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昨天是重阳节,幼儿园老师一早就发了作业,让孩子们了解家里老人的名字、年龄、工作等等。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我和朋友聊起这个作业还挺有意义的,然后说到要教孩子记住老人生日,朋友忽然发了个捂脸的表情,反省了一下,表示——我自己有时都会忘了他们生日。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她这一句让我愣了神,心生感慨:的确,每年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们都少不了晒朋友圈。蛋糕、烛火、气球、礼物,孩子那开心的笑脸,一样都不少……

而老人们,往往站在孩子们身后,笑颜如花,将孩子们的欢乐当成自己的欢乐,却从不计较自己生日那天,是否仅是匆匆一碗寿面一笔带过。

有时我们主动提出:“今年咱们出去吃吧?”、“干脆出去旅游一圈怎么样?”他们还会摆摆手:

“别折腾了,你们那么忙!”

“我们这么大岁数了,没必要。”

“不用了,赚钱省着点儿花,以后孩子上学还要用。”

……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看着父母脸上毫不在意的淡薄表情,不禁让人想问: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爸爸妈妈,懂事得让人心疼?

01

记得《奇葩说》曾经有一期节目刷爆网络,惹哭了一堆人。

那一期的辩题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去养老院,子女应该支持还是反对呢?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一上来,不少人支持父母去养老院。

如果老人退休后不想只是围着锅边灶台做饭带娃,想跟老伙伴一起聊天、打牌、跳舞,有共同语言和兴趣……

我们有什么权利拒绝?当然是尊重他们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但后来,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父母并不是真的想去,他们只是为了不给我们添麻烦,觉得自己不得不去,于是跟我们装,跟我们演,我们怎么办?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这个话题抛出来,让现场所有人都瞬间走了心。大家都开始纷纷回忆起父母“懂事”,宋佳、何炅、马东、蔡康永都哭成了泪人。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这个话题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是如此真实。它碰触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地方,让我们看到自己明明最不舍,却又常常当做寻常、被抛诸脑后的那份感情。

我们每天看到的父母,是他们真实的样子吗?

我们真的了解父母的真实想法吗?

如果父母懂事得让人心疼,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我们父母这一代,最常见的,偏偏正是这种人,他们总是懂事得让人心疼——

放假了不知道怎么休息,退休了不知道怎么玩,过去大半辈子里,都习惯了做社会的一块砖,

为事业奉献了一辈子,为子女牺牲了一辈子,时刻为孩子着想,生活都是围着孩子转……以至于经常会忘记自己。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桌上有多好的菜,他们都会说自己不爱吃,让你多吃一点;

出去买东西,永远想着给你那一份,也许你看不上,却是他们精挑细选过,觉得最好的;

出门打车花20块钱觉得贵,宁愿自己坐公交,却舍得拿出多年积蓄,帮你买天价的房;

等你在结婚生娃后,他们又会在天命花甲之年背井离乡,放弃自己悠闲的退休生活,跑来帮你洗衣、做饭、看孩子……

甚至于,他们没有自我,但他们却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02

之前有一位独居老人去世前写下的遗书,刷爆了朋友圈。

在这最后一封信中,写满了细心叮嘱:先说,人固有死,不要难过;又悉心讲解怎样打扫,才不会染病;最后说,一切从俭,别为我浪费……字里行间都是为子女考虑。

老人说,“走时心如止水”;可明眼人都看到,他心里那份责任从未卸下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殊不知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张泉灵曾在节目中讲到空巢老人的话题。据说,在当今中国,空巢老人的比例已经超过50%。

很多年轻人都是一毕业就留在当地工作,真的仔细算来,一年中能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日子寥寥可数。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当我们选择在其他城市实现理想、绽放精彩的时候,父母可能正在家孤单地看着电视,或是时刻关注着手机,生怕漏掉一个短暂的电话。

隔着电话,我们站在千百公里的两端,互相撒着善意的谎言。

当我们身处异乡,学业、工作不顺时,父母的电话打过来,我们会说:“我一切都好”;

而当父母身体不如从前,甚至出现磕磕碰碰,他们也会习惯性地说:“我们一切都好”。

瞧,我们的确是长大了,不愿让父母担心,于是报喜不报忧;可养我们的父母,永远比我们更加深谙此道。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03

2012年,我人在法国,正在复习备考法语高级文凭DALF C1。隔着跨越欧亚大陆的时差,人又忙得烦躁,经常整周整周地,不给家里打一个电话。

父母也默默地没说什么,甚至不曾心急地联系我。我只当他们也习惯了,各自安好。

直到我回国之后,我妈才偷偷告诉我,就在那段时间,我爸突发心脏病了,救护车送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最后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在医院躺了好久。

他们竟然一直瞒着我。

“你离那么远,不可能马上赶回来,回来也没用。他不让我告诉你。”就这样,一直瞒到我学业结束,回国才知道。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在“懂事”上,父母永远有能耐,比我们细心一百倍。很多话他们不会说,他们怕自己一说出口,就会成为你的“后顾之忧”,阻碍你在外放心地拼搏。

想起张泉灵讲过以前的一个采访,对象是一个老奶奶。

她采访时就觉得,对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老人味”。后来她问老奶奶,您多久洗一次澡呢?

老奶奶的回答与解释,特别让人心酸。

她说,我尽量不洗澡,因为怕摔着,万一摔着瘫痪了,那就连累孩子了。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人们总说,戏剧是将现实升华之后的艺术,然而在真正的现实里,父母给我们的爱却总能比戏剧里来得更加深沉,更容易让人泪流满面。

04

其实我们的父母原本可以自私一点,多为自己而活。

但他们对我们永远有那么多放不下,总要受累不讨好地围着子女转,甚至为了再下一代,不遗余力地燃烧人生最后的热情和精力。

前两年,有一篇《真实的老人育儿日记》在网上广为流传,写作者是一个孩子的外公。他在女儿生完宝宝4个月重返职场时,和老伴担起了照顾小家伙的重任。

老人记录下了照顾外孙女的一天:为了让子女多睡一会儿,他们起早照顾婴儿;自己省吃俭用,却要把孩子们的伙食做好;明明自己累得不轻,却心疼下班回来的孩子,于是刷碗、擦地、给宝宝洗澡……

嘉嘉外公日记

2014年12月16日,星期二

7点半,孩子们起床,忙忙碌碌地洗漱、吃饭。我和老伴赶紧接过孩子哄着。有时候小家伙起得很早,老伴就把她先抱出来,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

上午,我和老伴轮流看孩子、收拾早晨的碗筷,洗衣服,做家务。还得按照时间给小家伙喂配方奶、喂水等。一开始真的手忙脚乱,慢慢才习惯。

中午,我们简单地吃点儿剩的,但有时候给嘉嘉做小面条或馄饨、小饺子,就多做点儿一起吃。但女儿不让给嘉嘉的辅食里多放调料,所以真是不好吃。我宁肯吃馒头就酱豆腐。

老伴哄嘉嘉睡觉,她也需要小憩一会儿。我按她的指示去采购。除了菜市场,有时候也得去超市,女儿挑剔,有些食物不让在菜市场买。

今天风很大,阵风六七级,骑车转了一大圈挺累,回来后我赶紧躺一会儿。

5点多,老伴准备晚饭,我哄孩子。可是经常哄不好,不会呀!孩子一哭,老伴就从厨房气急败坏地过来骂我。哎,也习惯了。要是天气好,我带孩子去楼下转转,还比较省心。

7点多,孩子们回来,一副累坏了的样子。真心疼他们,可是我自己也累得不轻,只想早点关上自己的房门,踏实踏实。老伴还得刷碗、擦地,帮女儿给宝宝洗澡。我也挺心疼她的。

我的感受

我们老两口儿,本来是说好退休后趁着身体好周游世界的。但是女儿有难处,不能不帮。这一帮真是把自己拴得死死的,哪儿都去不了,单位老干部处组织的一些活动都参加不了。原来爱找我下棋、喝茶的一些老伙伴也失去了往来。女儿知道我们的辛苦,经常给我买来昂贵的羊绒衫,给她妈妈买金首饰,但我总还是觉得,这些都不如让我和她妈彻底地歇几天。

我俩的生活原来特别简单,比如晚上从不做饭,只喝粥。岁数大了,晚上吃不动东西。但是现在,每天晚上都得做好几个菜,想着孩子们上班太辛苦,中午吃不好,晚上要补补。但实际上自己吃得真不舒服,估计老伴也是。尽管孩子们也让我们别做得太多,但我们还是担心他们吃不好。

我现在最发愁的就是,宝宝马上要学走了,我和老伴这老腰老腿的可咋办。好像经常有人说,老人不爱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可是我看看自己记录的一天生活,忙得哪有时间出门?出去活动多了,肯定耽误其他家务或做饭呀!

我的困惑

也许我们那会儿对孩子照顾得比较粗糙,但现在的年轻人对孩子也太细致了吧?

女儿对给嘉嘉喂配方奶啊、水啊,吃辅食,做婴儿操,睡午觉什么的,都有规定,难道不是宝宝饿了吃、吃了睡吗?

这让我们觉得,带一个孩子,身体累是其次,心累才是真的啊!

摘自《父母必读》 2015年03期

(上下滑动可以看全文)

这篇日记,不知道是多少中国老人的写照?

许多老人真的不容易,为了和子女团圆,不惜背井离乡,只为帮儿孙一把,结果一不小心,免费保姆一当就是两、三年。

有多少老人本来想享受“天伦之乐”,却成了“天伦之累”?又有多少老人,成了“老漂”一族,思念着自己的老朋友、老邻居……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他们觉得自己尽心竭力,却依旧要面对子女的不满和抱怨。

心里面不可能不委屈,可能也想过赌气撂挑子不干了!却终究因为惦记着“孩子有难,我不帮谁帮”,又放下面子回来。

每当幼儿园放学的时候,接孩子的家长排起长队,就会看到80%以上是头发灰白的老人。

风雨无阻,一如当年站在学校门口迎接曾稚嫩的我们。

他们像岿然不动的大山。即使生活电闪雷鸣,只要他们在,就让你觉得如此安全。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05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总说,母爱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别离,要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光。

我们和父母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我们出生开始,那个与父母相处的时光沙漏,就开始了倒计时。

年少时候我们总是被保护着,并不觉得细沙流逝有多快;等到有一天在工作和自己的孩子之间奔波,才恍然醒悟,时间竟越来越少。

而这个秘密,我们的父母已经早就知道了,就像我们如今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面这样写道:

“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不知道我们的父母也有过多少次这样的怅惘,却最终选择站在我们背后,沉默地目送我们的背影。

自从担上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他们就选择用一辈子的坚强来支撑。

或许,所谓“孝顺”,就是不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不让他们在这样的年纪,依旧想尽办法“假装”,顺口回答“没事儿”,而是也能对我们说说,哪里不舒服了,哪里需要我们帮忙。

希望他们偶尔也“自私”一回,无论是想过自由的晚年生活,还是更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都不会因为放不下我们而束手束脚。

因为爸爸妈妈,你们真的不用太懂事。我们有你们,就好。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End—

作者:花时间。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现为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个人微信: babyhours001。

微信改版后,很多妈妈反映说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建议大家将慢成长加星标

,这样无论是好的育儿文章,还是妈妈和宝宝的好物推荐,都不会错过啦!

方法很简单,按这几个步骤就可以啦!

千万别让爸妈,活成懂事的老人……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词,一起做靠谱爹妈

回复【强迫症】孩子脾气差、有强迫症?快别冤枉他们了!

回复【幼儿园】美国幼儿园都这样教孩子,难怪能越玩越聪明!

回复【早教】0-36个月婴儿早教训练方案

回复【方案】科学育儿0-36个月早教方案,一键收藏!

回复【疫苗】儿科专家为你全方位解答宝宝疫苗!

回复【乐高】领取乐高玩法创意书与电子教材!

后台回复“见面礼”,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