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自己身體有沒有溼氣?有溼氣該怎麼祛溼氣?

用戶101319483874


中醫有句話叫“百寒易去,一溼難除”。說明了溼氣的難治性與可怕性。溼在體內沾滯難祛,風碰到溼,則為風溼;寒碰到溼則為寒溼;熱碰到溼則叫溼熱。

溼氣是如何產生的呢?溼氣進入人體有兩個途徑(分為內溼和外溼)。內溼是通過飲食進入體內的,外溼是由外部進入的,比如:地域原因、淋雨、泡澡和水中作業等。相比較而言,北方乾燥犯溼氣的人少,南方人多有溼氣。

那為什麼在相同的條件下,有的人溼氣重有的人溼氣則很少呢?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講到的重點:

一、我們人體有個器官叫脾臟,中醫認為脾主運化。體內的溼氣能否被霧化完全看脾臟它是否健運,也就是說脾的功能是否正常。

脾虛則霧化無力,導致溼氣停留體內排不出去。很多虛胖之人其實就是脾虛,無力運化水分導致的。水分多舌體長期浸潤則胖大,故溼氣重的人舌頭兩側均有齒痕。脾和小腸又相通,所以溼氣重的人,大便往往不會成形甚至便溏。

二、剛才說了溼氣重的人均是由脾虛所致。所以看溼氣必看脾臟的功能是否健康:

1、脾虛的人通常有這麼幾點:肌肉鬆軟、眼袋腫大、飯後腹脹等。

2、溼氣重的表現:身重犯困、齒痕明顯、便軟或便溏等。

三、溼氣重如何治療?具體操作分外治內服兩法:

1、外治法:推拿點穴,脾經為主肝腎兩經為輔;重點穴位脾俞、太白穴。還可以用艾灸、刮痧拔罐或三者綜合運用。

2、內服法:健脾利溼。常用食療方的中藥有,茯苓、淮山、薏仁、茨實、赤小豆等水煎代茶飲。

3、藥物內服法,需要根據體質不同而加減變化。病名雖是一個,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故需要兼顧的情況也不一,這方面建議找當地中醫師當面開方為好。

四、中醫辨症理論:“肝脾腎三髒互相是母子關係;脾和胃表裡關係;脾和小腸相通關係;它們均會互相影響。但影響的程度怎樣,必須要四診合參才更具備有針對性,沒辦法做到千人一方。所以在此無法給出方劑。

五、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故對脾腎的看護調理是中醫學界亙古不變的重點。許多大中醫學家對此尤為重視。

溼氣重的人禁忌:不能吃喝生冷食物和游泳或泡澡,其他遵醫囑。

看完本篇文章,大家以後就明白了溼氣的由來與如何防治它。同時歡迎大家就此話題一起來多做討論,謝謝!





龍籽江


我們這邊有個土話,“中暑”,感覺和溼氣的症狀很像,人感覺很乏力,很困,很重,懶洋洋,從上到下:

頭暈,人乏力;影響脾胃功能:胃口不開,大便不爽,拉不完的感覺;影響膀胱功能:就是小便不利,次數多;

影響下肢功能:雙腳沉重,不想動;老覺得自己是中暑了,看舌頭就是那種有點膩的感覺

然後,還老覺得自己需,需要大補,各種湯各種營養一起補,然後發現效果不好,還是很累。藿香正氣水反而能起大作用,吃完人就輕鬆了。

藿香正氣水是治療寒溼的有效方子,但是還需要配合其它的方法,比如,運動微微出汗,比如減少油膩食物。當然,也可以找醫生調理一下。


愛跑步的小醫生


歡迎閱讀!請點擊關注,分享合理用藥,安全用藥常識。

身體有溼氣的主要表現。內溼的主要原因是脾失健運,水溼內停所致,也就是說,由於脾的虛弱,功能不強,無法運化,而留下了多餘的水溼,形成溼氣或痰溼。主要表現症狀有,舌淡胖,邊有齒印,兌覺得身重睏倦,提不起精神,每天大便次數多且粘。有時四肢痠痛,尤其是在陰冷潮溼的天氣和環境下,感覺後頸背部脹痛不適,症狀有加重的現象。平時經常有脘腹脹滿,消化不良,大便次數多,並伴下肢浮腫的症狀。


治療溼氣的調理方法。治療溼氣的主要方法應以健脾祛溼為主治,單純的祛溼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應健脾與祛溼同時進行。首先,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少食油膩辛辣食品,以減少脾胃負擔。不酗酒,長期飲酒的人,大都有內溼,因酒有助溼的作用。平常應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促進腸胃運動,邦助消化。再則就是藥物的調理。藥物調理應根椐自身的狀況去選擇對證物品,不可盲目服用,最好是經醫生診斷用藥,也可諮詢住店藥師。現推薦幾種常用的中成藥和簡單的方劑,供大家參考。

參苓白朮丸(顆粒)。參苓白朮丸是脾虛夾溼證的首選中成藥,對脾虛夾溼證的體倦乏力,食少便溏有顯著療效。

人參健脾丸。人參健脾丸有益氣健脾,開胃的功效。對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有較好的療效。

香砂平胃丸。香砂平胃丸有健脾,燥溼的功效,對中焦溼阻的脾胃不和,胃脘脹痛,溼滯吐瀉有較好的療效。



以上是健脾祛溼的代表中成藥,針對三種證型的脾虛內溼症。現在很多人,以服用薏米和紅豆來祛溼,這隻能起利水溼的作用,只能治其標。若想治其本,必須同時健脾,其中,補脾氣的黨參,益氣健脾燥溼的炒白朮,健脾利溼的茯苓不可缺少,另外,健脾祛溼止瀉應用炒薏米,生薏米只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建議用黨參6g,炒術6g,茯苓6g,炒薏米10g,泡水飲用,直至症狀改善時止。

以上簡答,如有不足,望評論補充。

謝謝閱讀!


三七8113


男女對照看看溼氣的表現吧。祛溼首選茯苓系列固體飲料,補氣血、祛寒溼、養脾胃。每天兩包沖服,輕鬆方便。上市公司康緣集團出品,品質高。







懷恩一王小毅


溼氣.有溼熱.溼寒之分。統一都叫溼氣重。頭渾頭重.舌頭胖大.渾身疲乏.口有清痰.易腹脹.走路腿腫....都屬於溼氣過重的表現。夏季祛溼效果沒有超過"藿香”的!其它三季以赤小豆.薏米(微炒)芡實.茯苓煮粥效果良好。以生薑.陳皮(橘皮)泡水當茶飲也有一定的功效,祛溼散寒理氣化痰,既簡單又實用還經濟實用,何樂而不為!


大漠孤煙178865474


認可幽幽觀點的親可點關注喔喔😊

1.用棉籤往耳朵一放,用手可以感覺溼溼的。

2.洗澡時身上出現小紅點。身體有一些肉眼可見的小紅點,比較癢,過一會兒就好了。

3.胳膊腿會痠疼。有時候胳膊和腿的關節處會痠痛,感覺很累。關節疼。下雨的時候關節怕冷,會痠疼。

4.比較怕冷。天氣涼一些,感覺身上發冷,手腳也冰涼。

5.體型偏胖。沒怎麼吃,就胖了,總覺得做什麼事情都很吃力,無精打采。

6.舌苔發白,很重。吃東西時體會不到食物的味道。

7.大便溏稀不成形,擦不盡,用水衝不乾淨。

8.用手拍胳膊軸處,很容易發紅則溼氣重

治療溼氣可用手拍胳膊發紅後停止多做幾次。熬製紅豆薏仁粥也可以調理體內溼氣。少吃鹽油糖飲食上清淡點。多吃蔬菜水果,粗纖維多的食物。


幽幽生活體驗


身體有溼氣的症狀:身體容易疲憊,容易出汗,舌苔發厚等。

治療:可以考慮拔罐,拔罐就是不錯的方式,平時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不熬夜,保證適量運動,多吃蔬菜水果,還有薏米紅豆枸杞一起煮粥也可以!


職業安全健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105200032ce875a63780\

退休好時光


有沒有水腫,精神不好,舌頭周圍有沒有齒痕,等等很多,我感覺排溼氣最好的辦法是汗蒸


喜風喜雨又喜霧


頭暈,頭部沉重“蒙查查”,想要睡覺。

大便粘,便便拉出來粘在馬桶上,用水衝都衝不乾淨。

沒有胃口,感覺肚子飽脹,總是不想吃東西。嘴巴發粘,並且發甜。

多吃薏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