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邊防戰士原來這樣生活

西藏高原的確很遼闊,但適合人居住的地方並不多。尤其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城鎮大都設四面環山的盆地或山谷中,自然環境相對好一些。然而不適合人居住的國土,同樣需要人來守衛。這些守衛者就是世界屋脊上最可愛的人——邊防戰士!在1986-1988兩年的採訪中,我曾到過中國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四國邊境,採訪了我軍的十幾個邊防哨所。特別令我難忘的當屬被稱為最高哨所的查果拉哨所:海拔5300米。這裡高寒缺氧,含氧氣量只有內地的35%,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10度以下。在這裡的官兵執行珠峰地區的邊防保衛工作,並且擔負著扎果拉、控揚米和西西拉三大山口的巡邏任務,每個山口海拔都在5500 米以上。這裡每年有大半年的時間是被大雪封山,人和車都不能上下。封山期間哨所的官兵過著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生活,看到的家信和報紙都是半年以前的。真正是“白天是兵看兵,晚上是兵看星”。每天除了上哨、下哨,就是吃飯、睡覺。即使是餐餐不變的飯食,也不是高枕無憂。如果趕上哪年雪大封山期加長,儲備糧告急,就只能靠壓縮餅乾撐著,日子就更難熬了……

西藏的邊防戰士原來這樣生活

我們上查果拉的時候,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沿途的山坡上盛開著成片的油菜花,金燦燦的。進入查果拉山,我們的汽車開始不停地向上盤旋,一點點的,看著車窗外的綠樹變成了荊棘,又從荊棘變成苔蘚。直到苔蘚消失在滿地細碎的黑石子中,在狹窄的山道上無數次的盤旋之後,我們終於爬上了哨所的駐地查果拉山——一個連鳥都飛不上來的禿山嶺!之前聽說有首在當地部隊傳唱已久的歌叫《鮮花獻給查果拉》:“金色的草原開滿鮮花,雪山頂上有個查果拉……查果拉山高風雪大,山上自古無人家…”我們一行下了車,迎面而來的首先是山谷對面一排更高的雪山,一團團白煙似雲似霧,在刺眼的反射光中飄起,淡藍色的雪峰鼓脹脹的,似乎隨時都會滾壓下來……山那邊就不是中國管控的地區了。海拔的落差,讓我們的耳朵如同塞滿了棉花,但眼前卻突然一亮:身旁是幾排明黃色的營房,整整齊齊,醒目耀眼,如同列隊待發的士兵,在雪山的掩映下一塵不染,屋頂上的五星紅旗更顯得格外鮮豔!接待我們的駐地指揮員是一位二十七歲的青年軍官,論顏值不輸當今的小鮮肉。談話中得知,老家曾給他介紹過好幾個對象,都因為他沒有時間見面而錯過了,當時家裡已經幾次發電報催著他轉業,但他還在執拗地堅守在查果拉山上。他自豪地介紹,現在的營房是曾經駐紮在哨所的他們幾代官兵自己從山下運上來的石塊、水泥,由小到大,一點、一點構築而成的!看著這些堅韌頑強的軍人,我忘記了自己的高山反應。

採訪間隙,也沒有別的地方可去,於是我走進了以前的舊哨所裡參觀。低矮的房子中幾個戰士圍在地上在地上做著什麼。我過去問一個戰士:多大了?這個四川口音的小戰士馬上站起來,“19歲!”一口濃濃的四川鄉音,黑紅的臉上帶著靦腆的笑,看得出他早知道我是記者,因為在這個連情書都能互相傳閱的營地裡也不存在什麼秘密。“能吃上菜嗎”我隨便問了一句,因為能否吃上蔬菜,對生活在高原的漢族人來說是頭等大事,就象我們城市人關心天氣一樣。“能”。小戰士的回答倒讓我吃了一驚:“你們這裡能吃上蔬菜?”我追問了一句。“是脫水的乾菜。”他好象看出來我不是“老西藏”,轉身從牆邊拿過來兩個豆腐塊形狀的瀝青紙包,遞到我面前, “就是把這個泡開了,然後放上豆瓣、臘肉做起來好吃的很——”我接過來仔細打量,灰綠色的包裝上有一行小紅字非常醒目:1968年10月某日。顯然是製造日期,算起來這乾菜的菜齡比眼前這位小戰士的年齡還大一歲!我再轉睛看那隻拿著乾菜的手,上面的指甲是灰黑色的,並且凹凸不平——這是長期高寒缺氧和維生素攝入量不足的典型症狀!我的心有點向下沉,趕緊換了個話題:“你們幹什麼呢?”這時小戰士已不那麼緊張了,他把另外兩個蹲著的同伴推開,略帶自豪地指著地面:“記者同志你參觀一下嘛!”我湊過去一看:堅硬的地面上被開了塊“天窗”,只見一塊一尺見方的小土池中,裡面生長出的竟是嫩綠嫩象羊絨般的、細細的小苗苗!!他們說這是從家鄉里寄來的菜籽剛剛發芽!我象是發現了新大陸,俯身在地上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慢慢的,感覺這片嫩綠的幼苗變得越來越大,像一塊生機勃勃的綠洲……

西藏的邊防戰士原來這樣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