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近半投资者无法接受银行理财出现亏损?

太多的不该


首先,所有亏损都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包括很多已知的高风险投资,比如股票,比如房地产。所以才有房价下跌老房主去闹开发商的情况发生,如果大家都能主动自负盈亏,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其次,大家对银行理财的概念一直就是安全可靠的感觉,亏钱这种事情怎么会轮到银行理财产品呢?完全没有这样的预期和心理准备,所以当听到银行理财产品亏钱时,心理上就接受不了。再加上银行理财经理为了拉用户,一般也会承诺用户理财产品的安全性,但这种口头承诺完全没有任何依据,同样也没有任何法律竞争力。

再次,能够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用户,大都也是相对保守的,至少对购买理财产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性是相对保守的。就是因为不想亏钱才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呀,如果亏钱那还不如购买一些收益更高的产品了。 最后,能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很多也都是年纪相对比较大的人,至少也是已退休的。年龄越大,承受风险的能力越低。



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不难看出,不管是从心理预期上,还是从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上,大家都接受不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

但银行理财产品并不都靠谱,甚至很多都不靠谱,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就像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从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资金被用于什么地方了。

坤鹏论一直在想,既然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不再保底,是不是相应的也该公布更多信息呢?比如资金的明确用途之类,让投资人自己判断资金是否安全,这样大家自负盈亏也不觉得亏心。现在这种理财产品,资金用于哪了一无所知,还要承担亏损的风险,相当不公平呀。


坤鹏论


我在银行上班,经常看到一些大叔大妈到银行找销售经理,询问收益。如果收益过低,大叔大妈会比较激动,经常会和销售经理大吵大闹。听得多了,他们的心情也就能理解了。看到你的问题,正好回答下。


首先,你想哪类人会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一般都是大叔大妈。因为他们虽然不太懂理财,但也知道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了。所以,他们会想办法让钱生钱。但因为他们不太懂理财,所以会选择一些保本的项目,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这些大叔大妈,因为本身就不太懂理财,当理财出现亏损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感觉被骗了,就会在银行找销售经理,大吵大闹。

其次,大家选择银行理财,就已经做好了低收益的准备。因为是保本,所以接受低收益。现在低收益无法满足,还出现了亏损。祸不单行的感觉,大家肯定接受不了。



最后,银行在我们心中的印象,是服务态度很好。因为大家都知道,银行最怕被投诉,不管客户有没有道理,只要投诉到了银监会,银行就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解决。所以当理财亏损的时候,先去银行闹一下,看能否理赔。如果能理赔最好,如果不能理赔,就去投诉,这样没有花多大的本钱,还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银行理财亏损的人,态度非常强硬。

总而言之,银行理财一般都是保本的,收益比较低。大家既然选择银行理财就是希望保本,如果最终没能保本,大家肯定接受不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忙,有其他问题,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


中立者


假如这是一个产品评价调查数据,我想绝对超过一半的人无法接受亏损,谁愿意接受亏损而不愿赚钱呢?除非脑子进水了。但是,如果这是对已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客户的调查数据,那一定是夸大了。龙门山财经认为,只要一个产品能够做到明白合法购买,双方买卖自愿,即使出现亏损又何来的无法接受呢?股市没有风险吗?为何股民会前赴后继?楼市没有风险吗?房子降价了是不是也要找开发商?不会吧。即使内心无法接受现实,也得忍痛去承担后果,这本身就是人类契约精神的一种体现,银行产品也不应该例外。所以,我们只能客观的分析一个参与评价银行理财产品的人为何有此心态。



首先,这里必须纠正一个概念,即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仅仅是指不再作出保本的承诺,当有风险发生时需要自己承担,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与风险提示。换句话说,并非每款产品都一定有风险,也并非每款产品都一定亏损。然而,很多人却理解为是银行在甩包袱,只顾赚钱,却不愿承担风险,企图将风险完全转嫁给投资者。殊不知,理财产品的销售是在银行充分告知风险的前提下,双方自愿买卖,并不存在强买强卖。如果投资者是一位保守型投资者,不愿意承担风险,完全可以选择其他产品,比如零风险的一般性存款或者其他。如果想获取高收益,却又不愿承担风险,这就不在理了。

其次,对于银行的理解还沉浸在传统思维中。在一些人的思维中,银行是什么?都是国有企业,其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拿着政府的薪水,理所应当为百姓办事。老百姓投资到银行,银行理所应当竭尽全力去为来百姓赚钱。我们把钱投进来,怎么还会亏本呢?肯定是银行失职,对老百姓不负责任。其实,不论是国有、股份制或民营银行,你把它理解为一个企业就够了。他就是一个信用中介,只不过其产品是货币而已,既没有政府薪水,也不仅仅是为人民服务。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原则下,必须赚取利润才能生存下来,再谋发展。


第三,对银行产品期望过高。过去几十年来,人们的投资渠道是很单一狭窄的,大部分人通过储蓄来完成购房、结婚生子和就医就学。而我国的储蓄与国外相比,不仅长期处于正利率,高利率时代,而且保本付息,这些都是老百姓长期与银行打交道形成的概念,尤其是老年储蓄朋友。包括理财产品从诞生到近期,一直都在银行的襁褓中保本付息,现在突然要打破刚性兑付,一时从心理上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异常迅猛,一家银行产品少则几十支,多则几百支,但其中保本的少之有少,比如基金、黄金、白银和代理保险产品等,除了储蓄存款外,其他产品照样有人选择。这不仅需要一个教育过程,还需要一个客户认知与适应过程。

其实,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有可能出现亏本,使很多人不愿接受亏损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说服投资者,更重要的是银行如何全面履行好“卖者尽责”职责,任何注入水分的尽责,都有可能导致曾经的像代理保险乱像的发生,值得高度重视。


龙门山财经


这主要还是大多数人没有转变理财观念,一直都是沉浸在过去银行理财的保本保息时代!

也就是说,之前人们将钱存入银行或者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就可以从此做甩手掌柜了。但自从今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被打破,即保本型理财产品逐步退出市场。


那么,就要求所有普通投资者必须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转变银行理财的观念。不要以为银行就是最安全,甚至千万不要以为银行必须要负责,请大家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仔细阅读产品知识,签署理财合同的时候也要搞清楚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的计算等。

如果说,你买入的理财产品本身就是不能保本型的,那么出现亏损本金的现象就是正常的。针对资管新规,银行也推出了个人大额存单以及结构性存款等较为火爆的产品,这两者都属于一般性存款,本金百分之百安全。而且结构性存款的收益会有一定的浮动。



总之,大家今后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也要分清楚理财产品的概念,尤其是在保本保息上面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因此,对于可能出现亏损本金的产品一定要小心。


东震木


不是投资者不接受亏损,而是银行在出售理财产品时没有尽到告知投资者风险的义务。

首先,银行的理财往往以保本为噱头对外宣传,即使不让对外宣称保本,他们也会换一种说法即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亏损。很多投资者原打算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相信了都是理财和存款无风险的,就买了理财。

其次,银行没有给投资者详细介绍理财产品的发行方是谁,该公司经营情况如何,资产状况如何,理财产品有无担保等,而是重点介绍的是收益率,期限和投资门槛。很多投资者以为这就是银行发行的产品。

最后,我们的银行大都是央企国企,投资者认为这些产品是存在隐性担保,即出现违约国家会管的,但是实际上这种担保并不存在。

因此,多数投资者对买入银行理财出现亏损是无法接受的。


健康达摩院


对于“近半投资者无法接受银行理财出现亏损”这个问题,

根据我对于理财的经验,我有一下几点看法。

其一,银行🏦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可靠的,所以我们才会愿意把钱存入银行🏦,并且把钱交给银行进行投资,让它为我们“钱生钱”,从而进行理财。


其二,我想决定多数人,愿意把钱放在银行进行理财是因为相比其他理财产品,把钱放在银行是风险更低的。

综上,总结出我们认为银行会给我们带来收益,而不是亏损,基于心理预期与实际的落差,所以当然无法接受银行理财出现的亏损。

所以,无论是什么,只要是投资就会有风险,只是相对于其他的理财产品,银行风险更低更可靠罢了!



琦荫殇莳


1,这主要是人的思维惯性以及银行传统风控带来的信誉造成了。因为过去银行由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短短二十多年,银行体系由所谓的技术性破产转变成目前的大国金融模样,虽然现在银行大部分都上市了,但这种惯性还在,所以才提出要打破刚性兑付,毕竟整个银行业体制完全变了。而且银行体系一直以来是风险控制做的最好的,进入银行体系的理财产品一般被银行筛选了一遍,风险基本定位较低,同时老百姓到银行买理财在主观上的预期也跟炒股不同,都是想获取一个较低的固定收益水平,所以相应的也就接受不了银行理财出现亏损。

2,但是这个局面发展至今也恰恰局限了银行理财本身的发展和投资者的需求,银行想发展成理财超市,投资者想找到适合自己多样风格的产品而不得,因此,目前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仅占20%左右,剩下的是非保本的,其中大部分是属于固定收益类型的,这类亏损概率不大,而高风险的股票型的产品则是少数。将来,这个现状会随着国民理财素质的提高以及打破刚性兑付而改变,就是银行可能提供越来越多的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对相对专业的老百姓提供。当然,这中间投资者要做好风险评测,确保自己不懂或者风险承受力不够的情况下胡乱买理财产品。

3,最后,相信这个市场是足够理性的,终究大家会一致接受“理财有风险,投入须谨慎”的概念。

以上由钟加勇的财经频道原创回答,有用记得点赞,敲字不易,请不要一键复制,更多理财要点和精彩关注查询哦


钟加勇的财经频道


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对外宣传时往往都是以“保本”为噱头,也正是这个噱头才会吸引相对保守的人们到银行买理财。相信大家在接触到银行理财时最多的字眼就是“保本”了。

购买银行理财的人群大都为中年、老年人,他们认为存钱只有银行是最安全的,而存死期的利率实在有点跟不上时代。所以不论世面上有多少五花八门的理财平台他们也不会选择,只会在银行理财。

人们对银行的固有思维就是:我存钱,你给我利息,因为我们最相信你,我们对你银行掏心掏肺,你必须对我也是要相对的坦诚,最起码保证我的本金不收损失!银行在我国树立了千年之久,这种思想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有了这种思想,“投资者”们怎么会接受银行理财亏损的现象呢?这里的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基本为0,否则也不会选择“安全”性最高的银行了。

还有就是银行自作自受,保本理财只不过风险很低,一般不会出现亏损,但是他们打着保本的旗号吸引了人们购买,如果出现亏损了他们的承诺呢?人们还会再相信银行吗?



以上为均为个人观点,如果会得到您的认可,请您在下方顺手点个赞!谢谢!


千秋此意


个人认为,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发达的社会,大部分中年人和年轻人已经不会接受银行的理财产品了。只有老年人传统思想还是觉得银行有保障,因为他们坚信银行,始终抱有很大的信心,如果银行出现理财亏损,他们最后的心里防线出现崩溃,自然就接受不了。


张静jing二宝妈妈


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给人的印象都是有钱、安全,讲信用。

不管是定期存款,还是活期存款银行都会按时足额支付利息,从不拖欠储户的任何利息,所以人们也就形成了银行不会不履行承诺的印象。

当银行理财出现亏损的时候,一方面是投资者无法接受资金损失,另一方面,那就是投资者难以相信银行的理财也会出现亏损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