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汉奸为何倍受同情?李陵为何要背叛汉朝?

裴蓓


今天给大家讲讲李陵的事。

我曾经写过一付对联,将苏武与李陵,命运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荣耀与耻辱并列。
做人难啊,建功立业更难,在史书上博一个千古


颂扬的美名难上加难。

李陵的人生最终是一场悲剧。而造成这场悲剧的,并非他一个人。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李陵就是李当户的儿子,他是个遗腹子,出生之前,父亲就死了。

出生于军人家庭,李陵从小就受到影响,“善射,爱士卒”,这与他的祖父李广十分相似。

年轻时候,由于他出身于将门世家,精通骑射,十分勇敢,在士兵中也很有威望,汉武帝还是很看重他的,让他做了骑都尉,手下有五千兵马。

天汉二年,汉武帝命令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远征匈奴,让李陵随军掩护辎重部队。
然而,李陵认为自己的部下战斗力十分强悍,搞后勤就大材小用了,
希望能够独当一面。这也是他悲剧的开端。
汉武帝说“毌骑予女”


,想独立做战,但我不能为你提供马匹。

李陵的部队战斗力确实很强悍,但是没有马匹,就意味着这支部队的机动性是远远不足的。千里深入大漠,没有足够的机动性,面对的却是擅长迂回突袭的匈奴铁骑,这就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本来,汉武帝很关心李陵所部的情况,他还专门安排了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做为李陵的后援。

但这个路博德呢,以前在南征的时候,曾经做过“伏波将军”,后来获罪被贬斥到居延守卫边疆。他为安排自己做李陵的后援而很不满意,就上书汉武帝,请求拖后战期。

汉武帝很不高兴,认为李陵胆怯了,才让路博德上书,于是,就下诏催李陵出战。而让路博德另行出动,迎击匈奴。

这就出大问题了。李陵出兵,还是比较谨慎的,凡是部队经过的山川河岳,他都将地形图画下来,标明部队的行进路线,这其实是很有心机的。防备万一与敌方交战,汉武帝能够准确获悉部队的所在位置,方便提供必要的支援。


很快,汉匈两军发生了遭遇,匈奴三万军队包围了李陵所部,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李陵没有吹牛,他的部
队战斗力果然强悍,迅速击溃了匈奴军,还能发起追击,“杀数千人”。匈奴单于

获悉,紧急调来八万人马,对李陵所部进行攻击。汉军训练有素,李陵也指挥有方,巧妙利用地形和武器的优势,又大量杀伤了敌军。战斗很激烈,一天之内就要发生数十次战斗。

李陵的战果堪称出色,以五千步兵迎战八万骑兵,至此时已经取得了歼敌一万余人的战果。不可谓不强啊!但意外发生了。李陵率军且战且退,匈奴单于疑心是诱敌之计,就准备撤退。但李陵军队中出了叛徒,投降到单于那边去,还把李陵目前军备不足、且后无援军的重要情况告诉了单于。于是,单于决定围歼这支汉军。

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李陵所部尚有三千余人,也就是说,伤亡才不足两千,给敌方造成的伤亡却有一万以上。一比五的战损比,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但是,箭矢的严重缺乏

,使这支部队陷入了失败的境地。这种情况下,李陵决定分兵突围。终于,缺箭少马的李陵所部被全歼。副将韩延年战死,全军覆没,李陵被俘投降。所部人马回到汉境的只有四百余人。汉武帝获知,勃然大怒。而朝中的大臣们也纷纷指责李陵。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居然获罪遭到了宫刑。
冷静下来,汉武帝还是比较痛惜李陵的,就派公孙敖率兵去接应,想把李陵夺回来。

但这个公孙敖,看过史书的都知道,这家伙打仗并不怎么样,这次他又把事办砸了。

公孙敖上书说,据捉到的俘虏说,李陵正在帮助匈奴训练士兵,以抵抗汉军。

汉武帝大怒,就将李陵一家灭了族。

李陵得到消息,又惊又怒,说:这是李绪干的,与我有什么关系?

李陵恨李绪导致全家被族灭,就刺杀了李绪。

匈奴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却爱惜李陵之才,把他藏了起来。后来还将女儿嫁给了他,处处重用,让他独当一面,做了右校王。

汉朝杀了李陵全族,李陵在汉朝就再没有亲人和家了,回到汉朝也是罪臣,留在匈奴却得到重用。

这就是天下之大,无处容身,家破人亡,报国无门,李陵也就只能留在匈奴了。

汉武帝死后,出使匈奴十九年归汉的苏武写信给李陵,希望他能够返回汉朝,但李陵却拒绝了。他给苏武回信说:
身在异乡,李


陵岂能不怀念故国家乡?但他实在是无路可走了。
怎么能回去呢?

早年丧夫、辛劳抚育自己成长的母亲,在白发苍苍的年龄受到连累被杀,妻子儿女也喋血刑场,家族被杀得干干净净。自己想回去,又能投奔向谁呢?

回到汉朝,又能面临什么?世人的讥讽,故旧的耻笑,众臣的弹劾,全天下的鄙视,走在路上,背后喋喋不休的嘲讽?

白天受尽冷眼,晚上回到家中,看着空空如也的院子,而自己亲人们的不幸都是都由于自己的缘故,谁又能忍受这样的悔恨与悲伤?


怀着一腔热血,远赴疆场,为国而战,到头来却落得个如此下场,家亦不存,又何谓国?



回想当年的战斗情景,李陵认为,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粮矢俱尽,后无援应,叛徒出卖,又有谁能坚持下去?

以前,苏武在冰天雪地中牧羊

,李陵经常去探望他,两人相交甚厚。苏武归汉以后,远在塞外的李陵就连一个能够说心里话的朋友都没有了。

回不去了。我想,做为李陵的朋友,世人的楷模,忠贞的象征――苏武,他应该对李陵的评价最有发言权。

李陵唯一的错误,大概是在二十多年前,没有选择战死吧。


馋嘴肥猫铲史官



李陵确实做了汉奸。但后世文人皆骂汉武帝,没人骂李陵。尤其是唐代,为何?

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几昼夜的战斗,且战且退,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士兵。李陵军距大汉边境近在咫尺,汉朝的主力部队却不救援,结果箭矢用尽,不幸被俘。

李陵被俘后,誓死不降。此时,大汉朝廷听闻李陵兵败。便派人打探李陵是否归顺匈奴。探马来报。有一位李姓将军在帮助匈奴练兵。汉武帝认定李陵已经投降匈奴。其实这位李姓将军并非李陵。李陵还在匈奴的监牢之中。

汉武帝欲判处李陵叛国。灭李陵三族。司马迁替李陵辩解。司马迁认为,皇帝的小舅子李广利见死不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陵斩杀的敌人远远超过阵亡人数。功不可没。那位帮匈奴练兵的李姓将军是不是李陵。还不能确定。等事情彻底查清之后。再治李陵三国之罪也不迟。

司马迁言之有理。但汉武帝却判处司马迁死刑。诛灭李陵三族。

汉武帝不治李广利之罪。且在事情尚未完全查清之事。就一口咬定李陵投敌叛国。显然,李陵兵败之事,可能是汉武帝授意李广利不救援李陵。让他兵败身死的。

李陵听闻自己被汉武帝灭族的消息后。心灰意冷投降了匈奴。匈奴首领单于把女儿嫁给了李陵。

李陵虽然投降匈奴。却从不带兵与汉朝作战。

所以,李陵虽然是汉奸。却被世人同情和赞誉。而诛灭李陵全族的汉武帝。还重用法家酷吏,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皇族和群臣屠戮殆尽。

汉武帝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世唾骂!


杨朱学派


首先李陵不是直接投降,反而是以少对多,5000步兵对抗匈奴八万铁骑(后来匈奴单于又增加5万),打的匈奴无可奈何,最后是因为弓箭不足,援军不至,力战之后想要自杀,被部下劝解,不得已投降。而投降后从未做危害大汉帝国的事情,反而被汉武帝听信谗言夷三族。尤其是李陵带领匈奴20多万精锐,对抗商秋成3万汉军,居然大败,从军事领导能力,还是两方军力对比都不应该是这个结果,后人一般认为李陵是故意战败,心怀大汉。

第二,李陵的悲剧延续了西汉李家的悲剧,爷爷李广一生不得志,最后自杀,父亲李当户早死,叔父李敢给李广出气,打伤卫青结果被霍去病射杀,满门忠烈却下场凄惨。

还有就是因为李陵,司马迁被宫刑,太史公怀着巨大的屈辱记载这些历史,也导致后世文人史官非常同情李陵


道草乘风


李陵当初跟随主帅李广利征讨匈奴,结果李陵不幸遭遇匈奴主力,但是李陵却依然指挥汉军杀敌,起初李陵一直处于上风,可惜他遇到的是匈奴单于,单于有难其余诸王自然前来,而李陵乃是普通将领竟无一人前来支援,最后力竭被俘,那么李陵为何不选择“自杀”呢?

其实李陵之所以投降匈奴,原因有二,一是为了保命来日继续为汉朝效力,二是当时李陵之所以惨败是因为汉军内部出了奸细,李陵投降正是为铲除奸细,可惜汉武帝不理解李陵的苦衷,满朝文武更是落井下石,其余诸将为了推脱责任竟恬不知耻的纷纷指责李陵,最后仅有司马迁一人称其为义士,绝不可能投降匈奴,而司马迁也因此被处以宫刑!但是事情没有因此结束,后来汉武帝派公孙敖接回李陵,可是谁知公孙敖没有接到李陵,反将为匈奴练兵的李绪误认成李陵,汉武帝得知后将李陵灭族,这在汉朝将领之中极为罕见,自此李陵一族身败名裂,就在汉武帝诛杀李陵家人的同时,李陵亲手杀掉了奸细李绪,可以说李陵为汉朝尽心竭力,可惜最后还是落下一个“叛徒”的骂名


德才本末


李陵之所以这么受同情,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他有一个好爷爷,那就是飞将军李广,中国古代很多文人诗词里面都比较同情李广,说这个人呐,一生不得志,即便自己有很大的才能,却没有办法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对于同样拥有悲剧色彩的他的孙子,所有人也是用对待爷爷的那种同情用到了这个孙子身上。

第二点,他有一个好朋友,谁?史官司马迁,由于司马迁和李陵是好朋友,所以司马迁在写李广和李陵的事情的时候都会带有一种同情的色彩。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方面是肯定了《史记》在文学上面的功底,也肯定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带有的浓重的文学色彩,以及自己的个人情感色彩。

第三点,李陵自己争气,这个人有气节,这里大致说一下李陵为什么投降匈奴,当时李陵这5000步兵出关外,遇到匈奴单于率领的10万骑兵的时候,没有选择直接投降或者是溃散,而是选择带领着5000士兵,和当时匈奴单于的10万骑兵边打边撤,一路退向关内。

一路作战途中,李陵最后只剩下来400多残兵,而匈奴方面损失两万骑兵,本身来讲,步兵对抗骑兵在那种环境之下确实吃亏,但是李陵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能够拖这么长时间,并且给敌人造成这么大的杀伤,包括一开始想杀他的匈奴单于,最后都服了,说老子不想杀你了,赶紧把那个人给我抓过来这人真他妈是个天才!

李陵被人包围在关外,得不到救援以后选择去向匈奴单于说我头像,但是你得放过我这400多个士兵,匈奴单于说没问题,400多人,我放回去就行了!

李陵最后选择投降匈奴单于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完全投降,而是选择蛰伏在匈奴单于的身边,但是汉武帝没有管他,汉武帝直接选择将李陵所有的家人全部杀光了,而且向全世界宣布,李陵是个叛徒,李陵是无家可归啦,被逼无奈之下,他选择彻底投降匈奴,娶了匈奴女人。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选择代领匈奴人去汉朝边关扣关,后来汉宣帝上位以后,觉得李陵这件事情应该翻案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并且从当时苏武的口中得知李陵并不是刻意背叛汉朝,所以派人过去说服李林说,你要不回来把李陵说我不了,我在匈奴这儿既然已经安家立业了,我也不想再回去了。

其实纵观这个人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实际上最对不起的只有一个,就是自己是汉人,就是说作为军事将领,他率领5000步兵在草原上面硬生生击败了匈奴10万骑兵,杀伤敌人两万多人,作为军事领袖,他选择为自己剩余下来的士兵谋得意思,深入而选择奉献自己,作为李广的子孙,他听说自己家里面被全部杀光以后,选择投降匈奴,作为别人的丈夫,他在听说自己的故乡召唤自己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家人而选择待在苦寒之地,所以说这种人实际上没什么毛病,他是一个拥有完美人格的人,可惜与时代的不符合,再加上他跟上层之间的沟通不顺,最后导致了它只能够拥有如此悲惨的命运。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人自己争气,所以大家想说他毛病的时候也感觉说不出口,你说这还怎么怪这个人,如果说中间任何一件事情,你代入其中的话,你也肯定会义愤填膺的选择跟她同样的路遇见匈奴人,挑战干他丫的遇见自己家人被杀,那当然是复仇,自己兄弟想要活命,那当然挺身而出,为自己兄弟挡弹,自己的家人召唤自己,那就留在他乡。

所以你说李陵是背叛汉朝,这我同意,但是你要说他是汉奸,那我还是劝你嘴下留德,因为咱们都不配去挤兑这个人的一生。


漩涡鸣人yy


作为司马迁的朋友,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将领之一,李陵的遭遇直到今天也难以下定论,这与我们的传统及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李陵是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他不但继承了爷爷的箭法,也遗传了爷爷封侯的渴望。所以当汉武帝让他做水货贰师将军李广利的运粮官的时候他很不服气,当着武帝面夸下海口,五千兵马可以打入匈奴王廷。

这当然是个笑话,当年霍去病也没有做到。但李陵为了家族的光辉豁出去了,他需要机会证明自己,他需要一场豪赌,以改变岌岌可危的家族命运。

汉武帝早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他当然知道李陵是在吹牛,但年轻有梦想总是好的,霍去病不也是初出茅庐就名震天下吗?给他个机会,说不定能还你一个奇迹,于是他爽快的给了李陵五千兵马。

不走运的是,李陵第一次出征就遇到了打压后辈的伏波将军路博德,还有不期而至的匈奴主力。5000步兵遇上八万匈奴骑兵。实话实说,虽说人数是司马迁给的,但这个数字水分太大,冷兵器时代在草原上,5000步兵遇到80000骑兵,逃命的机会都没有。

但不管遇到多少匈奴骑兵,李陵首先选择殊死奋战,当然,他还是输了,在距离汉军驻地一百公里的地方弹尽粮绝。

李陵想自己溜,失败了,于是他选择突围,突围失败了,他选择投降。太史公写道: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投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赵破奴将军就曾被匈奴俘虏,后来逃回来也没有追究杀头。

但李陵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先是到了匈奴与汉朝暗通曲款,后被人诬告为匈奴练兵,老母妻儿被杀,太史公为他说情被宫刑,再后来做了匈奴女婿,劝降苏武,昭帝年间,发小霍光上官桀上位,劝他回来,他拒绝了,理由是不想再受羞辱!

那么李陵是不是汉奸,该不该死?

作为汉朝的将领,他投降了敌国匈奴,还做了匈奴的女婿,为匈奴做事,无论如何都是汉奸,有人说他没有做对不起汉国的事情,这是不对的,作为有影响力的将领,他投降本身就是一件极为负面的事情,说他是汉奸并不为过。

那么他是不是应该自杀成仁,是不是战败就该死呢?

按照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他确实该死,无论他尽力还是没有尽力,战败就该死,死了就是烈士,活着就是汉奸,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允许有第三种可能,这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在欧美主流文化中,投降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例如美国,从不鼓励士兵去做无谓的反抗,如果反抗已经失去意义,那么投降就是可以接受的。在他们看来,个人的利益大于国家利益,因为是先有人才有国,国家应该是为人民而存在的。个人已经尽力的前提下,不能再去苛责。华盛顿在英军服役的时候,就做过法国人的俘虏,前不久去世的美国参议员麦凯恩也做过越南人的俘虏,但他回国后一样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比起那些在后方摇旗呐喊,只会打嘴炮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付出的够多了,即便是国家兴亡,他们依然有活下去的权力。

当然,这个逻辑我们至今不接受,也许很长一段时间依然不会接受。正如艾卿所说:

国人认为投降是可耻的,西方人认为投降不可耻,人有求生权利!这是尊重生命尊重人权!美国要求士兵在抵抗无效情况下投降,避免白白送死.美国人自己不想死,也允许别人不想死.中国人自己怕死,但是不怕别人死,所以不准投降!缺德残忍又自私!何时投降在中国不再被视为可耻,就说明国人价值观进步了!


日慕乡关


其实这个问题要从实际的历史背景去评价,弹尽粮绝被俘虏不能用汉奸来形容,这就和政治这个东西牵扯不清,政治本来就是唯利是图的。


守着一份心意


那时候的汉朝已经是个超级大国。皇帝逐步法变更新。 影响很多有勇无谋的将帅指挥。 一部份心有不甘不服从,兵变是可能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133881256


他原本只是走投无路,想活下来找机会在回去,确被汉武帝逼得不能归汉!


历史萧条


应该说是汉朝出卖了李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