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长:愿望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差生”的潜质

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渥,生活富裕的好时代,容易使人们产生惰性。有朋友说,现在招一个好员工好难,愿意勤奋吃苦、为事业打拼的人变少了。朋友单位近日有90后年轻人裸辞,就因为领导批评其工作不够努力。第二天,辞职信就交到领导手上了。果真应验:别骂年轻人,他们随时都可能辞职。

在这背后,其实是新时代年轻人的通病。抗压性、抗挫折力降低,承受能力变差,自我高认知与能力严重脱节。成年人如此,孩子一样,尤其是00后、10后的孩子,他们衣食无忧、我行我素。伴随而来的是吃苦精神差、意志力薄弱。想得到的东西很简单,愿意努力和付出的精神越来少。

“再苦不能苦孩子!”80后家长多少经历过物资清贫的时代,但他们却对孩子的心愿却轻而易举达成。孩子想要啥就能立即实现心愿,孩子动动口,“成箱的玩具就攻占了家”。

幼儿园长:愿望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差生”的潜质

白眼狼是怎么养成的?

我们现在来谈谈,如果轻易满足孩子的愿望,最大的危害是什么?答:是自私。

心理学认为:孩子刚出生时没有自我意识,而渐渐的他们能学着把自己和客体区别开来,于是拥有了主体意识。可见,自私心理是后天形成的。表面来看,自私意识属于自我意识的扩大,但根源在后天父母的言行上。比如,对孩子的愿望和需求一概满足,就助长了这一“自我中心”的产物。成年后,顺其自然从“自私”练就了“白眼狼”。

幼儿园长:愿望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差生”的潜质

幼儿园园长支招:设置目标让孩子够一够

最近开家长会,幼儿园园长谈到了上文提到的问题: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

当时,她援引了一个家长的原话:“我儿子上小学后学习不好,用尽各种办法。打骂没用,鼓励也没用。我们反思,就是小时候什么都满足,要啥有啥。现在孩子大了,对学习没有进取心,对生活也没有好奇感,觉得要什么都能轻易得到。我悔呀,恨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太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

园长述说家长痛心疾首的感慨,引出的话题发人深省——满足感,如何恰当满足孩子的愿望?怎么让孩子保有期待?如何让孩子理解,想要得到首先必须付出?园长告诫诸位家长:“父母的引导很重要。大家要为孩子设置一个够一够才能达到的目标。”

“比如,孩子提出,想要一套乐高最新款的积木,家长知道这一愿望后,不能立即满足。”园长说。

在家庭里最好手绘一个表格,制作行为规划的红黑榜。有礼貌、收拾好玩具、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诸如这样表现好的行为,就在表格上画一朵小红花,以资鼓励。打人、说脏话、不收拾玩具等需要改进的行为,就在表格上画一把小叉,以资批评。

幼儿园长:愿望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差生”的潜质

和孩子事先约定好,积满多少朵小红花,就可以实现心愿。让孩子明白,要想获得必须付出努力。

清华状元:关于努力的意义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啰嗦几句。顺着努力的话题再延展。当孩子上幼儿园后,每个家长更关心早教、学习的话题,他们很多人有一个观点:学习是天赋,先天的智力很重要。

这个观点对与否?我想谈一个人,清华大学生、高考状元、《最强大脑》中清北之战获胜者孙勇。当时看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后,我对孙勇产生好奇。一方面,他确实不属于天赋性选手,一方面他很低调,拒绝了家乡要以他的名字来修一条路。

幼儿园长:愿望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差生”的潜质

比起聪明,孙勇更愿意别人肯定自己的是努力。赛后他接受采访时说:“媒体会意识地放大你的天赋。(他们认为)状元肯定聪明,天赋肯定比大家好,就会放大这件事。”这背后存在一个目前大众普遍具有的逻辑:人们认为,自己不成功是因为别人先天就聪明,因而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原谅的借口。

正因为努力比智力更重要,孙勇在给学弟学妹的寄语是:“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实现梦想。努力绝对是上名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路。所有努力的孩子,所有有实力、有才华的孩子,都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都会走向自己人生的巅峰。”

如果一个孩子智商150,但他不努力,未来的人生也能走得一塌糊涂。如果孩子资质平庸却一直在努力,积跬步就能成千里。这就是努力的力量。

不聪明不可怕,可怕的是聪明却不努力,那就太遗憾了,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