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遠征:改革開放成功奧祕有二 關注後續國企和財稅改革

曹遠征:改革開放成功奧秘有二 關注後續國企和財稅改革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的董事長曹遠征(圖片: 主辦方《財經》提供)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奇蹟是個追趕的過程。在這40年的過程中,中國超過意大利、日本、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但這個奇蹟並不是例外,而是有經驗可循的。作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在11月13日舉行的《財經》年會上分享了背後的奧秘。同時,曹遠征也表示,接下來中國要繼續改革開放,最重要的議程包括國企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是將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納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是它的訴求。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化以計劃經濟為主,是國家主導的工業化,形成了大量的國有國營工業。這個體系固然在一定時期有它的重大貢獻,但我們不可否認地發現,它的浪費嚴重、決策失誤,這便構成了改革的原因。於是就出現了亞洲國家典型的民間工業化,在中國就是農村工業化,這改善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引起了經濟的高速增長。

對外開放就是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納入到全球化的進程之中。在全球化中,通過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不斷地使產業結構升級,由於結構的急劇變動,引起經濟的高速增長。在1958年到1978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5.1%,1978年到去年年底,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9.6%。改革開放成為產生中國奇蹟的一個原因,這個奇蹟最核心的就是市場經濟。

改革開放成功奧秘:激勵機制搞對,改善資源配置機制

關於改革開放的關鍵經驗,經常提到的是調動積極性和簡政放權。從經濟學角度解釋這兩句話就是激勵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

調動積極性,就是改善激勵機制,尊重老百姓的首創精神,尊重他的權利,激勵機制就會改善,他就會發現最合適的生產方式。其實中國農村改革經研究正是由此而來。小崗村的農村在過去吃不飽,把地分了,糧食就出來了。其實經驗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先讓他們乾乾看。1984年一個文件提到,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村的基本制度。由於農民收入的提高,一定把貨幣收入投入工業,形成了鄉鎮企業,而鄉鎮企業對傳統的國有工業產生了重大的衝擊,這時候一定會有爭論。但中國的經驗是,最後國有企業開始改革,先是承包制,後來有了股份制,有了今天的資本市場的基礎--上市公司。這是改善了資源配置機制,由於這個資源配置機制的改善,使中國的效率大大提高,才出現了高速增長,這是最基本的經驗,把激勵機制搞對,用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正確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改善資源配置機制,這是中國取得成功的奧秘。

改革開放應繼續沿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道路走下去

我們為什麼要改革開放?原因很簡單,就是餓肚子。改革開放一個最基本的經驗,就是小平說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擺脫貧窮的願望構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故事,也是在這樣40年的進程中,中國成功地把3億人口帶到中等收入以上水平,還有其餘的人口,在這個過程中跟隨,於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接下來,如何使中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不僅僅是中國問題,也是世界問題。怎麼讓中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還是改革開放,繼續沿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道路走下去。工業化、城市化、農民工等等問題需要得到解決。農民工的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是政治問題,是文化問題,是生態問題。我們不忘初心再出發,以後我們應該是更全面地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在2035年變成一個發達的經濟體,在2050年建國100年的時候,才能走到世界的前列。這是改革開放40年給我們的啟示。

在諸多改革議程中,國有企業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最重要

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已經發生了變化,還不是過去說的國有企業如何賺錢,如何有效率,而是國有資產如何進入社保。如果國有資產進社保,這是提高居民收入,這也是社會體制的改革;關於財稅體制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說得很清楚,政府的功能應該轉向服務性政府,應該按照這樣的方向重新樹立中國的財政。

不能用減稅替代財稅體制改革

減稅是改革中應有的一步,但不能用減稅代替財稅體制改革,最核心的是建立一個現代國家的財稅制度,而不是僅僅稅收得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問題,改革是最為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