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气”与“石气”——残缺之美

龟甲兽骨,经过打磨镌刻文字,就成了我们所说的“甲骨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因表面硬度的缺失,会有残损。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它没有“金石气”,只有“刀锋骨气”。

“金气”与“石气”——残缺之美

钟鼎彝器,是用模具浇进铜水铸造而成,若附上文字,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青铜器铭文”了。先民们制模材料用的是黏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作品存在“质量问题”(不像我们现在用钢模那样精致),斑剥残损属于“先天不足”,深埋地下岂能是“风化”的杰作?先民智慧的结晶只能代表那个时代。我们所看到的青铜器铭文它没有“石气”,只有“金气”。

“金气”与“石气”——残缺之美

刻石,顾名思义,是在是在石头上刻画。选择的材质、峭壁的位置等直接关系到抗老化的程度,笔划再怎么规整,也经受不住大自然无序的摧残,从而造成了后人所追求的“残缺之美”。我们所看到的刻石文字它没有“金气”,只有“石气”。

“金气”与“石气”——残缺之美

青铜器铭文因铸造有铜水的流动感, 更有坚峻、雄劲、浑穆之境界。

摩崖石刻的风剥雨蚀产生了奇拙、苍茫,平添了古朴和朦胧。

“金气”就是“金气”。“石气”就是“石气”。概念不能模糊。一昧的追求,误入歧途。

“金气”与“石气”——残缺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