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橘“起砂”的秘密!你真的懂?

砂糖橘缘何叫砂糖橘?有说是因为它最初产自肇庆的四会市黄田镇沙糖村;亦有说是因为它皮薄而脆,在果皮上广布疣状突起的亮点,像“砂”一般,因而得名。

笔者对砂糖橘名字的由来倒不是特别在意,这么多年早就叫习惯了。不过正如后者所言,长期以来砂糖橘是否“起砂”已成为衡量其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仿佛只有“起砂”的砂糖橘才算正宗,价格也会相应高上一些!

那么如何才能让砂糖橘顺利起砂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砂糖橘“起砂”的秘密。

“砂”是什么?

砂糖橘“起砂”的秘密!你真的懂?

砂糖橘的果皮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外果皮、中果皮及内果皮。当然,我们也可直接看成二层结构,即黄皮层与白皮层。

砂糖橘的“砂”实际上是油胞,也被称为分泌囊,里面累积着萜烯类、醇类、醛类、酚类、烷烃类等含氧化合物。从图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它们是分布在黄皮层上的,略微凸起。

砂糖橘“起砂”的秘密!你真的懂?

油胞最初在子房壁上形成,随着果实的发育,不断产生新油胞的同时,已形成的油胞进行膨大生长。

初期油胞分布的密度较大,但在稳果后,密度大幅下降,转而进入迅速生长期。

油胞生长发育的方式比较特别,为裂溶生型。它们聚集在一起,从内向外开始溶解,最终形成分泌腔,腔内充斥着柑橘油,也就是之前所说的那些含氧化合物。

让砂糖橘起砂的条件

砂糖橘“起砂”的秘密!你真的懂?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起砂果——果皮厚度1~2.2毫米,平均厚度为1.6毫米,油胞直径0.7~1毫米。

平砂果——果皮厚度2.1~2.6毫米,平均厚度为2.34毫米,油胞直径0.5~0.7毫米。

凹砂果——果皮厚度2.5~3.3毫米,平均为2.91毫米,油胞直径0.3~0.5毫米。

由此看来,砂糖橘能起砂是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的,一是油胞够大,二是果皮够薄,这样才能让油胞稍高于果皮,摸上去“手感粗糙”。

如何让砂糖橘顺利起砂?

砂糖橘“起砂”的秘密!你真的懂?

①提高光合效能

油胞中的含氧化合物不是凭空来的,以其中含量最高的萜烯类物质为例,它是由丙酮酸经过多种酶的作用下而产生。

丙酮酸是植物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物,由葡萄糖分解而来,葡萄糖对应的则是光合产物。

由此可见,光合产物充足,有利于油胞内物质的累积。所以适时修剪,膨果期及时撑果可增加树体光照度,对砂糖橘起砂是十分有利的。

②合理施肥控水

矿质营养是砂糖橘生长的基础,而且兼具各种生理功能。如磷素可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及植物化合物的合成;钾、镁能提高光合作用及酶的活性;钙能维持细胞壁、细胞膜的结构;硼能促进含氧化合物的合成等等。

只有在营养均衡、供给充足的情况下,砂糖橘才能顺利起砂。要特别提醒的是,氮素对于柑橘果皮的厚度影响较大,所以在后期是需要控氮的,以免造成果皮再次发育而影响起砂。在砂糖橘膨果后期至着色期,可喷施红库,内含磷、钾、钙、镁、硼、锌、钼等多种矿质元素,对起砂、增甜、着色效果较好。

砂糖橘成熟期应酌情控水,一方面是利于果实糖分的累积,另一方面是减少树体对于氮素的吸收。

③科学使用调节剂

砂糖橘保果时常会用到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如果使用过量,浓度过高会使果实白皮层致密性增加,而导致果皮厚度增加,影响起砂。

须知道保果的关键在于营养,而非调节剂本身,它们的作用仅是在于将营养导向果实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