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周冬雨等被称作“花旦”,“花旦”这个词有什么文化意涵和历史渊源?

电影院看了电视


现在娱乐圈中人写通稿,喜欢把那些颜值高、流量大、国民度人气高涨的女明星称之为“花旦”。一般认为,自2000年左右,媒体习称赵薇、章子怡、周迅、徐静蕾四位为所谓“四大花旦”之后,“花旦”的称号,才开始广为人知的。

(图:传统京剧中花旦)

但是,太阳底下哪有新鲜事呢。“花旦”这个称呼,根本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且在历史上源远流长,我们现在热衷用它,不过就是中国古老词汇的又一次“回魂”罢了。

“花旦”,从语源历史看,指的是传统戏曲中的女角。古典戏曲,人物编排比较固定化,通例分为“生末旦净丑”五类,“旦”就是其中的“旦角”。

旧社会,梨园戏曲圈是没有女演员的。因为传统时代,女人不能抛头露面,而民间戏剧所要演绎的,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女性人物不可能缺的了,于是就找了俊美的男性来扮演。

虽然到了清末同光年间,上海有个叫李毛儿的班头,开新立异组织了一个女子京剧班社,时称“京剧髦儿戏”,但是“旦”的名角几乎全部清一色还是男人担当的,比如民国时代梅兰芳、周信芳等并称的“四大名旦”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了——现在人常说“男人妖艳起来没女人啥事”,真是未尝没有证据吧。

图:梅兰芳饰演的某旦角)

我国的传统戏曲成熟于元代,杂剧中就已经有了“旦”角的名目。我们熟悉的《窦娥冤》,里面的窦娥女士就是正旦饰演的。但这才是比较明确后的历史。假设要追本溯源,其实“旦”角的出现,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西汉桓宽那本有名的《盐铁论》,里面就记录过这样一句话,“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明末方以智《通雅》就解释说,“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明确说明,西汉时期饰演女角的演员叫做“胡妲”。

为什么称之为“胡妲”,戏剧研究大家任半塘《唐戏弄》书中也说的很明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主要来自当时的西域,“妲”字是音译,后来又写作“旦”了。只是流传日久,特别是随着古典戏剧的兴起,“旦”这个词很自然地演变成为在其中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了。特别是后来的民国时代,梅、程、荀、尚等“四大名旦”奋发努力,脱颖而出,旦行当仁不让地成为观众情感和兴趣天平的倾斜所在,隐然为中坚,久占梨园最高位置,名伶辈出,以至于社会纷纷说,“要吃饭,一窝旦”,“缺旦戏难演,无旦不成班”。

所以,现在娱乐圈重新找回“花旦”这个词,倒也是恰如其分,也是深合中国传统旧称的。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乐滋滋排出来的什么”四老花旦”,“四小花旦”之类,其中的“花旦”指的就是过去所谓的“当家花旦”:姿色美丽,演技聪灵, 观众缘最好,流量汇聚最强,说白了就是这个行当乃至观众心目中的台柱子位子,至于配不配,所见不同,就不好说什么了。

(图:新晋国民小花旦之一的周冬雨)

唯一有异的是,现代观念支配下,“花旦”就不再需要由“臭男人”来越俎代庖了,它真正回到了“女儿身”——虽然也有人说鹿晗、杨洋他们完全可以胜任。

也就是说,含糊一点而言,过去的“梨园”戏曲圈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娱乐圈。只是那时的“花旦”可远没现在的赵薇、赵丽颖这些“花旦”风光、有地位。

彼时的“梨园子弟”,虽然出名了可以像现在的明星一样名利双收,但到底是属于社会“低贱行业”,所以那时的“演员”被称为“戏子”——前段时间唐爽骂周立波时这个词曾再度在公共平台重浮水面,而“旦”角尤其特殊,多少也有点予人以“暧昧”甚至是病态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旦角”是女角,却一直由男演员出演,这些人必须在非常幼小的时期就接受严酷的训练,学习女性的形态,这样长年累月下来的性别主体错位,往往会造成“旦角”男演员成年后心理上的畸形,这一点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就演绎的淋漓尽致;

(图: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

还有就是,梨园属于走江湖的行当,来来往往都是三教九流,加之晚清以来社会风气不佳,整体审美意识怪异,集体性心理多少有点扭曲,男旦如果没有混出名堂的往往生存堪忧,所以当时男旦多要“兼职”从事所谓“堂子相公”生意赚点外快,经常也要出演一些掺杂有色情意味的花旦戏即“粉戏”来博取人气,说白了就是要以色相娱人,以至于旦角行当的道德风评一直都不大正面。连我们现在说的“娼”,本意就是唱戏之人。

因此,民国时代的文化界大佬很多也都对传统戏剧及“旦角”表演极不满意。周作人认为,“旧戏”非常野蛮,“旦角”非常病态,这些东西就应该一锅端废掉;他的哥哥鲁迅更狠,他专门怼梅兰芳旦角大师,讽刺挖苦他说,““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还说,“异性大抵相爱.......最可爱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云云。

这些突如其来的“投枪匕首”,把梅兰芳先生整的不知所措,当然也气的哇哇叫,只是写文章又干不过人家,后来鲁夫子地位又如日中天,无可奈何,只好终生都对“鲁迅”这个名字沉默以示抗议。

如果说点不恭敬的话,过去的梨园“旦角”,有点像我们现在广电总局批判和禁止的娱乐圈“娘炮”——行政权力还真是包办一切。

所以,我常不免感慨,我们的高楼无论多高,手机无论怎样现代化,历史还总是轮回的:总会有大量仁人志士似乎唯一在乎的就是救国救民,一切不一样的人事都要扯到全人类全中国的高度,四书五经,京剧,孔子,方块字,连演员扮相仿佛都变成了拖中华民族复兴后腿的原罪。而在我看来,这些不过就是文化碰撞与文化市场上一种正常的鱼龙混杂现象罢了,不值得大惊小怪。

图:北京798艺术区内的青衣雕塑)

我想讲的重点是,现代文明价值,最重要的是多元化和公民权利观,核心不是好不好,而是能不能,难道不是吗?不要说鹿晗“娘炮”了,梅兰芳还是“女装大佬”呢,难道也败坏风气吗,也要一并鞭尸铲除吗?

总之呢,我还觉得现代社会,“权利优先”,什么“花旦”呀,什么“娘炮”,只要不违法,不悖公序良俗,不妨让人一条出路,不该公权力的利刃出手挥砍的,还是一边歇着好。累坏了,不还得我等平民加税呐。

2018,9,22,午后闲扯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