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識:發菩提心者即是菩薩

菩薩是菩提薩埵簡稱。菩提是覺義,薩埵是有情義,合言之,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的意思。自覺覺他、為眾生求解脫者即為菩薩。換言之,菩薩就是那嚮往佛果、悲濟眾生的人,志取菩提、力拔眾苦的勇士。這裡附帶說明一下,菩薩有因地菩薩,有果位菩薩。二者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尚未證得果位,而後者已經證得。但是不管是因地菩薩還是果位菩薩,二者均以菩提心為體。從因地上講,凡是發心為眾生謀福利、為眾生求解脫、為眾生擔當苦行的有情均可稱為菩薩。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說周恩來是菩薩,雷鋒是菩薩,焦裕祿是菩薩,因為他們心中無我、為眾生辛勤地奉獻著。菩薩並不神秘,他像我們一樣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存在。

所不同的是,他是覺悟了的有情。與我們平常的眾生相比,菩薩作為有情的存在,有兩點與我們不同,一菩薩是無我的有情,他破除了我執,以眾生為體,具有大悲心;二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他體證到了世界的無常、萬法的空性,從而具有大智慧。我們現在講菩薩更多地是從因地上講,這樣,一方面我們會覺得菩薩與我們很親近,並非某種可望而不可及,虛無縹緲的神秘的存在;另一方面,能夠激起我們的自信,從而在現實生活中腳踏實地地去踐行菩薩之道,從而進一步趨向果位。這是適應當代眾生根器的需要。

從語意上弄清菩薩的含義之後,我們再來進一步從心體和行為上來了解一下菩薩人格內涵。《三寶歌》中有一句歌詞“大悲大智大雄力”,這一句話我們可以用它來概括菩薩的人格。從心體上講,菩薩即發菩提心者,從行為上講,菩薩即行菩薩行者。菩薩的人格就是通過菩提心和菩薩行這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菩薩以菩提心為體。所謂菩提心就是一種普濟眾生、趨向佛果的意願,一種思念及趨向大覺之心意,一種嚮往和爭取悲智二種圓滿的佛果覺位之心。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菩提心以救拔眾生為己任,二是菩提心以趨向佛果為目的。這兩點構成了菩提心的悲智兩個方面。具體說來,菩提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佛教知識:發菩提心者即是菩薩

大 悲 心

所謂大悲心就是普施一切眾生的平等無分別的憐憫心、同情心。它與一般的同情心不一樣,它的出發點是萬物與我同體,它的特徵是“無我的”、“平等無分別的”。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和核心。提婆菩薩在《大丈夫論》中雲:“菩薩以悲為體”、“悲心是諸佛之母”。為什麼說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呢?

因為“萬法以悲為本”,因為諸佛菩薩獲得無上菩提離不開眾生的緣故。提婆菩薩講:“欲向菩提,以眾生為伴,悲心為體”,“一切眾生是我修福之伴”。普賢行願品中也說過類似的話:“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不離眾生之水”。“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換言之,離開了眾生,拋棄了眾生,就不可能獲得無上道果。在這個意義上講,悲心與菩提,悲心與解脫,悲心與涅槃是一體不二的。關於這一點,《大丈夫論》中有很好的論述,例如:“悲眾生即是我解脫”。“舍於己樂為他求樂,即是涅槃。”“心欲利群生,大悲常在心者,無上菩提便如在手中無異”。這些都說明,志求無上菩提者,應當不讓悲心片刻離開本懷;拋棄了悲心,就是拋棄了無上菩提心。

大悲心是我們求證無上果位的土壤,也是我們修道的強大內驅力。它在我們漫長而艱難坎坷的修道過程中,給我們鼓舞和勇氣;它可以避免我們墮入頑空之中,防止我們被強大的生命虛無感所吞噬。修道的人常常易於墮頑空,而產生一種極強烈的幻滅感和虛無感。當這種幻滅感和虛無感來臨時,他會覺得一切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連修道這一行為本身也沒有意義了,從而產生輕生或放逸的想法。對治這種空魔的襲擊,唯一的出路就是發大悲心,使自己時刻不忘救拔眾生之苦。

佛教知識:發菩提心者即是菩薩

智 慧 心

什麼是智慧,這個問題很複雜,也很難講,尤其是對一個沒有開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在這裡我只能從文字上作一點簡單地描述。簡單地說,智慧就是心靈能夠穿透諸法實相的覺悟能力。它能夠破除我執,使我們擺脫貪嗔痴等諸煩惱的驅使,從而使我們的心靈處於一種自由、清淨、安祥的狀態。從心體上看,般若智慧是一種清淨本真的無分別的如如不動的靈覺之心。它的特徵就是六祖所說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個心是孤明歷歷的,當下現前的,是不可對象化的,因而也是不可用語言描述的。它本身無大無小,無來無去,不生不滅,超絕時空,然而它又在大小、來去、生滅、時空中現身。因而智慧心是不可捉摸的,一旦捉摸到,並把它視為一個東西,那它就已經不是原來的智慧之心體了。

從用上來看,般若智慧我們可以從真、善、美三個方面來加以描述。就真而言,般若智慧就是對宇宙人生的本相的徹底認識。例如,四聖諦,三法印講眾生繫於愛慾、流浪生死、苦空無常,講諸法因緣和合、幻生幻滅、無有自性,講萬法唯心、心為解脫之水等等,這些認識都是非常究竟的。

就善而言,般若智慧能驅除邪見、樹立正念、照破無明煩惱等諸結使的障蔽,從而使我們保持三業清淨,過一種解脫自在的生活。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之所以經常作惡多端、煩惱重重,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人類的戰爭從根本上來看來源於人類自身的無知。

就美而言,般若智慧是一種超功利的純粹的審美態度和審美能力,它能夠打破功利習慣的束縛,直觀整個宇宙生命的本真的狀態。平時我們總是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總喜歡用對象性思維來肢解事物,很少把大自然當作是與自己同根同體的有生命的有機物、而平等地與之對話、交感,結果導致了我們同大自然間的分裂與對立。大自然在一種功利的灰色的面紗下而向我們閃避自身。我們自己也處於一種無情無緒的麻木狀態。可是,當我們發起了般若智慧心,我們就可以撕破橫在萬事萬物與我們之間的那層灰色的帷幕,從而使我們與自然萬物達到一種生命的融注。在般若智慧的光照中,一切都是美的,新鮮的,活潑潑的;沒有死的東西,沒有灰色的東西,沒有枯燥的東西。若有,那也只是我們自己麻木的灰色的心靈。佛教講打破無明,這裡所講的日常功利的、無情無緒的、麻木不仁的狀態也是一種無明。而當我們擺脫了這種無明我們才活得真實,世界本真的意義才向我們現身。

以上是對智慧心內涵的基本描述。智慧心也是菩提心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同大悲心一起構成了菩提心的雙輪。從理論上講,光有大悲心,而缺乏應有的智慧,這種大悲心往往顯得非常軟弱無力,容易陷入一種非常脆弱的感傷情調之中,這種感傷情調常常成為進一步修道的障礙,而被稱為“悲魔”。所以大悲心和智慧心常常是並提不二的,大智可以誘導大悲,使之成為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推動力。

佛教知識:發菩提心者即是菩薩

登高望遠,在錦屏山呼吸負氧離子!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勇 猛 心

它指的是意志的精進不息和剛健有力。它表現在臨危不懼、臨難不退、臨死不屈。敢於正面人生,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敢於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等等方面。在六度中精進主要指的就是一種勇猛心。佛經中經常出現“大雄力”、 “獅子吼”、“ 獅子王”等一類的詞彙,它們傳達的就是這種人格和意志的勇猛和力量。勇猛心也是菩提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要普濟眾生,光靠悲心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勇猛心作保護。沒有勇猛心的智慧也是一種不發生大效用的智慧。悲心也好,智慧心也好,最後必須通過勇猛心來在實踐中完成和體現。另一方面,真正的大勇猛心也只能在大悲心和智慧心的前提下才會生髮起來。因此,這三個方面本是一體不二的,不能夠分割開來。

大悲心、智慧心和勇猛心是菩提心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對菩薩人格精神的知、情、意三方面的規定。菩薩以般若為知,以大悲為情,以大雄為意。從真善美的角度看,智慧心屬於真,大悲心屬於善,勇猛心屬於美。所以菩提心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簡言之,菩提心就是大慈、大悲、大智、大雄,它是人間最完美的人格。當然菩提心的發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果上看,我們終生修行的過程,就是發菩提心的過程。真正圓滿無上的菩提心發起之日,也就是成佛之日。菩提心的發起是以破除我執為基礎的。我執少一分,菩提心就增一分;我執多一分,菩提心就減一分;當我執沒有了,菩提心也就可以發起來了。

佛教知識:發菩提心者即是菩薩

登高望遠,在錦屏山呼吸負氧離子!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