢內側後緣。心經異常時,反映到人體的外部症狀包括:心胸煩悶、疼痛、咽乾、口渴、眼睛發黃、脅痛、手臂一面靠小指側那條線疼痛或麻木、手心熱。在身體保養方面,循經按揉可以放鬆上臂肌肉,疏通本經的經氣,點揉和彈撥重點穴位還可以預防冠心病和肺心病以及改善頸椎壓迫神經所致的上肢麻木,此外還能治療失眠。

經常敲小指尖端到腋窩那一段,就是手臂陰面靠小指的那一條線。敲小手臂有痠痛感,敲大臂時有電麻感,這都是正常的經絡感覺。本經經穴分佈在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端。起於極泉,止於少衝,左右各9穴。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

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於養心大有好處,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養生之道:

此時是心經開穴運行的時間,我們飯後都想睡一會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剋制了這種慾望,如果有條件只要稍微的睡10分鐘也會對我們的心臟有很大的幫助,也不要擔心會發胖因為時間很短,還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減少負擔。

另外在飲食上也可以選擇對我心臟有益的食物,如飯前吃個番茄,水果可選蘋果葡萄,茶水可選紅茶、綠茶、花茶,其他還有紅豆、番薯、金針、紅棗、雞肉等。

足太陽膀胱經

運行人體寶貴體液的水官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的睛明穴,止於足小趾尖的至陰穴,循行經過頭、頸、背部、腿足部,左右對稱,每側76個穴位,是十四經中穴位最多的一條經。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無時不在傳輸邪毒,而其他諸如:大腸排便、毛孔發汗、腳氣排溼毒、氣管排痰濁,以及流淚、痘痘、嘔吐等雖也是排毒途徑,但都是局部分段而行最後也要並歸膀胱經。所以要想驅除體內的毒素,膀胱經必須暢通無阻。

>>>>膀胱經上有幾個穴位很好用。

1、 睛明穴治打嗝,可用雙手同時按壓兩側的睛明穴,使其有強烈的酸脹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時針對眼部的自我保健也是很好的穴位之一。

2、 腰背委中求,就是說腰背處的所有疾病和不舒服等通過刺激委中穴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還可以治療腿部的酸脹、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病、下肢腿軟

無力,還可用於中風偏癱後遺症的護理。

3、 承山穴。主要用來治療痔瘡和緩解肌肉疲勞以及腰痛等,對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對於治療登山或長時間運動之後引起的小腿痠困、抽筋效果很好。

>>>>養生之道:

膀胱最活躍的時候,適合多喝水。

要想尿尿,這個時候一定不要總是憋著,否則久了,就會有“尿瀦留”等情況發生。即是說膀胱括約肌出現沒有彈性的狀況。

飲食建議:木耳、黑芝麻、黑豆、胡椒、雞肉。

手太陽小腸經

寧心安神、舒筋活絡的關鍵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我們先來了解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人工作時整天守在電腦前,經常會肩膀痠痛,如果得不到調養,發展下去,就是後背痛,脖子不能轉動、手發麻。通常醫院會將這些症狀診斷為頸椎病,其實,這是心臟供血不足,造成小腸氣血虛弱所致。有人可能會奇怪,心臟供血不足怎麼會和小腸有關係呢?這是因為心與小腸相表裡,這種表裡關係是通過經絡聯繫在一起的。

心臟有問題,小腸就會有徵兆。想知道自己的心臟供血是否充足,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在我們胳膊肘的下方有一根麻筋,這條麻筋就是小腸經的線路。你可以用拳頭打一下這條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如果一麻到底,證明你的心臟供血能力還是不錯的,如果只痛不麻,那你的心臟已經存在供血不足的情況了。

本經經穴分佈在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肩胛及面部。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

未時(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

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幹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

>>>>養生之道:

小腸經在運行的時間段,小腸亞健康多表現為:腹瀉、吸收功能下降、易頸部疼痛、頭部頭痛、耳鳴、風溼等、如出現下腹部脹氣或疼痛、易出汗和便秘、嚴重風溼病等現象那就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在飲食上可以多選擇紅豆、西瓜、南瓜、冬瓜、雞肉等。

足少陰腎經

人生的先天之本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足少陰腎經共27個穴位,起於足底的湧泉穴,至於胸前鎖骨下緣的俞府穴。主要循行於下肢的內側和軀幹的前面,沿前正中線的兩側。因為腎經和腎密切相關,所以經常保持腎經的經氣旺盛、氣血暢通對養顏、工作精力的旺盛、性生活和諧完美等都有很好的功效。

腎經出現問題的時候,人體會表現出:口乾、舌熱、咽喉腫痛、心煩、易受驚嚇;另外還有心胸痛,下肢無力或肌肉萎縮麻木,面色如柴,頭暈目眩。改善這種現象,可沿著腎經的路線進行刺激,因為腎經連著很多臟腑器官,通過刺激腎經就可以疏通很多經絡,第二是刺激分佈在腎經上的重點穴位,如太溪穴、湧泉穴。

太溪穴是腎臟的原氣居住的地方,它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也就是說,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腰痛和下肢功能不理,都可以通過太溪穴得到緩解和康復。同時太溪穴對各種咽炎都有效,尤其是那種咽喉乾燥、腫痛,那種屬於腎陰不足的原因引起的咽症,都有很明顯的效果。對於那些腰痠腿軟、頭暈眼花,按揉太溪穴當時就會見效。

湧泉穴是人身的第二長壽大穴,對於治療口腔潰瘍、高血壓、心絞痛、白髮、過敏性鼻炎、糖尿病、皮膚粗糙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

酉時適宜吃晚餐,晚餐宜少,可飲少一杯酒,但不可醉。用熱水洗腳,可以降火、活血、除溼。“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

>>>>養生之道:

對於腎功能有問題的人而言,在這個時候按摩腎經的穴位,效果最為明顯。

此時是腎經開穴運行的時間,在飲食上可以建議選擇芝麻、香蕉、花生、海帶、金針、韭菜、黃豆、木耳、螃蟹、鴨肉、雞肉、羊乳、番薯等。

手厥陰心包經

代心受過,替心受過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

戌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耍太極……放鬆心情,釋放壓力。

心包經是從心臟的外圍開始的,到達腋下三寸處,然後沿著手臂陰面中間的一條線,止於中指。經常敲打心包經對於解鬱、解壓有很好的效果。撥動心包經時,先找到自己腋下的一根大筋,然後用手指掐住撥動,這時會感覺小指和無名指發麻。

人過了35歲以後,敲擊心包經更是必要。因為長時間的飲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使得血液中的膽固醇與脂肪含量增高,而血液中膽固醇太多時,會黏附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狹窄,彈性變差,繼而導致血液流動不暢,誘發多種心血管疾病。敲擊心包經就可以使血液流動加快,使附著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剝落,排出體外。

心包經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勞宮穴,勞宮穴是人體奇蹟最敏感的穴位,通過勞宮穴補養心臟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在一些場合覺得緊張,手心出汗、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這時不妨按按左手的勞宮穴,它可以很好的幫你找回自信。

同時,心包經上的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和胃降逆”的作用。每天花兩分鐘左右按揉,力量不需太大,有酸脹感即可。針對胃氣上逆,按壓內關穴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養生之道:

現在是心包經運行的時間,心包經的虛症大多表現為潤滑液分泌不足、心跳異常、氣喘、失眠多夢、心悸亢奮、語言障礙、手掌發熱等。心臟不好的人最好在這個時候敲心包經,效果最好。此刻應該給自己創造安然入眠的好條件。最好不要劇烈運動,否則容易失眠。所做的運動最好是散步。

建議食療法:番茄、蓮子、金針、紅棗、蘋果、葡萄、紅茶、綠茶、花茶、番薯、土豆、雞肉等。

手少陽三焦經

堅決捍衛頭腦安全

人體十二經絡詳解,哪兒堵解哪兒!

三焦經主要分佈在上肢外側的中間,還有肩部和側頭部。它還有一個名字叫耳脈,因為這條經繞著耳朵大半圈,所以耳朵的疾患都可以通過刺激本經得到緩解,諸如耳聾、耳鳴、耳痛等。敲的時候要有痠痛的感覺才好,這樣不僅能調節全身體液循環,增強免疫力,還能刺激大腦皮層、放鬆神經,改善頭痛、咽喉痛、出汗等身體不適的症狀。

三焦經的終點是絲竹空,就是我們的眼外角,魚尾紋就是長在這個地方,很多女士還愛在這個地方長斑,所以經常刺激三焦經就可以減少魚尾紋和防止長斑。本經穴分佈在無名指外側,手背,上肢外側面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起於關衝,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