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系列3:紛亂的外交戰——軸心國集團的建立

二戰系列3:紛亂的外交戰——軸心國集團的建立

1934年-1939年間,德國在外交上的一系列靈活轉變,以及同盟國的外交誤判,不僅僅終結了德國外交孤立狀態,同時也讓德國更加有信心發動世界範圍的軍事行動。

1934年1月,出於應對蘇聯威脅的需要,德國打破了外交孤立狀態,和波蘭簽訂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而波蘭也很好的詮釋了其採用的現實主義政策,即在1938年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出兵奪取了同為盟友的捷克切欣地區。

二戰系列3:紛亂的外交戰——軸心國集團的建立

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法&蘇&捷三國聯盟

而此時的蘇聯和法國,顯然也意識到了德國的威脅,為了進一步遏制德國,從自身的安全角度考慮,於1935年5月簽訂了法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條約,這個聯盟的出現讓德國處於十分危險的戰略位置,從歐洲地圖上看,捷克斯洛伐克就好比一把利劍,懸在德國的肋下,隨時可以刺入德國的腹心。這也就不難怪德國在實力增強後首先要吞併的非德意志民族國家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而如果假設,1938年的英法能夠更強硬的面對德國,保存下捷克斯洛伐克,二戰或許不會發生,我們今天看到的歷史也將出現極大的改變。但如果終究是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最終被送給了德國,用於填飽極具侵略的希特勒的胃口,讓他轉向西方國家更懼怕的蘇聯,因此也註定了這個聯盟必將解散的命運。

二戰系列3:紛亂的外交戰——軸心國集團的建立

此時的希特勒在歐洲西部已經取得了他想要的利益,但他的長遠計劃是軍事入侵東方,畢竟歐洲西部再大也只剩下英法,而東方還有著廣闊而資源豐富的東歐平原。所以,從蘇聯手中奪取生存空間才是他最大的目標。為此,希特勒不惜違揹他的種族主義即雅利安人至上學說,在1936年11月和日本簽署了《反共公約》來共同對抗蘇聯,只是他沒有想到,他的遠東盟友會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被朱可夫打得一敗塗地,嚇破了膽,再也沒有勇氣與蘇聯對抗,轉而玩起了所謂的南向方針,到東南亞玩去了。

二戰系列3:紛亂的外交戰——軸心國集團的建立

期間,鑑於德國在希特勒上臺後的迅速崛起,意大利王國在墨索里尼的領導下,於1936年11月,與德國簽署了柏林-羅馬軸心條約,而此時的比利時,在面對不斷擴張軍力的德國面前,惶惶不可終日,最終選擇了廢除了與法國簽署的軍事協議並宣佈了中立,希望藉此讓德國放下對其的戒心。而在1938-1939年,德國的擴張最終粉碎了法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條約之後,希特勒的外交團隊仍舊鼓吹著這是德國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行為,而荒謬的是,此時的歐洲其他國家競都還沉浸在希特勒的保證中,認為這是德國最後一次對領土的要求。

二戰系列3:紛亂的外交戰——軸心國集團的建立

德意日三國軸心瓜分世界

自此,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三國軸心集團正式建立,甚至劃分好了戰後各自的勢力範圍。其後,芬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出於各方面的原因都參與進了軸心國集團。雖然意大利軍團和意大利麵一樣出名,日本人則有著自己的想法,無法真正的達成合力。但是,與之對應的蘇聯則在進行著清洗運動,暫時無暇顧及德國。

二戰系列3:紛亂的外交戰——軸心國集團的建立

而此時的同盟國還僅是英法這樣的鬆散聯盟,美國並未過多介入,同時他們也還寄希望於德國這一系列的擴張活動是為了繼續東進與蘇聯交戰,幫助他們削弱蘇聯,以達到他們驅虎吞狼的目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波蘭被德國入侵時,波蘭的盟友能夠在西線發起靜坐戰爭的心態了,只可惜希特勒的想法他們仍舊沒有猜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