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藥物,常常是血小板減少的「罪魁禍首」

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感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因素,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減少外,藥物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關鍵原因。胡桂生教授說,藥物因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現象是比較常見的,主要是藥物毒性讓骨髓受抑制,常見藥物如:複方SMZ, 抗腫瘤藥物,雌激素,氯噻嗪,乙醇,磺脲類降糖藥,抗癲癇藥,解熱止痛藥,干擾素,金鹽製劑等。能誘發血小板減少的藥物主要有三種:

三類藥物,常常是血小板減少的“罪魁禍首”

① 抑制型藥物有苯類,抗腫瘤藥物,磺胺類,染髮劑,抗癲癇及抗糖尿病藥物等。選擇性抑制巨核細胞的藥物有雌激素,氯噻嗪,乙醇,所以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的患者都不宜飲酒。

三類藥物,常常是血小板減少的“罪魁禍首”

② 免疫型藥物有解熱止痛劑,奎尼丁,地高辛,苯妥英鈉,頭孢黴素,青黴素,鏈黴素,磺胺藥,金鹽製劑。

三類藥物,常常是血小板減少的“罪魁禍首”

③ 直接破壞血小板藥物有注射用肝素,破壞機理不明。胡桂生教授提醒,血小板減少患者或者是有血小板減少病史的人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觸這些藥物因素,避免因此而導致血小板降低,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健康危害。

三類藥物,常常是血小板減少的“罪魁禍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