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的美軍航母力量

原著 :約翰.B.倫德斯特羅姆

譯者 :胡毅秉

美國航母部隊與其日本對手相比數量偏少,戰鬥經驗無疑也頗有不如,但它從20世紀20年代後期以來有了相當大的進步。老態龍鍾的蘭利號已被降格為水上飛機供應艦,而巨大的列剋星敦號和薩拉託加號仍然是航母艦隊的支柱。1934年入役的突擊者號 (CV-4) 被證明是一款並不成功的過渡設計。但是1937年的約克城號 (CV-5) 雖比列剋星敦號短小,航速和載機能力卻毫不遜色,而且設計先進得多。它的姐妹艦是1938年的企業號 (CV-6)和1941年10月入役、稍大一點兒的大黃蜂號 (CV-8)。在這兩者之間於1940年入役的黃蜂號 (CV-7)由於海軍條約限制,比約克城號小,防護也較差。截至1941年12月7日,列剋星敦號、薩拉託加號和企業號在太平洋艦隊服役,其餘則在大西洋。11艘優秀的埃塞克斯級航母(都是排水量25000噸的最新型戰艦)已在建造中,但首艦最早也要等到1943年年中才能投入作戰。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的美軍航母力量


1923 年時的“蘭利”號航空母艦,其後方停泊著一艘兩艘“新墨西哥”級戰列艦和一艘“田納西”級戰列艦。

水面戰艦擁有重磅炮彈和艦射魚雷,而航母的主要武器是艦載機攜帶的炸彈和魚雷。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首創了高精度的俯衝轟炸戰術,雙座的道格拉斯SBD-2和SBD-3偵察轟炸機(綽號“無畏”)在執行這種戰術時能夠投擲威力強大的1000磅炸彈。SBD機體堅固、航程很遠,而速度不是特別快。它也能執行偵察和反潛巡邏任務,還能在艦隊交戰時充當“煙幕機”,施放煙幕遮蔽友軍。它們唯一的嚴重缺陷是機翼無法摺疊,浪費了寶貴的存放空間。3座的道格拉斯TBD-1魚雷轟炸機(“蹂躪者”)可掛載一條2000磅的Mk13航空魚雷(一種糟糕透頂的武器,極易失靈),或掛載3顆500磅炸彈進行水平轟炸。1937年開始服役的TBD速度慢、航程短而且相當脆弱。它的後續機型—優秀的格魯曼TBF-1復仇者式魚雷機還在試飛階段。航母的殲擊中隊使用堅固耐用的格魯曼F4F-3和F4F-3A野貓式戰鬥機(機翼不能摺疊),但列剋星敦號上搭載的是脆弱的布魯斯特F2A-3水牛式戰鬥機。這兩種戰鬥機都配備了4挺火力強勁的12.7毫米機槍。飛行員高超的射擊訓練水平和出色的戰術構成了作戰中的主要優勢。這些艦載機都採用單發設計,為了方便在艦上降落,機身都比較粗短。人們認為它們遜色於造型優美的陸基同類機,因為後者飛得更高、更快、更遠,有效載荷也更大。但是戰時的經驗很快證明,與普通的陸基飛機相比,艦載機更適合用於摧毀戰艦和為兩棲登陸提供近距空中支援。經過塔蘭託之戰,特別是珍珠港事變後,已經沒有人懷疑航母能否實施具有戰略意義的突襲。

在1941年12月,美國航母的飛行大隊由四個飛機中隊組成:轟炸中隊 (VB)、偵察中隊 (VS)、殲擊中隊 (VF)和雷擊中隊(VT)。轟炸中隊和偵察中隊的職能是相同的。大多數雷擊中隊編有12架魚雷機,而轟炸和偵察中隊有18架或21架俯衝轟炸機。由於飛機長期短缺,殲擊中隊只有18架戰鬥機,而不是原定的27架。加上航母飛行大隊長駕駛的偵察轟炸機,大隊的飛機總數是73架。截至12月7日,列剋星敦號和薩拉託加號的航空兵力編制各包括18架戰鬥機、43架俯衝轟炸機和12架魚雷轟炸機,企業號有18架戰鬥機、37架俯衝轟炸機和18架魚雷轟炸機,大西洋艦隊的約克城號和大黃蜂號的編制與列剋星敦號相仿。而突擊者號和黃蜂號的大隊各包括2個殲擊中隊和2個偵察中隊,但它們一次只使用一個殲擊中隊作戰。它們的雷擊中隊此時尚在組建中。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的美軍航母力量


1932 年7 月1 日,停泊在錨地中的兩艘“列剋星敦”級航母。當此之時,兩艦所組成的編隊無疑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軍航空力量。

航母飛行大隊須完成2個基本任務:偵察、進攻和防守。SBD負責偵察,通常偵察半徑為150 ~ 200海里(少數情況下達到300海里),一般在上午和下午出動。SBD的打擊半徑最大為225海里(攜帶1顆500磅炸彈)或175海里(攜帶1000磅炸彈),TBD為150海里(攜帶魚雷)或175海里(攜帶炸彈)。護航戰鬥機由於缺少副油箱,飛得不比TBD遠。攻擊時通常會出動所有可用的SBD和TBD,但保留至少半數的戰鬥機進行防禦性的戰鬥空中巡邏,以保護特混編隊。有些航母偶爾使用SBD在艦隊附近的低空進行“反魚雷機巡邏”,以加強防空。進行戰鬥空中巡邏的部隊每兩三小時輪換一次,確保巡邏的戰鬥機有充足燃油應對敵襲。從1941年起,對空搜索雷達成為防空體系的核心,它們能探測到遠在目視距離之外的敵軍搜索機和來襲機群。這在理論上大大加強了防空能力,但有效引導戰鬥機是非常複雜的任務,實際情況不一定與理論相符。

在美國海軍的眾多兵種中,航母艦載機部隊可能是訓練水平最高、備戰最充分的。它優於使用火炮和魚雷作戰的水面艦艇部隊,甚至超越了精銳的潛艇部隊。航母人員能完美地完成在水上維持機場運作的首要任務,飛行員們個個技藝精湛,以中隊為單位作戰時也表現出色。傑出的表現是美國航母艦載機部隊在戰爭第一年對抗優勢敵軍時取得輝煌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中隊以上的層面存在嚴重缺陷,原因是缺乏關於飛行大隊的各中隊乃至不同航母協同作戰的作戰條令。後一個缺陷關係到航母的最高指揮權,此時它們仍為“遲到的老弟”所掌握,甚至越來越多地落入外行的水面艦艇將領手中。海航先驅們一向認為指揮航母特混艦隊的人選非自己莫屬,但此時無人得償所願。截至1941年12月,只有2名海航創始人(陶爾斯和貝林格)成為將軍,但這兩人為創立龐大的岸基航空機構已努力多年,此時都被這些機構的事務拖累,分身乏術。弗萊徹出人意料地成為航母戰的開路先鋒,自然令他們妒恨終生。不過航空先驅們雖然打造了航空兵這一利器,卻也要為其不太勝任實戰承擔部分責任。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的美軍航母力量


服役後不久的“約克城”號,照片攝於1938 年1 月17 日

1941年6月以前,太平洋艦隊主要分為戰鬥部隊和偵察部隊進行訓練,這兩個部隊又按艦種和機種分為若干部隊。在“艦隊問題”演習和其他戰術演習中,不同類型的艦船臨時編成特混艦隊,特混艦隊又細分為特混大隊和特混中隊,全都按數字命名法命名。金梅爾將太平洋艦隊的打擊力量編成了三個永久的特混艦隊。威廉·S·派伊中將(戰鬥部隊司令)指揮的第1特混艦隊(1特艦)包括6艘戰列艦、薩拉託加號航母、8艘輕巡洋艦和18艘驅逐艦。哈爾西中將的2特艦包括3艘戰列艦、企業號航母、4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18艘驅逐艦。3特艦由威爾森·布朗中將(偵察部隊司令)指揮,擁有列剋星敦號航母、另外8艘重巡洋艦(包括弗萊徹的巡六分隊)和9艘驅逐艦,此外還有巡邏機、潛艇、佈雷艦、運輸艦、高速運輸艦(舊驅逐艦改裝而成,簡稱APD)和陸戰二師。不久以後又組建了另幾支特混艦隊,分別以潛艇(7特艦)、佈雷艦(8特艦)和巡邏機(9特艦)為主力。即便如此,這些特混艦隊還是過於龐大,不適應實戰。

本文摘自《航母艦隊司令》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的美軍航母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