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之三:难忘那些年的艰难困苦,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难忘1967年到1969年,生产停滞,交通不畅,物资匮乏。香皂、肥皂、火柴都要凭票供应,生产队开大会评定分发几张供应券,常常争的不可开交。春节时供应盐腌猪肉,每户一斤,在公社肉食站排起长队。我们买回一斤盐肉,褐黄色,有三两咸盐,煮熟后咸的发苦。但对一年到头见不到荤腥的我们,仍是一次难得的美餐。

每到青黄不接的农历二、三月,大多农家为一日三餐发愁。好不容易蚕豆成熟,三餐便吃蚕豆。收了蚕豆,又吃土豆,蒸、煮、炒、烧,变换烹调,佐料只有盐和辣椒。吃罢土豆,未成熟的玉米棒成了主食;剥下玉米粒,磨成浆粑,或蒸或炕,香甜可口。小麦还在灌浆,已被人们做成麦饼、麦片粥上了饭桌。前些年,报上说,美国总统的早餐以麦片粥为主;这些年,超市货架上摆着包装精美的麦片,勾起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和遐想:这么高档的食品,那些年代怎么老填不饱肚皮呢?

知青岁月之三:难忘那些年的艰难困苦,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麦收获后,交了公购粮,留下种籽,全公社的农户都要背上小麦到一处用水车带动的磨坊磨面粉,要排队几天等侯。母亲和兄长上山干活,我一人在家手推石磨,把一升约四、五斤麦子磨成面粉。往磨膛灌一勺,推几转,周而复始。箩下面粉,剩的麦粒继续磨细,直至剩下麸皮。磨完面粉,还要擀成面条,十四、五岁的我,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知青岁月之三:难忘那些年的艰难困苦,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山区土地贫脊,广种薄收。秋天以红薯、瓜豆为主食,偶尔吃顿米饭,也要搭多半蔬菜、杂粮。生活虽然清贫,但吃的都是“绿色食品”,没有污染。尽管如此,年底还是断了粮。有一年大年初一,母亲和兄长不在家。大嫂让我吃早饭,只是一碗麸皮粥。这次新年“大餐”,让我终生难忘。记得一九六八年腊月,全村基本断粮,百十号人咋过年关?上山砍伐松木,卖了百十块钱。队长带人拉五辆人力车,到五十里外的许家庙,买了几车大白菜。腊月廿九日,全村男女老少望眼欲穿,扶老携幼到渡口接回“救命粮”。每户分了十几颗,炒、煮、焖、炖,过了一个革命化的“白菜年”。

二哥在技校省吃俭用,从咸阳带回一旅行袋挂面。每次煮一锅南瓜丝、青菜汤,下半斤挂面,让我们全家又度过了一年青黄不接的二、三月。

知青岁月之三:难忘那些年的艰难困苦,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