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個傳說,只不過是個形容詞而已,社會安定,民風淳厚,要做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種境界,靠的不一定是人人都家財富有,而是人的文化精神,道德修養達了一定的境界,否則都只是個空話。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個詞是從哪裡來的呢?史書確有記載,並非一句空話,“夜不閉戶”出自孔子的《禮記 禮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路不拾遺”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中有:“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資治通鑑》有記載:“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曬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旅野宿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討論禁止盜賊。有人說要用嚴厲的律法來管制。皇上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偷盜,是由於稅收太重,勞役兵役太繁,官員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所以也不顧廉恥了。我們應當控制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提拔任用廉潔的官員,使老百姓衣食富足,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罰呢!從這沒過多久天下太平,即使有東西丟失在路上別人撿到也不會據為己有,大門都可以不關了,商人和旅客都敢安穩投宿。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相傳在唐朝的時代,有個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今河北大名一帶),不小心在路上丟失了一件心愛的衣服。走了幾好久之後才發覺,心中著急,有人說:“沒關第,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往回去找一下,肯定會找到的。”那人將信將疑,心裡想這有可能嗎?轉而一想,找找也無妨。於是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這件事後來就傳開了。所以“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此而來。形容社會安定,百姓淳厚,人們思想道德品質高尚。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唐朝的“貞觀之治”,當時就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景象。但是這種景象並不是用法律逼迫出來的,而是人們具備內在的高尚道德修養所體現出來的。當時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相傳曾有一年全國計有290個死刑犯人。李世民特許他們可以回家辦理好後事,到明年秋天再回來就刑。到了次年秋天,290個囚犯依然全部回來就刑,並無一人逃走。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大唐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高度發展的文化以致當時的首都長安,就成了世界性的大都市,各國能人商賈都往向長安這個大都市,並以中國人為榮,大批的外國留學生一批又接一批的來中國學習先進的中華文化,當時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達到數千人。自己交學費的並不計算在內,這些日本人學成回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法規制度,下至服飾習俗,全都效仿當時的大唐王朝。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瞭解貞觀之治,我們就清楚了,為什麼國外到現在都有唐人街,旅外華人華僑卻以唐人自稱,由此可見,中國歷史上確實出現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景象。當時唐朝皇帝李世民是個賢明,有才智並且個人修養和天賦都很高,“工書法、富文詞”,並且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和鼓勵文化教育,才有唐代書法、詩詞、文學、商業、藝術等都達到了鼎盛,尤其是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對玄臧西遊以及佛學的支持,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到開通古絲綢之路。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不只是在於理政清廉,品德高尚,風氣純正這個層面,而是大同的理想概念,孔子在《禮記·禮運第九》曾描述了真正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大道實行的時代,就是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有才之人來治理天下,人與人之間講信用,重和睦.不只是把自己的親人才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子女才當作子女,要老有所養,少有所教,壯年出力,老弱病殘都有保障,男子各盡其力,女子各守其道.不讓財物丟棄於無用之地,但也不要收藏家裡私用,對於身體能力較差的人也不必擔心自己生活問題,因此耍陰謀詭計的人被抑制,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也不會出現,所以人們連家裡的大門也可以不用關.這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在中國唐朝,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難道不是真的嗎?

古代孔子曾把這樣種生活狀態叫做“大同”世界,是精神層面的“大同”世界。現代的馬克思從另外一個角度也給人們描繪了一個“大同”,“物質達到極大豐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按需分配”。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多麼美好的願望啊!不過,社會安定和諧、民風淳厚的先決條件仍然是高尚道德操守,“倉稟實而知禮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