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司令員特意下令要帶三樣東西,老人:真和當年紅軍一樣!

出發前,司令員特意下令要帶三樣東西,老人:真和當年紅軍一樣!

1949年7月中旬,第二野戰軍在南京召開前委擴大會議,研究進軍西南的具體部署,楊勇司令員率領的第五兵團主力被確定解放貴州,其18軍進軍西康。9月4日楊勇率領的第5兵團從上饒出發,開始了向大西南的歷史性偉大進軍。貴州是個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愛穿花邊衣裳,使用的貨幣為銀元,楊勇在紅軍長征時經過貴州。知道貴州人民生活很貧困,尤其缺鹽,缺布,有“鬥米斤鹽”之稱,在進軍前他指示兵團後勤部到南京請二野後勤撥號了一部分銀元準備到貴州使用,然後下了一個命令,機關和部隊實行三帶?哪三帶呢?帶鹽巴、帶絲線、帶銀元。

出發前,司令員特意下令要帶三樣東西,老人:真和當年紅軍一樣!

結果,五兵團從上到下,每人都多帶上了一斤鹽巴,一縷絲線和一塊銀元,準備給貴州各族人民送上一份禮物。11月7日,16軍137團奉命於回奔襲鎮遠,冒著大雨一口氣奔走了一天一夜,黃昏時到達一個苗寨外面,戰士們又累又餓,準備進村煮飯,可村裡人都跑光了,只有一個略通漢語的王老漢腰插鐮刀,手端獵槍,站在村外不許戰士進村,七連指導員上去解釋:我們就是當年的紅軍,現在又打回來了。

出發前,司令員特意下令要帶三樣東西,老人:真和當年紅軍一樣!

王老漢一聽是解放軍,一把抓住他的手拉進了屋說:我們都以為又是國民黨敗軍又來了呢,全村人都上了山,只有我留下來和他們拼了,誰知是大軍來到,太好了。當他得知解放軍還沒吃飯時,馬上跑到山上扛回來兩口大鍋,又把全村人都叫了回來,戰士們把身上帶的鹽巴、絲線贈送給他們,苗胞們收下禮物高興極了,忙著為戰士們搭鋪砍柴、燒水煮飯,全村一片沸騰,一位70歲的老婆婆說:當年紅軍路過這裡,我分了5升米,你們一來又送絲線又送鹽,真和當年紅軍一樣,貴州解放後匪患十分猖獗,吃鹽仍然困難,老百姓視鹽如金。

出發前,司令員特意下令要帶三樣東西,老人:真和當年紅軍一樣!

為了迅速改變這種情況,楊勇上任省主席之初,把解決群眾吃鹽與剿匪鬥爭一樣看待,從五兵團部隊中抽調出100多輛卡車,派一個加強連護送車隊到四川自貢運鹽。在途中運鹽的車隊多次遭到匪徒攔截,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為了解決貴州人民的實驗困難,車隊仍然不斷的往返在川黔公路上,然後再由部隊護送到各縣,再由馬幫馱運分送到全省各個角落,貴州的老鄉們高興的說,毛主席給我們送鹽巴來了,新中國就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