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科:我眼中的诗人情怀——读贺卫东先生诗文有感

王登科:我眼中的诗人情怀——读贺卫东先生诗文有感

我跟贺卫东先生其实并不熟识,平日里也没有过来往。但因着他与我叔父王道升先生的私交,我便有幸与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并幸运的获赠先生亲笔签名的个人诗集《不见不散》。拿到书后,我暗自窃喜了许久。

其实之前也在“神农文艺”的公众号里零星地读过贺卫东先生的几篇诗文,如《正午的白云湖》、《寻找在花海中生死不明的诗人》、《尚市牡丹园之恋》等。当时读完后,笔者的温婉笔触和浪漫情怀,让我印象深刻,并深深地感染了我,像一颗石头偶然投入湖面,荡起圈圈的涟漪,久久不曾散去。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仅仅通过三两篇文章,就草率的拿起笔来品析一个知名的作者,去评论他的写作风格和文笔思路,不但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行为,更是一种毫无责任感和违背自我良心的表现,所以我迟迟没有下笔。

近段时间抽空好好研读了贺卫东先生的著作《不见不散》,仰慕的同时更是情不自禁地生出了颇多感触,终究还是鼓起勇气拿起了久违的笔。一直都觉得想要真实深刻的品析一个人的文字,必须抛开他的所有职务和社会影响力,只应单纯的从他的文字的“骨骼”和“味道”出发,不可带丝毫的偏见,亦无需刻意地吹捧,用心写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即可。

初读《不见不散》,便感觉此书定是作者“倾注人生六年之积淀感悟”,才“写就笔酣墨饱之醒世妙文”,“字字工妙,无牵强凑泊之病”,非呕心沥血之笔不可得如此之玲珑意境!读着读着,你的心思,就会在诗人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悄然改变;你的情感,竟然在诗人天马行空的布局中慢慢升华。读完《不见不散》,我便直接在诗人拿笔勾勒出的诗情画意中迷失了自我,久久不能自拔!

诗人的随手几笔,一点一滴,一词一句,无不凝结着其对美好生活的悉心观察和深刻感悟。如诗人在《秋天里一束开满思绪的花朵》中写到:“几根芦苇,长在秋天的顶部/把它想象成一朵花/一定是迎风招展的样子/她的花絮,正绽开雪白的芬芳/抚摸着秋天温暖的眼神……”生活中我们总会有种这样的感觉:面对同样的情景,不同的眼界和格局会决定完全不同的认知和情怀,什么样的眼界和格局便能成就什么样的风景。几支再平常不过的芦苇,在诗人眼里,也能胜似一朵娇艳的花,他用诗人特有的嗅觉和触感,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深秋微风中,花含柔情风带笑的美妙场景。诗人惯用成熟老练的笔触,三言两句的简单铺垫,就会在不经意间勾起读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深情享受,让人醉在其间而不自知,或者沉迷不愿知归路,或者享受不曾想离开。

王登科:我眼中的诗人情怀——读贺卫东先生诗文有感

我一直认为,写诗和做人有颇多相似之处,人无骨气不自立,诗无精神难脱俗。一个文人必须要有浩然坚挺之骨气,一首好诗也定要有璧坐玑驰之精神。贺卫东先生就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正如他在《诗人的灵魂(自序)》中所说:“诗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一万年之后,世界重归洪荒,只剩下诗人的灵魂”。他的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豪迈情调,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昂然?他还在《有谁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中写道:“有谁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以道路作横,以山峰作竖/以河流为撇捺,昼夜为转折/大片的沙漠、湖泊和盐碱地/是文字的空白部分/汪洋恣肆,力透纸背/地震、海啸是某个顿笔的颤抖……”一下笔便给人展现出一种天宽地阔、宇宙洪荒的广袤空间意境,他描绘出的这种开天辟地、空间重塑的博大情怀,必定是有强大的骨气作为情感的支撑,他的笔端所释放出的理直气壮的底气,深沉而自然的脱离了世间的低俗,生出一种超然越世的澎湃感,会让人在内心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膜拜!

生命有限,余生无常,时间不会为谁而停留,但是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寻找生活中潜藏的美好,譬如一个优秀的人,一首感人的诗……和优秀的人一起热爱生活,从爱读的诗歌里共同感受世界。读贺卫东先生的诗文,让我学会了抓住生活中的每一点的美好,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谛,让我多了一份扬在眉头的自信,多了一点深埋心里的善良,让我感受到了融在血液里的骨气, 学会了刻在生命里的坚强。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首诗让人心潮澎湃,情不自禁的想和诗人倾心相交,在时光的交错中不见不散。我期盼在以后的时光里,能有机会和贺卫东先生,再次在诗文的交互中不见不散!

作者简介:王登科,随州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曾都作协会员,一个游离于诗和远方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安守于工作和生活的建筑工程师。喜欢在文与字的排列组合中寻找乐趣、完善自我!钟情于诗和情的豪迈交融里享受生活、眺望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