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中藏着多少常人不知的秘密?

胡蝶观


说两个与《兰亭序》有关的故事吧:

1、说到《兰亭序》,不得不提李世民。

话说平定天下之后,提刀上马少了,舞文弄墨多了,老李逐渐从一介书法爱好者变成了一位书法家。老李尤爱王羲之书法,在位时收集了1300余件老王的作品,曾自撰《王羲之传》。正是由于他对王大师太过挚爱,也导致他专门派人骗取《兰亭序》,并将之带入陵寝,后人不复再见此书法神品矣。

关于此事,有唐朝阎立本传世画作《萧翼取兰亭图》为证。《兰亭序》当时为王大师七代孙智永和尚所有,临死前智永将之传给自己的弟子辩才。老李派御史萧翼装扮成一落魄秀才,骗取辩才信任,哥俩整日饮酒作诗,有一日忽地论及书法,小萧同学说手中有两件王大师作品,请辩才掌眼。辩才见后说,作品真是真的,但不是精品。趁着酒兴,老头取出《兰亭序》向小萧炫耀。小萧同学记下作品藏处,一日趁辩才不在,将《兰亭序》偷了献与太宗。

虽说不厚道,但毕竟得到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再者说,不厚道也不是第一次了,玄武门的箭早就昭告天下了。此后余生,老李同志一直占有着《兰亭序》,死后又下诏带进自己的棺材。五代十国,军阀温韬掘开了太宗的昭陵,从此《兰亭序》下落不明。

2、王羲之的《兰亭序》流传千古,影响深远,清朝第六十一位状元石韫玉竟然将《兰亭序》324个字颠倒其文,组成一篇新的序文,世称《颠倒兰亭序》:


若夫放怀今昔,浪迹山林,所以领稽古之幽情,叙怀人之朗抱也。当其春流将至,清风蜇生,每列时流,尝怀盛事:岁癸又丑曰,既云契,诸贤慧然。将事有期于是,引清弦,揽虚竹;右长者,左故知。或聘目于暮山,或寄骸于斯室。仰唤崇宇,俯带躁湍,同和亭阴。觞临水,次修能。竹契和气,兰知兴。与人同趣,随天畅悟。有为之相喻不死之因,俯今仰昔,娱彭悼觞。得列座之于于,托惑怀之一一。畅哉此会,虽快足无以不有所述,岂文人能事为?大化自迁,所之于尽。不及揽其品类,录其殊茂。合初终之感,系后世之怀,不亦可磋矣。夫乐生痛死,所倦之妄也,欣修悲短,所察之诞也。一取一舍,固视宇宙之为;一感一兴,亦极文情之至。况在万年之峻地,为九老之盛游,丝管毕陈,觞咏间作,静言未永,后会有修。虽人已异,由亦所慨咸集。不随不激,视之足以齐俯仰之形;以兴以群,信之足以一内外之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虽向之所叙,大致亦不少殊也矣。

往在京师,得太学兰亭,颠倒其文,试成斯序,忽忽三十年矣。近岁大儿同福、宰余、姚密,适山阴,因取范氏天一阁所藏神龙本字,钩摹上石,置兰亭壁间,他日艺林又增一雪中鸿印也。道光三年夏六月吴门石蕴玉识。吴门王召南摹勒上石。

1823年夏,时年石韫玉67岁。他来到绍兴兰亭,“取范氏天一阁所藏神龙本字”,将颠倒《兰亭序》摹勒上石,碑刻于兰亭。当然,《颠倒兰亭序》虽然仍用原文的324个字,但是其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完全不能与《兰亭序》相比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想探知的答案。那它里面到底有没有有藏着什么秘密?有。

有人会说,他里面的涂抹的字是些什么,把这当作秘密,加以研究。而这些东西对书法毫无意义,只是王羲之写错了又涂改。算不得秘密。

又有人说,他在二十多个之的写法上如何的巧妙,没有雷同,并以此作为秘密。这只是表象的东西,也不能够算秘密。

更有一些脑洞大开的人,把兰亭集会研究成了借饮酒作诗为名,而实际是悄悄举行的一次军事会议。对这个超强大脑的想象力,献上膝盖,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更多的人会从兰亭序精妙绝伦的笔法,自然天成的结构加以探知。这有点沾边,但是,还是只停留在表面。

那他的秘密究竟是什么?这是王羲之说的一段话,读完之后,你就能知道答案了。他说:自于山谷中临学钟氏及张芝正书(楷书),草书二十余年,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板木等不可知数。至于素纸笺穀藤纸,或反复书之,尽心精作,得意转深,有言所不能尽者。这段话,记录在郑子经著《衍极》当中。这个就是他的秘密:勤学苦练


不要以为王羲之就是喝喝酒,养养鹅,游山玩水服仙丹,就能把字写的出神入化。没有长期精心研磨,刻苦的练习,想依靠什么秘诀,一步登天,可能吗?就算你知道他的秘密,不去刻苦练习,又有何用?

你对兰亭序中的秘密有何高见?

子衿与你一起分享学习中的点点滴滴。


子衿tjk


现在很多人是只听"兰亭序"之名,未曾有真正地研究过"兰亭序"。"兰亭序"在书法界的地位很高,不光现在很多大师非常推崇"兰亭序",古代有很多皇帝都特别喜爱"兰亭序",就比如李世民,他因为喜欢"兰亭序",所以在去世之前还特地要求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品。所以现在大家能看到的都是后人临摹的版本。很多大家临摹的兰亭序已经非常接近原作了,其中以冯承素先生的版本最受人欢迎。

如果大家曾经见到过兰亭序的临摹本的话,应该可以发现,兰亭序虽然处处透露着书法之美,但是也有一些不太美观的地方,上面有很多,涂抹的痕迹,。别说这么一篇传世佳作,就连初中生写考卷的时候,老师都是主张尽量不要涂抹的,因为卷面干净的话,可以增加卷面分。那么为什么"兰亭序"里面会有这么多错误?而且涂抹了那么多地方的兰亭序,还能得到一致好评呢?

原来当初王羲之在写这部佳作的时候,是在和几个好朋友相聚在一起饮酒的。一壶酒,几杯茶,几个好友唠唠家常,这可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几个人聊的多了,喝的也就多了。到后来,王羲之已经晕晕乎乎的了。而他就是在醉酒且兴致大发的时候,写了这篇兰亭序。喝醉容易头晕,出现一些笔误也可以原谅的,而且这兰亭序还是草稿,出现这些涂抹也可以理解。

那么涂抹这么多的兰亭序,为什么还能被称为神作呢?如果大家将其放大,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妙处。"兰亭序"全篇一共才300多个字,字都比较小,和指甲盖差不多。王羲之在醉酒的时候,还能写出如此的俊秀的字,可见他平时功底之深。更让人惊喜的是,当人们把"兰亭序"放大才发现,文章中20个"之"字,每一个"字"字,字体都不同。

王羲之用20种笔法,来写这个"之"字,这真是天秀啊,而且还秀的这么华丽,秀的这么含蓄。这20个"之"字笔法各不相同,但是统一在兰亭序里面,却又显得那么的和谐,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文字艺术的精髓。所以说,有时候我们看事情不能流于表面,如果能往深处细究的话,说不定还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呢!


读唐史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嵇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故人称"王右军",巜兰亭序》是其登颠之作。年少时师从卫夫人

学书,后又广学张芝,楷书始祖钟繇等名家,融会贯通,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自成一体,我们知道,魏晋书法是我国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年代,一个承上启下,规矩历朝的楷模,


而王羲之採众家之长,推陈出新,自成一体被历朝公认"书圣"。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评他的字说: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但是,令中华子孫遗憾的是现在的《兰亭序》如图,是否是王本人真迹,尚无定论,据说上图原迹是冯承素摹本,行书,纸本,此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藏故宫博物院,真迹下落不明。既然真迹不在,何以认定《兰亭序》上有秘密呢?大家
可能会不约而同的说:真迹呢?一千多年来,这个问题困扰国人,我查了许多资料,只能说这《兰亭序》是右军先生乘着酒兴,用他平时舍不得用的鼠须毫笔一气呵成,其笔势气概恰如诗仙太白的《将进酒》,名诗传世,名帖却神龙見首不见尾。名帖何在?现在的各种传闻不径而走,有说被唐太宗带进昭陵,遗诏置于头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天佑四年(907)朱温这个恶迹昭眧的后梁太祖不但晩年恶劣,更令人发指的是公然掘了昭陵,但是出土清单却没有《兰亭序》,但是后人却把怀疑的眼光投向那位"武才人",武则天酷爱书法,字体自然不是"江湖体",西安钟楼其中一面牌额传为武则天书,现在己不知何处,那位于乾县梁山的乾陵原封未盗,人们希望大增,因为这样珍贵国宝不可能流入民间,但願传闻是真,对中华文化来说"善茣大鄢"!


良人执戟2


题图这个摹本的《兰亭序》据说最接近王義之的风格,也是公认写得最好的一版。这里我要说,《兰亭序》的书法水平确实是高。但是我今天想从其它方面谈谈它的地位是如何树立起来的,这恐怕是个明摆着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吧!

我们知道,一件没有生命的东西是单调的,那么如何赋予它“生命”,让它丰富多彩起来?这就需要不断地给它加料。比如:

对于《兰亭序》,可以从内容上找,那么多“之”字的不同写法,没有雷同;

从书写情境上说,王義之是在当时在微醉的情形下书写的,一气呵成。事后王羲之再怎么写也不如当时写的;

从故事上看,唐太宗喜欢《兰亭序》,喜欢得不行,设下计策命人从卞才和尚手里把它骗来。最后《兰亭序》随李世民葬于墓中……

只要挖掘,这样的料还有很多很多,而且越蘸越香。《兰亭序》本身书法水平就高,这么一来二去,经过历朝历代名书家的推祟,那必然是好之又好,天下第一行书的头衔就冠得实实在在了。

还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它号称天下第二行书。据说是颜真卿在失去侄子的悲愤情境中写的,说字里行间中还有情绪的起伏波动。这些内容给这个《祭侄稿》加老了分了,弥补了书法上的缺憾。因为有感情充斥其中,这些都是日后促成这篇文稿成名的猛料。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初次见一个人,觉得相貌平平。但相处久了,志同道合且有了情感,你越看他越顺眼。甚至丑的都变得不那么难看了。这种情况特别是在恋人之间,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的感情注入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个东西还能惹你遐思,你还能不说它好吗?《兰亭序》无疑也有很多这样的成分揉杂其中。



泛海一月


兰亭序从文学角度来看,文辞优美;从思想角度看,体现了"虚无"的老庄思想;从文化角度看,树立了文人雅集典范;是从书法角度看,标志着行书技法的成熟。

这个作品的秘密主要有两点:

一是它是否是王羲之所写?

二是它的原作哪里去了?

这已经是千古之谜,而且基本无解。

美且带有神秘色彩才是它更有魅力,大家认为呢?

我临写的兰亭序,请大家多多批评。


鸿博


兰亭序的秘密居然也有人问?看来我华夏奇人不少啊。我来说说这个秘密吧。

王羲之家族取名基本都以之字为末字,这个的渊源就是王氏家族都信奉道,是道,不是道教。而道的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就是三个字。哪三个字呢?1是真。真知,真像的意思。与假对立。2是善。良好的意思,与恶对立。3是美。舒服愉悦的意思。与丑对立。

道寻求真知的方法就是实践,炼丹是主要的实践方法。炼丹的方法是老子传下的,世人不知道罢了。

道是与恶势不两立,逢恶必除。我华夏历史上改变历史的学道人物就多了。老子的学生鬼谷子的学生张仪等就改变了那个时代的格局。张良,范蠡,诸葛亮等数不胜数。学道的一般都功成身退,不争名夺利。

道的美就是书法了。书法是抽象了万物之美的美。

而兰亭序的秘密就在清风二字及之字。这显示了道的真谛和道的气息。这也就是李世民为什么要使尽一切手段去抢兰亭序真迹的原因。因为只有真迹才有道的气息。摹本再好也没有道的气息的。兰亭序是王羲之学道得了真谛唯一用书法表现出来的。里面的气息比任何宝贝都要宝贝。李世民作为书法大家和学道之人自然懂得这个奥秘和妙用。


guihuxuan1


《兰亭序》最大的秘密是它到底是不是《兰亭序》。作为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所谓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为什么有那么多书法家不建议临摹《兰亭序》,不是因为《兰亭序》太难临摹,而是因为《兰亭序》与其他王羲之传世作品比较难以说更好。比《怀仁集大唐三藏圣教序》就差很远。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真品早被唐太宗收藏起来了,他不愿意真品传世。又怎么确定他愿意临摹本传世呢?大胆猜想,今传《兰亭序》,根本就是个臆造的赝品。


静湖书苑


后代的文人吃饱了撑的,猜想或编造一些王羲之的故事。不就是当时的有钱权人有文化识字的人,吃饱了出去闲浪,喝酒游玩。喝多了,写了一篇文章而已。当时的人不部分人都是这种字体。王羲之可能略好一点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