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公祠 陸秀夫故里

陸公祠 陸秀夫故里

鹽城,可以說是新四軍的根據地,全國唯一的新四軍紀念館就建在這裡,"江淮英傑,衛國干城"。皖南事變後,劉少奇、陳毅奉命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泰山廟就是重建新四軍軍部的舊址。

怎麼也沒有想到,民族英雄南宋丞相陸秀夫的紀念館、陸公祠就坐落在鹽城市儒學街中,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陸公祠 陸秀夫故里

去廣東新會,參觀梁啟超故居,就離崖山不遠。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海戰,也是聞名全國。這是宋元之間的決戰,非常壯烈、慘烈,宋軍全軍覆滅,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彰顯出南宋人民不屈不撓、抵抗侵略的精神。南宋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從此有"崖山之後無中華"一說。

陸公祠 陸秀夫故里

我曾登臨崖山古戰場祭拜前賢先烈,憶往昔,看今朝,不由動情抒懷:"崖門海戰慘悲壯,震古爍今氣勢昂。十萬英靈同蹈海,與國生死共存亡。"這是什麼精神?這是抗爭精神,這是獻身精神,這是民族精神,這是誓死保衛祖國的精神。當敵人打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挺身而出。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蹟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保持了民族氣節。"

陸公祠 陸秀夫故里

陸秀夫一直唱著主角。陸秀夫,南宋嘉熙二年(1236)出生於江蘇建陽縣建陽鎮,3歲隨父母遷居京口(鎮江丹徒)。自幼聰明好學,明事理,識大體,忠君愛國。15歲回故鄉考取貢生,21歲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先隨兩淮制置司李庭芝鎮守揚州。1275年,元兵沿長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好多人逃走,陸秀夫卻一直堅守崗位。李庭芝見他意志堅定將他推薦給朝廷,擢升為禮部侍郎、宗正少卿兼權起居舍人。1275年2月,陸秀夫奉旨前去元營議和,遭元軍首領伯顏誘降,陸秀夫大義凜然,利言斥之。陸秀夫一直是抵抗派,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後,便和將領蘇劉義追隨"二王"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在福州立益王趙昰為帝,重建宋廷,以統一全國抗元力量。陸秀夫進升為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趙昰死後,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8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崖山。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繼續領導抗元力量,直至崖山海戰,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終年43歲。

陸公祠 陸秀夫故里

陸秀夫與文天祥、張世傑被世人稱為宋末"三傑"。文天祥在陸地抗元,不幸在海豐縣五坡嶺被擒,過零丁洋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陸秀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忠貞剛烈之舉,贏得了700多年來人民的讚譽,"一代滄桑洗不盡,倖存三傑尚流芳"。

正因為如此,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來到了陸公祠,祭拜陸秀夫。陸公祠始建於明嘉靖十年,幾經戰亂,年久失修,房屋破敗,陳設零散,僅存一石碑,上刻有明天啟年間蘇茂相題詩:"浮海南奔擁六飛,孤臣血淚灑朝衣。石銜精衛心猶壯,鼎抱龍髯願不違。粵嶼草荒樞密冢,崖門花滿侍郎礬。可憐舊國還祠廟,正笏忠魂歸未歸。"

陸公祠 陸秀夫故里

改革開放後,八十年代得以修復。門廳橫匾"陸公祠",系武中奇題寫。進了大門,迎面是"宋丞相陸公祠碑",上懸一匾"碧海丹心"。二進門匾"仰止堂",系劉海粟題寫。進入堂內,中間有陸秀夫畫像,上有橫匾"千載孤忠",系舒同題寫。左右聯:"社稷已墟尚有懷中六尺,君臣不死直縱海底千秋。"東西牆上掛有歷代畫家畫的陸秀夫像,講述著陸秀夫的事蹟。後堂"浩然堂",中間是陸秀夫塑像,上有一匾"海嶽忠貞",系張愛萍題寫。東邊一匾"丹心如在",系江渭清題寫,西邊一匾"氣節凜然",系管文蔚題寫。左右聯:"立主盡孤忠社稷已墟延一線,殉君全大節相臣雖死足千秋。"外邊左右聯:"大節仰崖山樞府正心明聖學,先儒崇闕里講堂有志慰忠魂。"戰船背後,西窗前聯:"淚灑西風溼透朝衣渾是血,身沉南海洗清宋骨不沾腥"。外靠牆聯:"正笏宣南天日日懷崖山帝子,忠魂歸故里巍巍留宋室衣冠"。這麼多匾聯彙集到一起,我理解就是一個意思:"忠君愛國",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美德。

陸公祠 陸秀夫故里

南宋末愛國詩人林景熙讚道:"紫宸黃閣共樓船,海氣昏昏日月偏。平地已無行在所,丹心猶數中興年。生藏魚腹不見水,死抱龍鬚直上天。板蕩純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無前。"

陸秀夫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光輝的一生,百折不撓,可歌可泣的一生。他不甘被敵國所俘,先驅妻兒入海,後背少帝投海,譜寫了一曲抗敵禦侮,愛國忘家,捨身為國的愛國主義悲壯樂章,深受歷代人民敬仰。

九口 2018-10-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