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河的变迁(四)

此时已经是北宋末年,汴河的辉煌时期即将结束。南宋以后,都城变迁,汴河地位一落千丈,成为一条大众河流不再受重视。对此,清代初期顾祖禹有过系统的研究,他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今考证汴河故道,从河阴县东北十里的广武涧开始,向东南流过阳武县、中牟县境内,到开封城南,再向东过陈留、杞县北,再向东过睢州(今商丘睢县)北、考城县(今兰考县)、宁陵县北,再向东经过归德府(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城南;在隋朝以前,汴河在归德府境内东北流向,经过虞城县、夏邑县北,再转向南入徐州地界;再过砀山县南、萧县南在徐州北汇合泗水。隋朝以后,则在归德府境内东南流,经夏邑县、永城县进入凤阳府宿州(今属安徽省)境内,再东南流经灵璧县及虹县(今安徽固镇县)南到泗州的两个古城之间汇入淮河。简单说一下泗州古城,它建筑于古泗州始建于1500年前的隋文帝时期,随后成为隋唐大运河的入淮口,一跃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持续了900多年的辉煌。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没入洪泽湖下。2012年7月被考古发现。到北宋时,都城在开封,汴河近水楼台得以高度重视,汴河的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以当时对汴河的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分洪截流及相关言论等方面记载很是详尽。到南宋时期,都城南迁至杭州,开封不再是漕运供给的核心,汴河逐渐衰落,因无人治理河道逐渐淤积,漕运几尽丧失。金国占领北方以后,也常常把开封当做都城使用。在金国元光元年(1222年),即南宋嘉定十五年,朝廷商议疏浚汴水河道,再引洛水入汴,想再次启用漕运,但因局势不稳定最终没有实施。明朝建立之初,想要把开封设为北京,并开始规划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工程,其中就有疏浚汴河、恢复漕运一项。洪武六年(1373年)开始疏浚开封西到洛水一段,就是前面说的古汴河河道,不久就停工了。从此以后汴河疏于治理,淤积更加严重,水流成一条细线,中牟县东边几乎断流了。据正德年间《中牟县志》记载:“汴河,亦曰蔡河,自须水之荥泽带绕县北来,经韩庄镇东流入祥符界安家口,因淹没田禾,正统六年(1441年)荥泽知县李全水奏准闭塞,改流黄河,今淤为平地,其名犹存。”至此汴水河道彻底废弃,汴水就消失在中原大地。

以上说的是汴水,因为它一直是主河,名所比较大,所以就以先把它讲完。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段争议:贾鲁河和汴河是不是同一条河?看完此文后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咱们再来讲讲贾鲁河。

从汉朝时桑钦著的《水经》,到南北朝时郦道元的《水经注》,都记载中牟县北部只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渠水,其它细小河流大多是汇入渠水,剩下的则是注入圃田泽及萑苻泽。隋、唐、宋时期的运河也都是以渠水为主河道,只是名字换成了汴水或汴河;中间虽然有开挖很多分流渠,不能称之为河。南宋时都城迁移,但是汴河河道淤积水流不畅,很多分流渠被废弃。到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大雨连下二十多天,平地都积水二丈多深,黄河水暴涨,多次堤坝决口,下游济宁、砀山、东明等地一片汪洋,朝廷治理几年都没有成效。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全权治理黄河。贾鲁征集汴梁、大名十三路15万民众,又调集庐州等十八处驻军2万多人,开始治理黄河水患。鉴于黄河水量太大不适宜截流堵塞决口,贾鲁决定先把黄河水分流到汴水,所以要先疏浚汴水河道。经过此次治理,汴河又改名叫贾鲁河。

明朝初期,黄河多次决口,据《明史•河渠志》记载:“洪武八年(1375年),河决开封太黄寺堤。诏河南参政安然发民夫三万人塞之。十四年决原武、祥符、中牟,有司请兴筑。。。。七月决荥泽、阳武。十七年决开封东月堤,自陈桥至陈留横流数十里。又决杞县,入巴河。二十四年四月,河水暴溢,决原武黑洋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於淮。而贾鲁河故道遂淤。又由旧曹州、郓城两河口漫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明年复决阳武,汜陈州、中牟、原武、封丘、祥符、兰阳、陈留、通许、太康、扶沟、杞十一州县,有司具图以闻。发民丁及安吉等十七卫军士修筑。其冬大寒,役遂罢。三十年八月决开封,城三面受水。冬,蔡河徙陈州。先是,河决,由开封北东行,至是下流淤,又决而之南。”这仅仅是摘录中牟及周边的情况,此时中牟县境内河流受到很大影响,河道有很大变动。尤其是老贾鲁河道居然被淤没了。此后的几十年里,中牟大地屡次遭受黄河水患。据资料记载,弘治七年(1494),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在疏浚贾鲁河故道时,自中牟另开新河长七十里,导水南行,经开封之朱仙镇、尉氏之夹河、水坡、十八里、张市、永兴、王寨到白潭出尉境入扶沟,亦称贾鲁河,也叫运粮河。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十三年(1843),同治七年(1868),光绪十三年(1887)、十五年(1889)、二十七年(1901),黄河六次决口,河水大部分都是顺贾鲁河南下,民间又叫它小黄河。每一次经过都会带来大量的泥沙,河水退后致使贾鲁河道淤塞严重,光绪十五年、民国四年(1914)两次疏浚,效果不佳,无法再水上行船。

我们再来看看县志中对贾鲁河的记载:

清同治时期贾鲁河西边从郑州交界的灰池口进入中牟县,向东经店李口村进入祥符县,境内全长八十里,县东南包括三异乡在内的河都是其支流,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黄河决口,汴河淤积,只剩下贾鲁河。道光二十三年黄河决口,贾鲁河道全部淤没,二十七年鄂中丞重新开挖河道,从毛井村后改道经过五里堡(今东风路五里岗村)东南向大李庄村东,在辛庄寨(今韩寺镇胡辛庄村)进入祥符县,与现在的贾鲁河道基本相同。第二年又改由(东)十里铺南三里处。同治七年(1867年)黄河漫堤,贾鲁河道再次淤塞,九年,中丞李廉访、绍勘疏通贾鲁河道。随后发现城北这一带因河水常年淤积地形升高,河水流动缓慢,随时有溃堤的危险,对县城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于是就改由县城西北绕到鱼津口东南(今化肥厂南),但是这段河道淤积频繁,需要经常疏浚,并且又离县城太近,于是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将河道向南改动一里多,又疏浚全段河道,贾鲁河就进入一个平稳的时期,沿河居民免除了水患困绕。1938年6月,蒋介石想以水代兵阻挡日寇南侵,在郑州花园口和中牟赵口两处炸开黄河大堤,汹涌的黄河水让贾鲁河道有很大变动,给两岸居民带来巨大灾难;后来国民党政府用了八个月才堵复住决口处。新中国成立后,中牟县多次对贾鲁河疏浚,尤其是2016年9月底全线开工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这是有史以来对贾鲁河治理最彻底的一次,工程结束后,贾鲁河将不再危害两岸民众。如今漫步贾鲁河大堤,河水就如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温顺的在河道内摆动,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给人的感觉只有温馨,再没有过去的汹险。可以预见,贾鲁河及两岸居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贾鲁河的变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