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為什麼在互聯網時代,老是招人黑?

互聯網時代,東北人很容易被聚眾黑起來:這點眾所周知。

是東北人真的犯罪率突破天際?數據似乎並不支持這個。

所以,具體原因呢?

一方面自然是刻板偏見:有許多並沒怎麼接觸過東北人的,只因為小品相聲作品,就認定東北都是土農村——然而東北城市化率其實相當高,工業化是挺徹底的。

這種刻板偏見,也令大眾樂於消費“東北人都是鄉村奇葩”的形象,於是各種創作者也竭力迎合這種印象,導致這種刻板印象擴大化:鄉村小哥殺馬特,擼串老鐵666……

到後來,每遇到一個符合此印象的,就“嗯,東北人果然是這樣”;遇到不符合此印象的,“喲,你都不像東北人嘛!”

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人為少部分人(機構)背鍋。

稍微留意,不難發現:去到東北的,吐槽當地普通百姓的相對少,我周圍朋友大多印象是:“唉吃東西真便宜!”“脾氣很耿直就是幹!”

但是,吐槽東北當地盈利與非盈利機構各種雁過拔毛的,那是不勝枚舉。這一點,甚至我自己的東北朋友,也會痛心疾首:“我們那兒的機構,根子裡都爛了”。

然而眾所周知,各種機構里人浮於事耍無賴那些,在東北已經算既得利益者了,普遍也有年紀了。許多東北百姓自己吃著苦,還替機構的作為背鍋,也算是很慘了。

最後,很少人提的一點:

整體經濟差→人口流出→個體東北人的異鄉困境。

稍微留意,極易發現,互聯網上,偶爾也有吐槽上海人或廣東人的,但是,“我們這裡的一兩個上海人廣東人如何如何”,例子不太多;更多是外地人去上海或廣東,“他們人一多就開始講方言!”

為何會如此?因為上海與廣東人口流出少,去到上海與廣東的外地人多。所以吐槽上海廣東的,多是在上海或廣東謀生的外鄉人。

東北,因為經濟差,流出人口極多,簡直遍佈五湖四海。看下面這個人口流入流出圖就知道了:

普通中國人生活裡遇到的東北人,許多是到外地闖蕩的異鄉東北人

這涉及一個社會群體心理:

本地人,總是傾向於維護已有的當地秩序,所以常會覺得外來者讓人不舒服;如果外來者的做派還很外向,就容易讓人覺得有侵略性。

东北人,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老是招人黑?

異鄉人,本就容易與本地人產生隔閡:口音、習慣、容貌,都不大同。富庶地區對經濟非發達地區來的移民,很容易帶著警惕情緒。比如吧,我一位無錫長輩就覺得,她廠裡的北方同事是假仗義假慷慨,當然她自己也很摳門,但“我是真摳,比假仗義要好。”

當我提醒她“可能人家就是客氣客氣呢?”長輩就懶得跟我辯論了,“反正北方人到我們這裡,就是來掙我們錢的!”

這裡還涉及腔調問題。許多南方人到了異鄉,相對容易彼此扎堆:因為方言不大同,所以顯得內向,更傾向內部交流。現在海外的華人就多如此。東北人,從說話方式到做派,都相對外向。好處是容易跟人交流,不那麼好的地方是,如上所述:很容易被當地人覺得太有侵略性。

我一開始與東北人交往時,也不太習慣他們的聲口。但久而久之,自然明白。東北人,無論在上海,在重慶,在北京,在巴黎,在巴塞羅那,多半都是如此:自來熟,會來事,外向,肯交際,那是他們的生存方式與生活方式。

但對一個字一個坑的、務實的南方居民而言,東北人就顯得太會來事,會讓人覺得“不踏實”。未必是不好,但對本地人而言,外地人只要不同於本地習慣,就是不好了。

這就是所謂異鄉人困境。

十幾年前,我去旅順玩,一個賣西瓜的東北小夥子聲音豁亮:“啊瞧一瞧看一看,雞西的鶴崗的佳木斯的,誰都沒見過這麼好的大西瓜!”我過去蹲下挑揀,略談片言,那小夥子便問:

“哥們你齊齊哈爾的吧?”

我一愣,說不啊,我無錫人。

“無錫在哪兒?”

“噢,靠上海近。”

“啪!”對面使手朝大腿上一拍。“哥們你蒙我吧。就(讀奏)你這普通話,最南,你也得是河北的!”

我後來問他,一個人在這兒豁啦啦地念這些詞,也沒必要啊——那附近挺空曠。他說:“賣西瓜多沒勁兒啊,可不得有點兒動靜,給自己找樂嗎!”

在巴黎十三區,我認識許多位東北人:理髮的、酒店跑堂的、按摩的。

跑堂的是樑子。:一個會調奶茶會調酒,來巴黎十五年改不了東北口的吉他少年,沒事跟我比劃:

“媽呀那羊肉湯吃得我,嘩嘩流鼻血!”

他跑堂,還研究雞尾酒,跟我念叨:

“我研究出這酒叫睡美人!”

“你這個酒名是動詞吧?”我問。

“可別說了!要讓我女朋友聽見,揍我!”

按摩的那位,我以前寫到過:我去找人按一下頸椎,當家的大姐坐在裡面玩手機。

我進去了,她看看我,先用法語問:“你是中國人嗎?”

“是。”

“哎呀好啊,”她用東北口說,“那就可以敞開說了。我跟法國佬,就要說這是中國氣功按摩;咱們自己人,都懂。你是要拿肩還是怎麼地?”

“頸椎有些不舒服。”

“好坐下,我給看看。”

大姐很愛聊,按摩時問我介不介意聽點什麼,我請她隨意,於是她播開了一個視頻——1990年代的央視春晚小品集。她聽黃曉娟和趙本山,聽得津津有味。“聽這個沒事吧?”她問。

“挺好的,”我說,“聽著挺喜慶,跟在國內過年時似的。”

“可不是。”她很高興,“我就愛聽這個,覺得跟回了老家似的。可有很多中國人就不愛聽,真是忘了本。”

我後來每次去,都看見大姐敞著門坐著,時候長了,她也樂意聊幾句。說,老家是遼寧盤錦,後來去南方嫁了人,跟著老公過來法國,但老公哎一言難盡,於是就自力更生,先是去中餐館當過廚子,後來因為有點手藝,開了這個按摩店,幫人正骨拿肩做做按摩,有時也幫一個福建鄰居:揹著器械,去修水管。

“還習慣法國啊?”我說。

“也沒啥習慣不習慣的,過得挺好!”她說,“我就只會幾句法語,續居留啊,跟房東打電話的時候用用。”

她每天大概開店按摩四小時。其他時候,逛街,溜達,跟一群華人姐妹歡天喜地地打牌打麻將,誰打輸了,誰叫份越南粉外賣。偶爾去老華人酒吧,去跟一群老廣東賭馬。

她的另一個興趣,是看越南館子裡播的配中文字幕越南電視劇,或者中文配音老港劇。看電視嫌不夠,買碟,買一大堆。

“要是下次你不介意,我就邊按摩邊放老港劇了!”她有一回這麼說。我說挺好啊,“要不現在就直接播得了!”

我覺得,上面這些位,都是挺典型的他鄉東北人。

您說人多專業多踏實多商務精英吧,未必。但會來事,熱愛生活;聲口有點浮誇,但人也確實不壞,也挺喜歡給自己找樂的。

在本鄉本土人眼裡,這種會來事的外來者聲口喧騰,很讓人不習慣。加上刻板偏見,以及在東北機構那裡吃的苦頭,就很容易演化成對東北人個體的惡意——許多人說東北人多不好,未必舉得出多少惡劣的切身例子,單純只是不喜歡這種聲口罷了。

因為如上所述:

本地人傾向於維護已有秩序,所以常會覺得外來的外向者過於有侵略性。

但反過來,多少東北人都是背井離鄉出來闖蕩,可不就得靠著這點喧騰的不計較(和偶爾的小狡猾),來挺過世上的形形色色?

說更深一點:

中國多少遭遇地域歧視的外鄉人,其實只是受制於“沒有沉默地融入當地習慣”,而被習慣已有秩序的本地人嫌棄?

那些吐槽說“某地人不好”的聲音裡,究竟有多少是“不好”,有哪些僅僅是“與我們本地人的習慣不同”

有多少所謂的外地人惡行是真的,又有多少隻是出於刻板偏見,以訛傳訛呢?

絕大多數的地域攻擊說到底,都可以包括在下面兩個範疇裡:

跑到外地去的人,總希望外地人完全包容自己的習慣;本地人看外地人,總希望外地人完全遵守本地的做派——這也是為什麼越是中年人,越喜歡猛烈地搞地域歧視。

老年人習慣難改,但畢竟沒那麼自我中心,火氣也不大了;年輕人相對自我中心,但個體習慣沒那麼根深蒂固,也樂意接受新鮮事物。

而中年人,大多是習慣根深蒂固懶得改,同時又自我中心的當口:所以對外來者很容易抱有敵意。

其實世上沒那麼多高低之分,許多時候,所謂的不好,真的僅僅只是不同,而已。

利益相關:

我是一個在上海讀書生活十年然後跑到巴黎的江蘇無錫人,跟東北沒啥利益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