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的量子纠缠通信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未来探索菌


这个提问本身就是错的,这也恰恰回答“为什么争议这么大”的问题,因为争议来自于不知装懂。


潘建伟团队搞的是单光子量子通信,并没有用到纠缠效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没有纠缠!没有纠缠!没有纠缠!


量子通信只用到了量子效应中的叠加和测量效应。正因为没有利用制备非常困难的纠缠现象,所以在工程上比量子计算得以更快的实现。

纠缠是一个难于理解的量子力学概念,现在网络上以讹传讹的说法特别多,甚至还延伸出超光速通信等荒谬的说法。很多人误以为量子通信使用的是量子纠缠现象,以至于像心灵感应一样荒诞,这也是一个典型误解。


请注意:量子纠缠本身并没有信息的传递!实际上,量子纠缠本身并不带有信息的传递,也就是说,通信并不能依靠量子纠缠本身得以实现。通信必须依赖于载体,而且不可能超越光速。

潘建伟的量子通信在学术界没有争议,而且他在量子物理上的成就非常惊人,《自然》上发表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入选了《自然》杂志的“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在《自然》上发表了《单个光子的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2015年十大物理学突破之首。


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帮子不懂装懂的人说人家争议大,这是个令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奥卡姆剃刀


潘建伟做的量子通信在同行中没有争议。潘建伟的团队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如果量子通信在同行中存在争议,最起码相关的期刊上也会有论文表明量子通信存在争议,而这样的论文没有。所谓的那些“争议”根本不叫争议,往往是因为媒体报道上的一些措辞不严谨,给读者造成了错误的引导;也有的只是一些人不懂瞎嚷嚷而已,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嚷嚷量子通信是骗局,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

比如这个标题中提到了“量子纠缠通信”,虽然量子隐形传态中会用到量子纠缠,不过这种量子通信尚未投入使用。现在已投入使用的量子通信并没有用到纠缠,用到的是量子加密。之所以传着投入使用的量子通信用到了量子纠缠,可能是因为两个纠缠的粒子一个被测量,另一个也会立即有所反应。一些自媒体很乐意拿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读者的眼球,于是很多自媒体上传着量子加密用到了量子纠缠。

也有一些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的人说“量子加密”不是量子通信,潘建伟的是“量子加密通信”,不是量子通信。这样的人是在篡改概念,量子通信是一个大的概念,涉及很多方面,加密方式也是属于通信领域。量子加密用到了未知量子态的不可克隆等量子性质,当然可以叫量子通信。

总之,一个科学上的问题有没有争议不是听市井大妈的,不是听外行的,而是要看同行怎么说,看经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是怎么说的。


刁博


有争议是好事情,在科学问题上引发民众的关注或者争议,总比大家都去关注杨幂的脚、黄晓明的身高、鹿晗的演技要好。所有人都关注娱乐明星,能有什么意思?有了对某些科学问题的争议,才能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因为有了争议,大家才会去了解,才会提出以下的疑问:

什么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的本质是什么?量子纠缠能不能超越光速?为什么说量子纠缠的超光速没有任何意义?量子纠缠能不能有效传递信息?什么是有效信息?潘建伟的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他真的实现了量子纠缠通信吗?还是说他做的仅仅一种通信加密技术?潘建伟真的算“中国量子力学之父”吗?还是说他被人为的夸大了?潘建伟的学术成果有没有被国际承认?国际上对潘建伟的实验是什么看法?媒体报道的“量子纠缠通信”这个词汇,是媒体自己加上去的,还是潘建伟本人或者他的团队提出来的?国内有哪些物理学家,对潘建伟的这项工作提出过意见,他们又各是什么学术背景?

只要你们不怕辛苦,把以上的所有问题都寻求答案,你们就会得出自己的判断。

我个人并不认为潘建伟是骗子。主要责任,是我们的媒体,完全没有搞清楚潘建伟到底在做什么工作,以及它的意义,所以予以了过分的吹捧。


怀疑探索者


在专业的国际学术界,潘院士的研究是不存在争议的。而在国内自媒体平台上以及所谓的“民科”圈子里,反倒争议颇大了。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点:国际学术界,大家都是同行,对基本的量子理论都很了解,而且也在做相关研究。所以,对于潘院士的研究成果,一眼就可以看出真假。故而对他们而言,根本就没有争议一说。而自媒体上,反对者多数都是对量子理论一知半解、全靠自己想象的嘴炮。所以,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切实实践过的他们,很难理解潘院士的研究过程和结论,甚至是觉得潘院士的实验都是错误的。

第二点: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量子纠缠,有些人从根本上就否认量子纠缠。他们认为量子纠缠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存在这么超距的鬼魅般作用机制。故而也认为潘院士有关量子纠缠的研究结果,都是错误的。



第三点:目前利用量子纠缠实现量子通信还差的远,而且也有人指出量子纠缠不能传递有效信息,因为这样会导致超光速事件发生。虽然潘院士很多有关实现超远距离量子隐形态传输的研究结果,但是目前真正可以实际应用的是基于诱骗态BB84协议的量子密钥分发设备。这种设备并不是用来通信的,而是一种可以抗黑客窃听的加密技术。故而,有人认为潘院士的成果根本就不能叫量子通信。



其实我想说的是,科学允许质疑,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和恶意质疑。这样即是对别人成果的尊重,也是对科学应有的态度。


科学探秘频道


有人总是强调要专家、学术期刊才能弄明白潘建伟的量子科技之真伪,但我告诉大家,这是天大的笑话!光量子伪科技可谓漏洞百出,无法自园其说,多数理工本科以上学者,甚至是中学生,如果他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都不难确认它是伪科技,比如,墨子号卫星密钥分发出来的所谓成对的纠缠单光子,显然无法从卫星轨道上穿越1203公里大气层到达地面接收站,而地面接收站在充满阳光与宇宙辐射光子的天空中,也无法区分出哪个光子是由卫星发送下来的。

但是,我们的国民习惯于盲听盲信与盲从,与具有良好质疑与反思的科学素质的欧洲人形成鲜明对照,潘建伟的老师塞林格在欧洲推销他的理论与技术,没有一个国家相信他,这是作为量子力学发祥地的欧洲为什么没有量子卫星的真正原因!

极端荒唐的光量子伪科技为什么可以在国际上获得多种奖励,还有"量子力学之父"等名誉光环,以及在《自然》等杂志的论文发表资格?只有两种合理的解释:一是花钱买的!二是国际社会故意误导中国科技研发方向进入邪途!

近期有媒体称,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关于加强美国对中国量子科技竞争能力的法案,这明显是在误导中国科技研发的方向,是战略忽悠的惯用伎俩!

光量子伪科技疯狂诈骗经费与量子股市资金,但于近期,网上忽悠量子股市的所有文章神秘地全部消失,这足以证实他们面对我们穷追不舍的大量质疑,其内心充满着无限的恐惧!

欲全面、深入了解光量子通信、计算与探测等伪科技的真相,可用本人姓名在头条搜索相关质疑文章,其中,《池昭新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质疑潘建伟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成就?》一文,内含百万元悬赏求驳倒!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墨子号搞了2个试验,一个是量子加密通信试验,其实这是利用偏振光的偏振角度作为密码的通信方式。完全没有什么量子纠缠之类的东西在里面。技术难度也比较低。

另一个实验是纠缠量子对分发实验,说是从600万个纠缠光量子对里面成功接收到一对......

然而,媒体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们混淆起来。让大家觉得量子加密通信就是利用纠缠量子对加密的通信技术。

再说说偏振光加密的状况,偏振光很容易受到干扰,抗干扰性远不如目前已经很成熟的AES加密算法。而且和现行的通信设备不兼容,设备需要重新铺设。因此,这玩意根本没有商业前景。多数国家(企业)都采用了低投入方式投入少量人力进行研究。除非突然间数学得到突破,因式分解算法得到突破,现行加密体系一夜崩溃偏振光加密才有可能被重视起来。


什么词违禁


量子通信从科学上来说,没啥争议的,争议的是要普及量子通信,建立一个千亿规模的量子通信生产链。

量子通信和5G比起来,在实用性上差了不知道多少,它唯一的效用就是保密,但通信保密在目前没有什么问题,计算机系统经常被黑,但通信系统遭到窃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推广量子通信的产业化呢?这只能归结为某些人是在欺骗了。这种论调讲出了一种很玄的理论,加上科幻似的论述,或者加上中国的荣誉感,让国家把大量资源投入这个毫无实用价值的项目上去,这就是骗子了。

中国在量子计算方面和美国在不断拉大,美国投入海量资金,大量的低温超导物理学家,计算机专家投入到量子计算上去,而中国固步自封,将钱投入量子通信,未来堪忧。


平生最恨牧羊犬


潘建伟的量子纠缠通信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其实潘院士的量子通讯研究在学术界或者科学界是没有争议的,毕竟大家都是同行,非常了解这个以当前科技下实现的量子通讯是何种概念!反而是几个一知半解的外行对潘院士的研究横加指责,我们或许可以来认识下这些量子通讯一窍不通却自以为是的大神风采!

这是指责量子通讯的大神之一:池昭新的头条首页,各位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的主要科研成就是“城市规划动态应变新模式”,我们暂且不说这个是否真的是其成果,单从这个名字上理解,应该与城市建设或者交通相关,那么如此一个外行来对极为专业的量子通讯再三指责是咋回事?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外行指导内行.....当然似乎发生过如此荒唐的事情,但这样的历史再也不会重演!那么他到底想要干什么呢?当然有一种比较靠谱的猜测是因为“城市规划动态应变新模式”难以得到肯定,因此想在某方面博出位而来推销他的研究成果也许是其真正想要的,至于逮着谁关系可能并不是那么大,或许潘院士最近出门没看老皇历,被人讹上了哈.....

与池昭新的民科相比,另一位指责潘院士的曲昭伟可有些来头,人家是吉林大学的教授,专业是研究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研究方向是交通控制、交通组织、交通视频检测!好吧,算他们赢了吧,看上去这些都不是潘院士专业研究的方向,跟他们吵起来肯定要输的!看在潘院士那么忙的面子上,就不要理会他们了哈......

另外,貌似争议的焦点是他们认为量子纠缠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都无法同时测定两个关键数据,因此是无法作为直接的纠缠通讯的,因此潘院士的量子通讯是假的哈.....当然现在也不是用这个来通讯,以现在的技术能实现量子纠缠加密通讯就已经不错了,而潘院士的努力正是这个方向!在现阶段一个无法破解的通讯无论对于经济或者通讯行业又或者军事通讯领域是有多大的意义,那么他们又指责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博出位?又或者动机不纯?其实无所谓啦,难道我们听到一两声蝼蛄叫就不种庄稼了吗,让那些抱有一己私利的大神们去叫嚣吧,蛙声一片的夏夜已经过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深秋,是不是某些人也该闭嘴了呢?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因为他是中国科学家,所以有争议,如果他是美国科学家,那会被人捧上神坛!就像那个哈佛大学提出心脏干细胞的“科学家”一样,因为他是美国科学家,因为他是哈佛的,所以被捧上了神坛!方舟子这个学生物也没有去打他的假!呵呵,讽刺吧,天天喊着打架,本专业的大骗局,他不管,偏偏跨界去搞物理学。说他没有私心目的,鬼才相信!所以对于他的质疑,不在于他的理论或者原理是否正确,毕竟在头条,99.9%的人连牛顿的经典力学都不会用,更别提量子了,对于他的质疑,就因为他是个中国科学家!在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本来就是一个走迷宫式的探索,凭什么中国科学家就不能走错路?凭什么中国的科学家就不能走弯路?莫名其妙!


纽埃红汞


只有了解了物质是由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的,电磁波是金属态氢离子的“磁力矩”相互切割产生的,才会理解“电与磁”的关系。明了了电磁波的来源,就会把“物质——量子”与“能量——磁力矩”区分对待。否则,一边说能量守恒,量子不会纠缠,却忽视了电磁波的叠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