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徒有虚名的将领?

国史春秋


说一个令蒋介石最为器重的人吧,他被蒋介石视为“天子门生第一人”,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胡宗南将军,他还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

虽然蒋介石把他给吹捧的很高,但是,作为将军还是要用战场上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的。

可是,这个叫胡宗南的将军,你就找不到哪一场战争是他的得意之笔。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奉命前去抵抗日军,战果很是稀松平常。仅仅露了两次脸,打了两次败仗,就被调到了西北调整。

此刻中日之间的战争还在继续,胡宗南不是想着去如何上战场打日本鬼子,却惦记起八路军来。

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竟然想偷袭革命圣地延安,那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革命领导人大多都在延安。不过,也不用怕,毕竟胡宗南没有打过什么胜仗,他也就是一个花架子而已。

毛泽东识破了胡宗南的诡计,留了延安一个空城给他。此刻的胡宗南带着三十万大军,望着空空如也的延安,这是苦笑不得。


恰恰在此刻,我们的彭德怀元帅带领三万人马和胡宗南打起了蘑菇站,在这期间发生的所有战役,都是彭德怀牵着胡宗南的鼻子走。

要知道当时我军是三万人马对胡宗南的三十万大军呀。这就是名将和庸才之间的对比。

最终的结果不用想也知道,胡宗南又是全线崩溃,打了一个打败仗。

这样的胡宗南,蒋介石对他真的是失望透顶。用他用的真的是让老将丢尽了脸面。这样的人,也真的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徒有虚名的将领。

也许我们说胡宗南徒有虚名,他可能不服气。但是,事实却是如此呀。胡宗南若是觉得自己是名将,那全怪蒋介石把他吹捧的过了头。

像他这样的人,竟然还有“西北王”的称号。他和“东北王”张作霖比起来,差的真的不是一星半点,就不用拿他和别的名将来比了。

话说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徒有虚名的将军?欢迎留言讨论!


史学达人


中华历史徒有虚名的将领,在下认为有三人最名副其实,其他你们举例的将领多少有过军功,靠打仗晋升上来的将领,黑不得!

汉武帝的舅子:李广利

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

理由太简单了吧,一靠裙带,二无靠战功晋升,三都是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大统帅,害惨生灵涂炭无数,三人之灾都带有伤国灭国之祸级别的大坑!

尽情喷他们吧,真正坑爹坑国级别的”三大神人”!





鬼谷伍


说到徒有虚名的将领,我首先想到的是所谓“抗日十大名将”张灵甫。

近年来,“抗日名将张灵甫”被一些媒体和粉丝炒作地十分厉害,而且张灵甫的抗日功绩竟然被无限抬高。在讨论所谓“抗日十大名将”时,有人竟然说“如果没张灵甫将军,这种排行榜就没意义”。张灵甫的确在抗日战场立过功,但在一些媒体和文人嘴里,这个功劳却被无限拔高,居然变成了“抗日十大名将”。在某些记者吹捧下,连抗日铁军74军居然也变成了“张灵甫领导下的抗日铁军”。

抗战正面战场的无数奋战建功的少将、中将、上将,全都被一个上校(1945年才晋升少将)压下去了。这个上校功劳何其之大?

论抗日功绩和影响,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涌现出一大批抗战名将,我临时想到了的就有张自忠、傅作义、冯治安、孙蔚如、孙震、孙连仲、刘汝明、关麟征、白崇禧、薛岳、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邓龙光、王敬久、吴奇伟、王陵基、王凌云、李玉堂、宋希濂、郑洞国、罗卓英、黄杰、卫立煌、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胡琏、方天……。这些排得上号的抗日名将至少有30个以上,而且都是正经的军长以上职务。张灵甫在抗战大部分时间不过是团长、师长,1945年才当上副军长,抗战结束后才当上军长,功绩和影响怎么也排不到前30名以内。名将戴安澜都挤不到这个名次里,何况张灵甫?

放在五大主力之一的第74军里看,也还有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这三任军长在前。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万家岭大捷主角是俞济时,三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是王耀武,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时是施中诚。除了三任军长外,74军资历更深、功绩更大的,还有死守常德的余程万,张灵甫的正师长廖龄奇。要不是廖龄奇被诬告冤杀,当副师长的张灵甫后来出彩机会都不多。

在74军抗战中的大部分战役里,张灵甫都只是配角中的配角,只是在1945年湘西会战时终于当上了第一配角。然而,无聊文人为了吹捧而编造的履历中,这一系列战役的主角似乎都变成了张灵甫,谁知道俞济时、施中诚是何人?真可谓“贪天功为一人”。

位列前30名的抗战名将们,有哪个无聊文人和X粉曾经去祭拜过?倒是排不上名的张灵甫,莫名其妙的香火从不间断。

历史的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说,如果要重排抗战名将,至少要把74军的前辈名将先排进去,一下就占去了4、5位。被吹捧为“10大抗战名将之一”的张灵甫,名次后加个0可能更符合史实。

然而,一些鼓吹“国民党抗战功绩”的人,却偏偏无视大多数国民党抗战名将,偏偏在一个张灵甫身上大做文章。无论是百度百科和媒体亮相,有关“抗战功绩”的描述,无人及得上张灵甫一个人。其实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上述排名前30名的国民党抗战名将,居然没一个是在解放战争中战死的。或者在抗战殉国,或者内战中被俘,或者起义,或者逃台。整个解放战争中,军衔较高的国民党将领中,居然只有张灵甫等寥寥几人算得上是“壮烈战死”。所谓“国军抗战名将没有死于抗日,反而死于内战”这种戏剧性事件,符合条件的,还真没几个!也正是这种独特性,张灵甫在一些人的眼中,历史地位迥然“伟大”起来。这种“伟大”,并不是和抗战功绩成正比的,而是和打内战的功绩线性相关的。可见,某些人大张旗鼓高唱“张灵甫抗战功绩”,还不如说暗中歌颂内战功绩。这种歧视,造成大批国民党爱国将领只因在内战中不够卖命,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媒体和无聊文人所无视,甚至连名字竟然都敢说“没听说过”!


血染战旗红


要说历史上徒有虚名的将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胡宗南绝对算一个。

胡宗南身上挂着的名头真的是令人眼花缭乱,什么“西北王”、“天子门生第一人”,哪一个都是牛气的不行。但实际,胡宗南的战绩却远远如他的名头来的响亮。

有人说有着中原王之称的汤恩伯名不符实,光从内战的角度来看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抗日战争的中前期,汤恩伯那也是实打实的虎将,让日本人头痛不已,甚至把汤恩伯列为天字第一号的对手。只是从抗战后期的豫湘桂溃败开始,汤恩伯突然就一泻千里。



但是胡宗南比起来汤恩伯,更加的名不符实。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胡宗南也就是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露了一下脸,吃了几场败战之后,就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大后方修整,并把枪口对准了八路军。也就是说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把日本人赶出去,胡宗南却是在琢磨怎么对付自己人。

蒋介石对于胡宗南寄予厚望,企图用胡宗南兵团进攻延安,消灭八路军。不过,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胡宗南的二十几万大军被彭老总利用蘑菇战术牵着鼻子走,几次都是无功而返。没办法,胡宗南之好自己给自己编造了一场打胜仗,什么歼敌5万之类的。

不过,胡宗南败仗一个接一个,但是职务却是飞快的往上窜,胡宗南集团更是成为了蒋介石手下三大军事集团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陈诚集团和汤恩伯集团,此三人被戏称为陈胡汤)。

胡宗南之所以能爬的如此之快,一来他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二来他是黄埔嫡系,三来他很听蒋介石的话。而这三个特征正是蒋介石的主要用人标准。


胡史乱翔


倒戈将军――冯玉祥实在是言过其实,作为一位统帅,个人指挥作战水平不太高明。

冯玉祥先后倒戈九次,一、滦州起义倒清朝;二、护国运动倒袁世凯;三、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四、北京政变倒吴佩孚;五、反奉战争倒张作霖;六、五原誓师倒北洋;七、国共分裂倒共;八、中原大战倒蒋介石;九、国共内战倒蒋介石。不断在左右摇摆中壮大自己,军阀作风表露无遗。

北洋时期各地军阀混战,冯玉祥大多都参加了,有的还是他主动引起的,使得中国大地民不聊生、涂炭生灵,就是为了挣地盘和势力范围。


九一八后,冯玉祥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等4县城,最终失败。1936年后抗战爆发,冯玉祥在国民党内受老将排挤辞职,此后辗转各地奔走,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公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民主运动,并以20年的亲身经历撰写了《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对蒋介石做了大量的批判。


冯玉祥将军不管个人军事能力如何,最起码是抗日英雄,值得肯定。


静言观史


徒有虚名的将领,在我看来非民国“五星上将”蒋公公常凯申莫属!常公公早年出道于上海滩青帮大亨黄金荣门下,后入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后在日军中任弼马温之职,起名石田介雄!

后回国后结好孙中山,从而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北伐时第一军总司令,虽为军人但其一生败绩无数,被白崇禧称为“只够当个步兵排长”,李宗仁也由衷地称赞他“论治国治军能力极低,唯玩弄权术天下第一”,在当时大多数人不认为常公公是个将领,觉得他更像个政客!

纵观常凯申一生征战,真可谓对手的吉祥物,本来手下打得不算坏,但他一插手马上输得惨不堪言,可谓乱军引胜!

总之,作为一名所谓的“五星上将”,常公公可谓徒有虚名,若非共党陈赓拚死相救,他早就在东征和北伐中挂了!





北国油桐


徒有虚名的名将是,有一定军事才能。名气非常大。名过其实。


有两个最典型者。

一、王翦:名声100分,军事才能55分。

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项燕率5万楚军抵抗。占据绝对优势的秦军居然坚守不出。在此有两问。

一是楚军为何不出战?如果出战,秦军很可能失败。

二是楚军深入楚地,60万大军的粮草供给十分困难。而五万楚军的供给要轻松的多。王翦为什么打消耗战?因为秦国可以供养60万大军作战。而楚国却供养不起5万军队的粮草。两国国力差距太大。

楚国原本100万大军。被白起消灭殆尽,秦灭楚之战,是白起栽树,王翦乘凉。

长平之战后,赵军主力全军覆没。王翦带秦军灭赵时,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两次被李牧打败。

王翦一生没有一场以弱胜强之战,甚至没有势均力敌之战。全是以强打弱。败仗还不可一二数。

如果王翦有白起的军事才能。秦国会更早的统一天下。

总之,王翦名不副实。在春秋战国的名将中,王翦的军事才能排不进前三十。在齐国名将匡章、楚国名将项燕之后。

二、袁崇焕:名声100分。军事才能65分。

袁崇焕能够击败后金。除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外,最重要的因素是袁崇焕的前任修筑了坚固的城池。若不是以城池为依托。袁崇焕根本没有能力抵御后金的进攻。他更没有能力主动进攻。平定辽东。

如果袁崇焕有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定能平定。

与王翦、袁崇焕相比。吴起和白起,军事才能高,名声也大。可谓名副其实。


杨朱学派


我敬佩张灵甫为抗战做出的功劳,本文只是谈对于评价他十大抗日将领到底合不合适!


历史上徒有虚名的将领,实在是数不胜数。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面,我认为也有这么一个徒有虚名的将领。那就是被人评为十大抗日将领的张灵甫,如果根据他的水平都可以排得上十大,那这个十大实在是太水了。

张灵甫的寿命虽然不长,但是一生中却经历过四次婚姻。原配夫人一直住在乡下,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见过,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在当时封建残余下,可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夫人为他守了一辈子的活寡。第二任妻子名字叫做吴海兰,然而只是因为他开了一句玩笑,就被张灵甫当作是共党枪毙。

杀人偿命实在是最简单的道理,想当年我党当中也有一位将领杀了妻子,被毛主席直接指示按照法规来办,结果给他枪毙掉。然而蒋介石出于黄埔学生的爱护,只是判处了他十几年的监禁。最后也只不过是坐了两三年牢,后来恰逢抗日战争爆发,他就出来戴罪立功去抗日。张灵甫从监狱出来之后,就立刻投奔到了刚刚组建的74军。这是一支刚刚成立的部队,不过他的底子比较好,是俞济时的58师和王耀武的51师。当时是淞沪会战的高峰时期,张灵甫出来之后,就担任了51师的上校高参。这种身份放在古代,其实是属于幕僚。

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当中一场标志性战役,当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比较让人认可的是王耀武的51师,曾经在罗店打退日军的多次立体性进攻。但是在后来的过程中,很多人把这场战役都叠加在了张灵甫的身上。

说是305团团长张灵甫,为这次抵抗日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承认他的抗日功劳不可抹杀,但是他从高参调任为305团的团长,都已经是1937年的10月份,然而这个时候罗店战役在就结束了。所以说当年罗店战役发生的时候,张灵甫还在办公室里面坐着,并没有很多人说的参与到一线里面去。


当然这些功劳也不是空穴来风就归到他的身上,而是在他新任305团团长的时候,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曾亲自带着队伍在第一线战斗。但是后面的战役,基本上就没有多少是比得上淞沪会战那样惨烈了。在上海沦陷后,张灵甫带着自己的305团来到了南京。后来日军很快赶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案件。

然而张灵甫要是在南京保卫战拼死最后一刻,或者说接到上峰命令撤退也就罢了,关键是还没打完就提前撤退了。在南京保卫战里面,张灵甫担任的是守卫中华门。可是部队在最后12日的死战前,已经是11日提前坐船走了。而王耀武后来说张灵甫撤退,因为他是胳膊受了伤才走的。然而根据当时的部队人员回忆,张灵甫并没有受伤。

究竟有没有受伤,是为什么提前撤离。我们不是当事人,并不是很清楚,这里就不多加讨论。但是也有人说,别光说他在南京保卫战表现,你跟我谈谈他在万家岭战役里面敢死队的表现。之所以会有这个言论,是因为外界一直说在万家岭战役当中,张灵甫多次带着敢死队冲在第一线。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万家岭战役里面,确实是组织了多次的敢死队,但是当时305团的敢死队队长是新团长唐生海。战斗中重伤之后,接手敢死队的也是代团长于清祥。而且在战后伤亡统计里面,也没有出现张灵甫的身影。要是真的冲在第一线,这么大的人物肯定有记载。

那么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如何?肯定是有好的,但是也犯过极其低的错误。是在第二次的长沙会战里面,张灵甫暂时接手了58师师长廖龄奇的职务。因为在开战前,廖龄奇回家省亲就没赶上。但是张灵甫在前往前线的路上,违背了常规而一路冒进。白天行军竟然不做任何伪装,结果被日军发现,并进行了飞机轰炸。

廖龄奇的部队死伤惨重,这个损失谁来背着?后来廖龄奇的下场,除了他本人与他人的一些矛盾之外,也有一部分是这次张灵甫给他部队带来的损失。他的失误,结果廖龄奇背了。但是也有人质疑了,为什么你说他的能力不高,还屡次被升任?


首先是跟对了人——王耀武,王耀武是真的有本事,所以人家本来就可以屡次升任。而张灵甫跟了王耀武这么久,再加上是天子门生黄埔出身,其他的人死的死升的生,所以很快就轮到了他。他还曾经被王耀武等人保送到了重庆陆军大学深造,结果你看看他干嘛了?

他的同班同学董其武回忆,张灵甫在重庆学习的时候,私自买了一栋700万的别墅。还邀请他做客,在他的面前炫耀。结果他这个“土包子”受不了,很快就走了。而且别人都是带着一个参谋,唯独他带了两个。自己一天只上一节课,其他的都是参谋去。

人家王耀武自己办饼干厂,然后赚来的钱全部补贴军用,他这里倒是好。别人都在前线奋战,他在这里也不急不躁,吃香的喝辣的,甚至还娶了第四房老婆。不过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明明在重大学习,为什么有人把雪峰山会战的功劳归到他的身上?


这件事情说的是雪峰山会战,有人把58师的功劳归到了张灵甫身上。但是当时58师师长是蔡仁杰,张灵甫可谓是人在重庆座,功从天上来。而更让人瞩目的,其实是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上面的表现。有人认为张灵甫之所以要坚守孟良崮,是因为他想用中心开花的战术翻盘。

先不说中心开花的战术,其实是他的智囊李运良提出来的。但是孟良崮是个石头山,上面什么都没有,要是后面的支援来不及,完全会被困死在上面。而且真正实现我们中心开花战术的,还是我们的六纵。面对着全国解放的大趋势下,就算是王耀武也抵挡不了这种洪流,更不要说是张灵甫了。

所以张灵甫就是一个对家庭极其不负责任,生活作风不端正。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时候都是基层干部。真正要是担任抗日十大名将,实在是有点配不上。不过抗日就是有功,他的功劳我不否定,只是说配不上十大。


史之策


张少帅,花帅,



芦苇蒲草


在姜克夫先生编撰的《民国军事史》中,曾经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各战区有个基本的总结,其中对第一战区的评价是:“抗战八年,没打过一次好仗”,感觉非常中肯。因此溯源追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冀察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难辞其咎,从1937年以后的的战斗史实来看,这个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徒有虚名。



卫立煌并非黄埔出身,而是毕业于湖北学兵堂这样的地方军事学校,较早加入支持孙中山的“建国粤军”,大元帅府警卫团排长。他的显露头角其实是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十年内战期间,适合于低强度的近代化战争。而一旦遭遇基本现代化的侵华日军,以及后来解放战争的大兵团作战时,卫立煌的战绩均乏善可陈,战史读得越多,对这位“抗日名将”的存疑愈甚。

卫立煌的抗日出场之战,是在晋北指挥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联合作战的“忻口战役”,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第14集团军总司令,麾下中国军队总兵力超过20万并若干炮兵团,而当面日寇仅仅是抽走一个旅团(国崎支队)的板垣第5师团,以及关东军的部分增援部队,一线使用兵力20500人,大约十比一的战场态势。如此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卫立煌却一味死守阵地被动挨打,的确有失名将风范。



中国军队缺乏重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最忌阵地战硬顶,而战场总指挥卫立煌偏偏采取了这样的作战方式,八路军在平型关教科书般的伏击战和运动战,根本不能打动他那幼小的心灵。如果能分出有力一部深入敌后破坏交通线,或者是侧击敌人战役部署,都会使日军有限的兵力捉襟见肘。

战役结果是中国军队伤亡10万余人,一旦东线娘子关失守,则忻口阵地就得全线崩盘,板垣征四郎以半个师团直下太原。



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卫立煌手握两个集团军20多万人马,布防错乱,疏于训练,敌酋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峻使用兵力不过63个大队约10万人,其中还有部分伪军,结果是几乎全歼中条山国军。第一战区守军阵亡35000人,被俘42000人,而日军损失居然不足3000人(日方称战死600余),被蒋介石称为“抗日最耻辱一战”。

尽管在战役前期卫立煌因政治问题多有旁顾,或许有一定的借口,但作为重兵集团的指挥官,这个成绩单严重不及格,成千上万官兵的性命更重要。



被解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职务后,卫立煌曾被任命为第一次入缅远征军的司令官,最终被罗卓英取代。1944年中国远征军滇缅反攻时,由于陈诚与蒋介石出现矛盾,卫立煌再次披挂上阵,成为滇西方向远征军司令长官,指挥宋希濂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第20集团军反攻怒江。

许多军事历史爱好者将滇西反攻列为卫立煌“抗日名将”的功绩,笔者确实不敢苟同,原因只有四个字:牺牲太大。

卫立煌当时指挥的部队大部已经换装美械,同时有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大力支援,无论兵力还是火力都远超盘踞滇西的日军,如果打法灵活多变一些,基本可以完胜日军,可是具体战果如何呢?



一、松山战役,整整打了95天,消灭日军1250人(含24名WAF),黄杰第6军、何绍周第8军、陈明仁第71军伤亡高达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伤亡率高达38%,这个比例如果换作1938年倒可以接受。

二、腾冲战役,前后历时五个月127天,从1944年5月打到9月13日,中国远征军以六个师(第53军和第54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击腾冲城的不足3000日寇守军,连同援军共消灭日军6000余人,而我军仅牺牲即高达9000人,伤亡总数达到18300人。

三、龙陵战役,总共耗去156天,宋希濂动用了第71军各主力师和新编第28师、新编第39师、新荣誉第1师等各部共计12个师115000余人,全役伤亡官兵高达29800人,歼灭日寇13000人,也是惨胜。



整个滇西抗日反攻作战中,卫立煌指挥美械或半美械部队16个师对阵日军两个师团主力,伤亡官兵50000余人,收复国土40000平方公里,几乎是每平方公里倒下1.25名中国士兵,在抗战末期是不应该的。

我们说卫将军的抗日立场是坚决的,这个毫无疑问,但1937年以后的战役指挥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至于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期间的表现,基本可以用“无所作为”来形容,坐拥55万国民党精锐部队,困守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座孤城,先不说前任陈诚打下什么样的底子,也不管蒋介石如何愚蠢、杜聿明怎样添乱,在辽沈战役打响以后,作为最高指挥官应尽军人本份,而卫立煌在战略上完全是被动应付,指挥毫无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