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世界第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夠快嗎?

2018年開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領域動作頻頻,一方面,國家各項利好政策驅動企業快速佈局;另一方面,以往的好成績,也讓眾多企業看到了其間的巨大潛力。對此,業內出現了兩種聲音,樂觀派繼續擴大布局,通過技術創新搶佔行業制高點。觀望者開始提出質疑:巨大空間衍生出的行業“跟風潮”是否有利於良性競爭?發展之船行駛過快,是否會有人借政策名義行擾市場之舉?在筆者看來,任何行業的發展都藏著一把“雙刃劍”,唯有在驅利的同時不斷設置管控之門,才能長遠,新能源汽車領域也不例外。

連續三年世界第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夠快嗎?

發展快不等於全面

1月30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佈會並透露:目前我國已擁有比較完整的新能源車產業體系,有四家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前10名,新能源客車已經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連續三年世界第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夠快嗎?

圖一:新能源汽車全球專利申請趨勢

縱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整個發展軌跡:從“十一五”我國提出“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戰略,到2009~2010年密集的扶持政策出臺背景下,我國新能源汽車駛入快速發展軌道,並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再到如今新能源汽車得以廣泛應用,在需求端,公眾對節能、環保的需求不斷升溫,掀起綠色熱潮;在供給端,整車製造、充電樁、動力電池等細分板塊迅速崛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從全球的相關專利申請量趨勢可以看出,隨著國內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的增長,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長,中國的相關專利的申請量一直處於增長之中,在全球專利中的佔比也逐步增加。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累計保有量達到180萬輛,佔全球市場保有量50%以上。

連續三年世界第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夠快嗎?

然而,快,並不代表全面。新能源汽車技術主要分為六大技術領域,包括三個整車技術領域——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和三個關鍵零部件技術領域——動力電池系統、驅動電機系統、整車控制及附件。我國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動力電池系統、燃料電池汽車以及整車控制及附件方面,而在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系統方面的專利申請較少,說明中國在關鍵部件研發方面投入較大,但對整車專利佈局較少。此外,從海外佈局來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專利佈局不論是在地域上還是在數量上,與日本、德國和美國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相關的專利申請主要還是在國內,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想要走出去搶佔全球的專業市場,仍然還存在阻礙。

政策打傘助力發展

儘管不全面,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強勁勢頭毋庸置疑。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目標產量,每年要達到200萬輛,累計產量將達到500萬輛,到2025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比例將達到20%左右。國家政策的驅動力在其中扮演的十分重要的角色。截至目前,中國已發佈實施涉及電動汽車整車、動力電池、充電接口、充電基礎設施等各類標準100多項。據不完全統計,過去的一年,中國《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正式出臺、《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下發、七個行業示範項目如期開工……政府給出的這些強烈信號,為新能源汽車的創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但這並非長久之計。

1月21日,在2018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作出預測。他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連續4年實現高速增長,主要是由於“高額補貼、牌照限行優惠以及在物流車、出租車等領域政府直接干預”這三大政策的促進,而新能源汽車想要實現長遠發展,一方面要在電池技術上實現突破,另一方面要考慮互聯網公司對汽車的重新定義,對新能源汽車產品進行進一步優化。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信號,也是一種警醒,政策只能作為肅清環境和加大推力的有力砝碼輔助行業的發展,而非“救命稻草”,唯有政策+市場+技術的三輪驅動導向,才能使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真正明朗,進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動相關產業和上下游產業鏈發展,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奠定“硬件”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