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被洪承疇掠去,鬧出的歷史烏龍

歷史上自古以來就有關於順治帝出家五臺山的故事,起因就是因為他寵愛的董鄂妃去逝後,順治帝整天悲慟不已,抑鬱成病,而後只得選擇出家。但是野史傳說這個董鄂妃就是歷史上名滿江南的“秦淮八豔”董小宛,一個歌妓,是怎麼進宮做了皇帝的貴妃甚至皇后的呢?遠在秦淮青樓的董小宛又是怎麼跟身處重宮的順治帝扯上關係的呢?

傳說在洪承疇任兩江總督時,深慕秦淮名妓董小宛豔名,但無緣一見。後知董小宛已被江南名士冒襄納為小妾,名花有主,洪承疇各種羨慕嫉妒恨,但礙於既成事實亦無可奈何。

後來,他手下有諂媚者獻策,可以以強佔民女罪,發兵往冒家捉拿冒襄,又暗中使人報信,讓冒逃走。洪承疇依計而行,頗費了一點周折,最終還是“捉住”了董小宛。

董小宛被洪承疇掠去,鬧出的歷史烏龍

洪承疇得董小宛後,命其侍寢,董誓死不從。年餘後,洪奉孝莊皇太后之命入京,攜小宛同行,在途中遇人夜襲,劫去一姬一婢,董小宛因為臨時換車而未遭劫。洪承疇到京後,冒襄又賄求某御史彈劾洪承疇強佔民女。洪承疇在吃驚之餘,乃當機立斷,將董小宛獻給福臨。

福臨得董小宛後,非常寵愛,董小宛仍不從。適有一嬪,系南京人,婉言相勸說:“你如堅持不從,則皇上震怒,必將你送還原處,冒公子處境必定危險,不如順從,尚可保全冒公子。”董小宛認為有理,終於投入福臨的懷抱

洪承疇得知董小宛終於順從天子,且倍加恩寵,心中不快,遂決意從中破壞。某日,洪進見孝莊太后,挑撥說:“皇上親政不久,即沉溺女色,寵愛漢女,疏於朝政,臣多次進諫,皇上不快,還欲置臣於死地,臣死不足惜,但長此下去,宗廟社稷就要遭殃了!”太后便問:“皇上所寵愛的漢女是什麼人?”洪承疇答:“是江南名妓董小宛”。太后大怒,召見順治,命立即將董小宛遣送出宮。順治無奈將董小宛送到西山玉泉寺寄居學佛。因舊情難忘,仍不時以出獵為名,到西山相會。

董小宛被洪承疇掠去,鬧出的歷史烏龍

一日,順治又到玉泉寺,董小宛對他說:“妾有一表兄名叫冒襄,還望陛下保全。”順治說:“冒襄是江南名士,我會通知地方官要他們照顧,並要他們通知冒襄來京與你晤面。”董小宛當然感激不已。後來冒襄果然來京與董小宛聚首。冒襄勸董小宛說:“患難之中得見一面,於願已足,今生長久相伴已不可能,但願你能常侍君王。”董小宛說:“今生已歸依佛門,萬念俱灰,他日有緣,或可再見。”遂灑淚而別。當天夜裡,董小宛即不知去向。

福臨自董小宛失蹤後,寢食不安。忽感人生如夢,也下定決心歸依佛門。遂留書一封,請太后立太子玄燁為帝,竟不知所終。後來就有順治帝出家五臺山之說。

此外,還有《清史演義》謂董鄂妃系漢人,清軍入關南下後被虜北上,獻進宮中,順治見其容貌姣好,封為貴妃。順治十七年,董妃病逝,帝悲痛不已,乃決意出家。並引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詩云:“雙成明靚影徘徊,玉作屏風璧作臺。薤露雕殘千里草,清涼山下六龍來。”清涼山即五臺山,其中雙成系董雙成,暗含董字,千里草合書則為董字。康熙一生巡幸五臺山五次,每次進山,必令隨從留在寺外,單身入佛殿,進謁順治。直到順治帝病死,才停止巡幸五臺山。

又有《清朝全史演義》謂董小宛入宮,系由滿人額碩在鎮江劫來獻與福臨。入宮後先封為貴妃,後來佟皇后病故,乃冊立董小宛為正宮。不到三年,董小宛病死,傳說始終是傳說,所謂“以訛傳訛”。又說“三人成虎”,傳來傳去。假的也變成“真”的了。

董小宛被洪承疇掠去,鬧出的歷史烏龍

首先,順治帝不管是病死還是出家都是在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乾隆三十年由蔣良騏負責修纂的《東華錄》中記得很清楚:“順治十八年辛丑春正辛亥朔,越七日丁已夜子刻,世祖章皇帝賓天。先五日壬子,世祖不豫,丙辰,遂大漸。”按福臨患的是天花症,此為當時絕症,五日後不治而死。死時,年二十三歲。順治一生好佛,他平時延請高僧到皇宮講經,拜玉林禪師為師,自稱弟子,又取法號曰行痴,可見他信佛之誠。他自己確有出家的念頭,如命親近太監吳良輔做自己的替身到憫忠寺出家,就是佐證。吳良輔代皇帝出家時,順治“御駕親臨”,可見他重視此舉的程度。吳良輔代皇帝出家後的第五天,順治即病死。如果順治真的沒有患天花而死,那麼他出家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要弄清楚順治與董小宛到底有無瓜葛。看看他們的生卒日期就清楚了。福臨的生卒年是公元1638-1661年,董小宛的生卒年是公元公元1624—1651年。以實足年齡計算,董小宛去世時,福臨只有十三歲。說什麼順治對董小宛集三千寵愛於一身,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董小宛(公元1624-1651年)秦淮名妓,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蓮,能詩文、善書法,與李香君齊名。後歸如皋名士冒襄為如夫人。

冒襄(公元1611-1693年),明末如皋人,字闢疆,號樸巢,有文名,與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並稱四公子。明亡,不仕。著有《影梅庵憶語》、《水繪園詩文集》等。

董小宛死後,冒襄作《影梅庵憶語》,以舒懷念之情。書中說她入門後,“吾母太恭人與荊人見而愛異之。”她侍奉婆母及正室,服勞承旨,較婢婦有加之而無以。”她還兼管家務,“餘出入應酬之費,去荊人日用,金錯帛布,皆出姬手。”她從不積私房錢,“不私銖兩。”平時甚為節儉,“不制一寶粟釵鈿。”死前還要求與婆母見最後一面。這樣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可惜天不假年,死於順治八年,年僅二十八歲。

董小宛被洪承疇掠去,鬧出的歷史烏龍

問題是,野史是怎麼將這兩個年齡和經歷相差懸殊的人扯到以塊的?原來,福臨有個寵妃董鄂妃,即死後追封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的那個人。她是內大臣鄂碩之女。“年十八,入侍。”《清史稿》說“孝獻皇后棟鄂氏……寵冠後宮”。這裡所說的棟鄂氏即董鄂氏,“棟鄂”、“董鄂”皆滿族姓氏的譯音。正因為這些情況,有人就將董小宛與董鄂妃誤為一人“棟冠董戴”,此“棟”非那“董”,鬧了個歷史誤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