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时,你的应对方式,决定孩子将来是否内心强大

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并不总是尽如人意。作为家长,当孩子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时,你会怎么做?

孩子哭闹时,应该满足孩子的要求吗?


孩子哭闹时,你的应对方式,决定孩子将来是否内心强大

比如一个很常见的情景,你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孩子被一个玩具吸引,坚持要买。而你想到家里有类似的玩具,所以不同意给他买。这时,孩子坐在地上不肯起来,哭喊着非要买。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没做过父母的人,回答这个问题很快也很坚决:不买!如果孩子哭了,你就买玩具给他,会强化孩子通过哭闹得到玩具的这个行为,他下次会变本加厉地哭闹,以求得到玩具。然而家长们回答这个问题,却多数很纠结,一肚子苦水:如果不给孩子买,他当着那么多人哭闹,别人会说,看这个孩子得不到玩具就这样哭,一定家长平时管教得不好啊。

当然,最让家长纠结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当你看着,孩子对这个玩具,那么急切的渴望着,神情中流露出对中意的玩具的那种喜爱,我们的内心会感受到孩子得不到玩具的那种失望和痛苦,我们会对自己的教育观产生质疑:孩子渴望得到这个玩具,而我们又不是买不起,真的不应该给他买吗?这样的强硬规则真的对吗?

孩子哭闹时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会有什么担忧?

孩子用哭闹去得到玩具的行为方式有错,但是孩子对新玩具的渴望是没有错的。如果孩子对一件东西觉得新奇,十分渴望得到它,他请求你能够让他拥有它,他哭、闹,坐在地上不肯走,用尽了能用到的所有办法,但是最终你都没有买给他。那这时候孩子就明白一件事:这个玩具即便我想要,但是如果爸爸妈妈不愿意给我买,那么用什么办法我都要不到。这样多次以后孩子会有什么感受?我再怎么哭闹,再怎么想办法也要不到我想要的,我只能得到父母想给的,但是我不能主动去要。以后,孩子确实“懂事”了,不会再为买玩具哭闹了。这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一个词:“习得性无助”?用什么办法我都要不到,那我就不再主动要,哪怕再喜欢我也不能主动去提。小的时候还只是对一个玩具的需求,问题好像不大;长大以后,他面对的不是一个玩具了,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岗位,一个重要的竞争机会,面对的是一个他喜欢的人,他想要,但是他习惯了“要不到”,那么他就不敢去争取,会直接就退缩,压制自己的渴望,打消自己的念头。

孩子哭闹时,你的应对方式,决定孩子将来是否内心强大

从这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很大?这样的“懂事”是你希望的吗?

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做?

一、“看到”孩子的需求

你可以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不能不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孩子哭闹打滚要玩具的行为是不好的,但是孩子对玩具的渴望是好的,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去满足孩子的渴望。孩子的行为也许有错,但是他行为下的需求是没有错的。我们一定要看到和认可孩子行为下的需求,再找到恰当的方法去满足这个需求。

很多家长,为了“不惯着孩子”,当孩子提要求时,拼命地否定孩子的需求,“这东西有什么好的”,“就是个一时的新鲜,买回去肯定就扔一边”。而孩子为了让你“看到”他的需求,会用尽他可能的方式。

如何“看到”孩子的需求?可以对孩子说,“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呀,来,快给我讲讲这个玩具可以怎么玩的”。你会听到孩子眉飞色舞地讲,这个某某动画里谁谁用的,可以这样那样……孩子讲完以后,你可以说:“你真的很有眼光,而且还了解这么多东西呢!”

孩子哭闹时,你的应对方式,决定孩子将来是否内心强大

当你能够“看到”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会感受到接纳、认可和尊重,他知道你会权衡考虑他的需求,那么,他同样会尊重你接下来的“买还是不买”的决定。无论接下来你是否满足他的要求,他的需求都是被尊重的,他是“值得拥有”的。

实际上,只要父母做到这一点,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理性地对话,不再哭闹了。

二,事先约定规则

买玩具是比较经常的事情,可以事先和孩子商定一些规则,比如:

——每个月固定时间买两次玩具,或者每周六才能买一次玩具;

——其它时间看到喜欢的玩具,可以记录到本子或者一张贴纸上,到约定的时间才能买;

——每次只能两个玩具,每个不能超过多少钱;

——如果超过了购买的配额,又非常想要,那么如果预支之后的配额的话,不能超过1个,或者需要多消耗后面的一次机会……

这些规则,其实并不只是限制了孩子的需求,从另外一角度来讲,是保障了孩子的权益,他会珍惜和利用好这些权利。孩子其实是喜欢遵守规则的,这会增加他们的掌控感。当孩子想买这个又想要那个的时候,他会尽量按照规则,自己学会权衡,学会管理自己的需求。

孩子哭闹时,你的应对方式,决定孩子将来是否内心强大

当然,有时孩子看到特别喜欢的,会试着打破规则,哭着想要,这时,父母就要温和而坚定,既要理解孩子想买玩具的急切心情,心里也要明白,孩子的心理成长需求不只是对玩具的渴望,还有掌握买玩具规则之后的掌控感。

三,教会孩子理性满足自己的需求

通过这样机会,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怎样买到恰当的玩具,增加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可以和孩子说:“这个星期买玩具的时间还没到,我们约好的周六你就可以买了。今天你先好好地看一下,琢磨几个问题,一个是要看看这个玩具是不是就这么一个功能,玩两次就玩够了;二是它跟家里已经有的玩具是不是很接近?好容易买一个玩具,别买重了;三是买回去以后,还有没有什么功能可以接着开发?能不能跟你的小朋友一起玩呀?”

这样孩子就知道,如果我想买这个玩具,爸爸妈妈就会买给我,这点是确定的,我的渴望会被满足。而且爸爸妈妈还信任我买玩具的能力,让我多挑、多看、多跟家里的玩具比较,不要买重复了。所以我买玩具的时候,我很用心的,我有挑选玩具的能力,我有开发玩具功能的能力,有跟家里玩具比对的能力。不但如此,我还能够做好计划,每次买什么玩具。这样的被信任感,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

面对孩子不好的行为,我们去掩盖、压制是不对的,因为下面的心理需求还在。我们一定要去发现心理需求,然后帮助孩子尝试用更恰当的行为来满足这份需求,在需求得以满足的时候,孩子也就养成了好行为。

否认和压抑自己需求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无欲无求,而是倾向于自我否定,是痛苦的;放纵自己需求的人,受制于自己的欲望,其实也是痛苦的;而懂得理性满足自己需求的人,内心才真正是强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