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委屈心聲」:「做了」漢奸「雖該死,但我也有難處!」

提到漢奸一詞,望文生義可以解釋為:漢人的奸賊。而要說起漢人的奸賊,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當屬明末清初的吳三桂。

吳三桂的“委屈心聲”:“做了”漢奸“雖該死,但我也有難處!”

原本,吳三桂也是明朝的忠臣孝子。萬曆四十年(1612年),他出生於遼東漢鎮中後所一個將門望族,自小便勤練武藝,弓馬嫻熟。

十八歲那年,吳三桂父親吳襄帶領數百人出城偵查敵情,卻不慎迎頭碰上數萬後金八旗兵。八旗軍人多勢眾,明軍諸人皆不敢出城營救。

而吳三桂眼見父親危在旦夕,不免焦急萬分,竟只帶家將二十餘人,衝出城外營救。他深知己方勢單力孤,想要救下父親性命,就只能出其不意斬下敵酋首級,才能化險為夷。

吳三桂的“委屈心聲”:“做了”漢奸“雖該死,但我也有難處!”

於是,吳三桂捻弓搭箭,瞅準機會便將八旗軍首領一箭射落馬下。然後,他又飛馬趕上,手起刀落,利落地將首級砍下。之後,吳三桂趁亂與父親吳襄合兵一處,再迅速率眾突出了重圍。至此,大孝子吳三桂孤膽殺敵、英勇救父之事,一時便已傳為佳話。

天啟七年(1627年),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為帝,開武科取士。吳襄毫不謙虛,極力推薦了兒子吳三桂。果然,吳三桂不負眾望,以雄厚實力高中武舉。

此後,吳三桂一路仕途坦蕩,並於二十八歲時官拜寧遠總兵,成了相當於軍區司令這樣的帝國高官。如果一切都能順利的話,吳三桂至少將成為明帝國的肱骨大吏。

吳三桂的“委屈心聲”:“做了”漢奸“雖該死,但我也有難處!”

然而,令人完全料想不到的卻是:明末亂世,形勢比強人,歷史竟像蓄謀久矣一般,竟給身處夾縫之中的吳三桂,安排了一個千夫所指的漢奸角色。

當吳三桂遵照崇禎皇帝命令,放棄寧遠回援京城時,寧遠50多萬軍民一起跟隨入關。此時,他想盡快回援都快不了。於是,在吳三桂抵達豐潤時,闖王李自成便早已快他一步打進了北京。

之後,已經絕望的崇禎皇帝不願再管大明江山,竟跑到煤山上吊去了。這時,吳三桂其實只有三個選擇:一是投降滿清,二是投降李自成,三是同時與兩者為敵。

吳三桂的“委屈心聲”:“做了”漢奸“雖該死,但我也有難處!”

第一種選擇雖有變成漢奸的危險,但當時民族主義情緒卻並不如後來那樣強烈,因此吳三桂的道德忌諱其實並不大。可是,雖然前有洪承疇、祖大壽投降滿清,但吳三桂考慮再三,最後卻還是放棄了。

第三種選擇雖慷慨激昂,但顯然極不負責任。因為,吳三桂挾老帶幼,身邊還有那50萬軍民,此時正哭哭啼啼,眼巴巴地指望著,想仰仗吳三桂帶他們走出一條生路。

至此,吳三桂便只剩下第二個選擇可選,就是投降李自成。其實,吳三桂也著實缺乏和李自成抗爭的勇氣。不為其它,只因父親吳襄和寵妾陳圓圓此時還都深陷於京城李闖王之手。

吳三桂的“委屈心聲”:“做了”漢奸“雖該死,但我也有難處!”

而且,吳襄還真怕兒子意氣用事,曾特意寫信給吳三桂,千叮萬囑,命其千萬不要魯莽行事。至此,吳三桂似乎要在漢奸道路上越走越遠。

然而,李自成及部署接下來所幹之事,卻令吳三桂心驚不已。北京發生了大掠劫,闖王的軍隊開始四處抄家,而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已然被執。因此,吳三桂的心中難免惶恐。他此時還領兵在外,李自成都對其父如此不客氣,若是自己回到京城,豈不是隻能束手待斃?

吳三桂不肯歸降大順,李自成聞知自然暴怒,竟統兵親赴邊關與其大戰。這時,吳三桂的處境變得更加尷尬。前進一步便是罵名千古,後退一步也是千古罵名,不進不退則更是千古罵名外加罵名千古。

吳三桂的“委屈心聲”:“做了”漢奸“雖該死,但我也有難處!”

如此一般的死局若要解開,任憑吳三桂再有能耐也不行,除非他是個神仙。而此時最大的麻煩就在於,吳三桂肉體凡胎,根本就不是神仙。於是,他做不得神仙,便只能做個漢奸吧!

此後,吳三桂不得不以明朝重臣的身份,潛出歡喜嶺,不惜顏面地面見了多爾袞,向滿清借兵復國。在得到多爾袞“若有人膽敢搶一粒糧食就會被軍法處死”的承諾後,雙方拜祭了天地,終於達成了“盟約”。然而,吳三桂走出了這樣一步,此後諸事便已再由不得他了。

曾被順治皇帝追封為“清成宗”的多爾袞,自然不是一個省油燈。當李自成望見吳三桂陣中,突然殺出了無數八旗兵時,居然被嚇得大驚失色,很快便一觸而潰,亡命而逃。此後,吳三桂的弒父之仇、奪妻之恨自然不能不報,而滿清鐵騎順勢入關則再也無法阻擋了。

吳三桂的“委屈心聲”:“做了”漢奸“雖該死,但我也有難處!”

應該說,吳三桂是明末清初亂世之中這場極端博弈的受害者。他的父親被殺、妻子被奪,漢奸之名還始終縈繞其耳。而最令他心煩意亂的還是,他沒有任何辦法能將罵他是漢奸的人全都扯過來理論,請其指明一條不當漢奸的光輝之路。至此,歷史安排吳三桂做了個遺臭萬年的大漢奸,他自己想不幹都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