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发源地—中国红色新闻的摇篮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第一大报。追根溯源,《人民日报》的发源地就在阜平县。

1937年秋,罗荣桓先期开赴阜平。不久,阜平县中国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成立,王平任主任。动委会宣传第一大队队长袁同兴针对当时宣传材料缺乏的问题,建议王平创办一份报纸,以加强抗日的宣传鼓动工作。建议很快得到批准,成立了相应机构,报纸命名为《抗敌》(几期后改称抗战报)。社址设在县城关帝庙简易师范内。社长由阜平县动委会宣传部长赵炯心兼任,袁同兴任总编辑,编辑有李景波、李树桥、孙棣生等五六人。赵昆岗负责刻蜡纸和油印。《抗敌》开始是三日刊,每周出版两次,每次油印八开纸两张。

1937年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机关从五台山移驻阜平,因工作需要,《抗敌》全体移交给了军区政治部,包括设备,人员等,袁同兴继续担任总编辑。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在阜平县城关文娴街正式创刊,报头由舒同题写。发刊词由袁同兴起草,邓拓修改定稿。《抗敌报》隶属军区政治部领导。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社长,沙飞任副社长。报纸为三日刊,用黄毛边纸石印,四开单面印两个版,每期发行约1500份。

随着敌后抗日斗争的深入,迫切要求加强党的舆论宣传和理论工作,及时正确地传达、解释党的路线和政策,指导群众的实际斗争。1938年4月,《抗敌报》划为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改由邓拓任报社主任,并调侯薪(1926年入党、北平中国大学学生、曾任中共阜平县委书记、县长)协助邓拓管理报社。自此,《抗敌报》实现了由县报向军区大报的转变。

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从457期更名为《晋察冀日报》,由隔日刊改为日刊。以毛泽东的手书字为报头。此时,报社人员已增加到300人,社领导由主任制改为社长负责制。发行量增到21000份。先后成立了三个印刷厂,分别印刷报纸、刊物、书籍等。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人民日报》延续至今。所以说,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阜平油印报《抗敌》就是《人民日报》的源头。

《解放军画报》前身《晋察冀画报》,1942年5月1日在阜平创办,沙飞任主任。这是中国解放区出版的第一个画报。《晋察冀画报》以1937年以来积累的优秀作品为内容,全面具体地反映全边区的斗争与建设、成长与壮大的过程。《晋察冀画报》长期住在阜平上庄、洞子沟、花沟掌、坊里、城南庄、南湾等村,和阜平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

晋察冀边区的党报党刊,不仅为边区的其他报刊树立了模范,也对敌后其他根据地的报刊发行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八路军宣传部长陆定一对晋察冀边区的新闻工作尤其是报纸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边区新闻工作者为“战地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