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奶業振興” 落點在哪?

近幾年來,在乳品消費呈現出平穩剛性增長態勢的同時,由於關稅降低,國外乳製品大量湧入我國,加上因環保和生產成本上升、國民消費心理傾斜等因素,使得國內奶業並不樂觀。

有權威信息顯示,全國奶牛存欄量數已從高峰期的1440多萬頭下降到不足1000萬頭,在全國乳製品市場上,外資品牌奶粉佔80%以上份額,液態奶的外資品牌佔25%以上份額,並且有不斷增長趨勢。

如此情況會不會使乳製品變成第二個“大豆”?業界的擔心得到了國家層面的回應——今年6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奶業振興和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很快,我省也印發了《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要求各級政府儘快制定並落實扶持政策,確保奶業振興和乳品質量安全。

那麼,以佔據全省生鮮奶65%份額取得絕對優勢地位的牛奶生產大市,蚌埠奶業振興的使命感更加強烈,責任也更加深重。11月5日下午,市長王誠以走訪和座談形式對我市奶業企業展開調研,並提出奶業振興工作要求。究竟,蚌埠奶業振興的抓手具體在哪呢?

“08風波”重創後, 蚌埠奶業如何走出泥沼?

作為福淋乳業的負責人,在呂九洲經營乳業的第十五個年頭時,曾被外圍的乳品過剩誘發的惡性競爭攪得“差點慌了神”:“2003年非典給人們帶來災難的同時,卻給了常溫奶一個暢銷的契機,不法商人趁機亂入,摻假、造假,使奶製品市場出現惡性競爭,讓我們連虧三四年。”

直到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全面爆發,讓三鹿這個曾以18.26%的市場份額領跑國內奶粉市場的乳業巨頭隕落,連帶包括伊利、聖元、雅士利在內的國產奶粉企業業績全面下滑,福淋這個“堅持質量為要”、“一直謹小慎微”的乳業品牌,得到了止虧為盈、逆勢翻盤的機會。對此呂九洲解釋說,多虧在被捲入惡戰的那幾年選擇了“再難幹也要保證質量”的堅守,以及“不為掙錢就為贏得口碑”的堅持,才得以在奶業陷入質量泥沼的當口,贏得了市場。

作為我市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乳企,福淋乳業在歷經五次“搬家”後,於今年5月在解放南路50畝土地上穩穩紮下了根。這裡引進了8條先進的流水線,實現了從配料、發酵、無菌罐裝、二次殺菌到套標、裝箱的全自動流水線作業,日產能可達200噸,生產的酸牛奶、巴氏殺菌奶、乳酸菌飲料、植物蛋白奶、果蔬飲料等乳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檔次都得到了提升。

“憑藉福淋的品質與品牌影響力,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如完達山、均瑤專程來我公司洽談合作。”呂九洲說,新廠投產和企業知名度的疊加,使福淋乳業得到了一次質的躍升。

通過品牌積澱和遷建擴張從乳業危機中成功突圍的,還有和平乳業。這是一家發自國營乳品公司、改制後精耕有機奶、遷建後獲得很大發展空間的本土乳企,也是安徽省本土成長起來的最大的綜合性乳品企業。不論企業性質如何改變,外部環境如何惡劣,它一直堅守著自己的陣地,不拋棄不放棄。特別在“08風波”後乳企盛行“大魚吃小魚”之際,在知名乳企拋來橄欖枝之時,不被“大佬”所動,不為“繡球”所誘,堅持做自己,成為本土乳品行業佳話。

在和平乳業總經理助理劉東偉的觀察中,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奶業企業甘願以“被吃”的方式換取另一種生存,比如南京的衛崗“吃”了蕪湖的本土奶,浙江美麗健“收”了淮南的益益,成都的新希望“吞”了合肥的白帝,等等。“新希望在全國各地選擇性收購經營困難卻有硬件設施和品牌背景的乳企時,也曾想將和平收入囊中,被我們婉拒了。”

或許對有些乳企來說,“被吃”是重生,或是解脫。但對和平乳業來說,對本土品牌的維護和堅守,是情懷,也是責任。董事長李揚民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和平乳業作為首批市政府菜籃子工程重點單位,得到了歷屆市、區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關心和扶持逐步壯大,市民需憑藉嬰兒出生證明、醫院手術證明才能買到我們的牛奶。“這是何等榮耀的過往,不能說吃就吃,說沒就沒。”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和平乳業在經歷了政府扶持的70年代、企業改制的80年代和“08風波”後,始終堅持農、牧、工、商一體,最終從一開始的一塊地、兩頭奶牛和一群奶山羊、一家乳品銷售門店,發展為擁有7200餘畝青貯飼料種植基地、5600多頭存欄奶牛和1個佔地230畝的工業園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了以牧草種植為基礎、奶牛飼養為保障、乳製品加工銷售為龍頭,上下銜接、相互促進的全乳產業鏈。2012年正式啟用的和平工業園,建造了十萬級淨化灌裝車間,引進了包括瑞典利樂磚式包裝線、日本四國屋頂盒式線、法國原裝納米級植物蛋白飲料生產線等26條國際先進乳製品生產線,可生產鮮牛奶、酸牛奶、含乳飲料、乳酸菌飲料、植物蛋白飲品等5大系列40餘個品種,日加工鮮奶能力300噸以上。

“我們的鮮奶市場紮根本土、輻射周邊,賣的是可靠品質、價格優勢和歷史情懷。”劉東偉如是說。

另一方面,和平乳業還利用行業交流與資源共享的機會,與“一線大佬”蒙牛集團形成了穩固的代工業務合作關係。

現代牧業落戶後, 環保與效益之間如何平衡?

2011年7月,隨著現代牧業(蚌埠)有限公司的註冊成立,我市奶業企業“三足鼎立”局面形成。這是我市為貫徹落實《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而做出的“招商引牛”創舉。

 為什麼說是創舉?主要是因為現代牧業的規模以“碾壓”之勢位居全國之首——佔地3500畝,奶牛存欄量最高4萬頭,協同秋實草業建設了10萬畝紫花苜蓿種植基地——是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牧場。可以說,它能夠在全國“排兵佈陣”時選擇蚌埠,並將單體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建於此,是對蚌埠“招商引牛”工作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但是,隨著現代牧業的加盟和運轉,一些因規模、環保和產業結構引發的話題討論也隨之而來:4萬頭奶牛高密度圈養,少運動的牛生乳質量如何保障?環保高壓當前,超多的養殖廢棄物如何有效處理?專注養牛賣奶而輕加工,如何兌現給當地的稅源貢獻?

面對這些聲音,11月27日,站在牧場“瞭望塔”上的現代牧業蚌埠牧場場長陳明,一邊指著不遠處的各種基建設施和配套,一邊做出回應。

“我們的奶牛存欄量確實多,現存欄奶牛37000頭,但我們在全國有22個萬頭奶牛標準化示範牧場,從奶牛的飼料種植、牛舍的技術設計及配套的檢驗防疫等方面,確保了在沒有北部廣闊的草原牧場條件下,利用南部地理條件圈養奶牛的鮮奶質量。”陳明告訴記者,奶牛的活動習性其實並不太強,更多的是吃飽後臥地的反芻動作,少運動並不能表明牛奶的質量就一定減分。

至於環保問題,他坦言,國內大型規模牧場在建設過程中的確產生過不少爭論和質疑,除了認為萬頭規模以上牧場的防疫、飼草料供應難保障外,更主要在糞汙處理上產生悲觀論調,認為國內在這方面經驗並不足,環境壓力太大。但是,現代牧業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已經成功探解了大型牧場的糞汙處理問題,那就是,借鑑美國規模牧場糞汙處理技術,建設大型沼氣發酵工程,用能源生態型處理利用工藝,讓牛糞經厭氧消化處理後作為農田水肥利用,實現了沼氣發電、沼渣墊料、有機液肥還田的生態模式。

“我們的蚌埠項目總投資18億元,但我們用於環保設施建設的投資就佔了2.1億元,在牧場建設之初就配建了特大型沼氣發酵工程。”順著陳明手指的方向,兩個大型白色球體正是現代牧業的牛糞發酵系統。陳明介紹說,這裡一年可產生沼氣發電量1900萬千瓦時,固體沼渣30萬噸,有機肥90萬噸。沼渣全部用於牛舍墊料,有機肥100%用於農業種植。“我們的瞭望塔就在牧場中間,站在這裡你能聞見什麼異味嗎?”的確,如果不被提醒,還真的很難覺察到空氣中似有似無的一絲氣味。

陳明認為,對養殖廢棄物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不會因為規模小就一定搞得好,也不會因為規模大就斷定搞不好。“由沼肥加工延伸出來的生態農業、綠色食品,將是現代牧業未來最有可能帶動其他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幹成的一件事。”

現實中,朱頂鎮也與現代牧業“所見略同”,引進蚌埠朵朵鮮農業有限公司,聯合現代牧業開展蔬菜大棚種植項目合作試點。“未來,現代牧業將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把豐富的沼肥資源變成五河招商引資工作的亮點,共同打造國內獨具特色的綠色蔬菜種植基地。”陳明說,綜合利用沼肥資源,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一項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的系統工程,身為農業企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不得不說,這種變廢為寶、還綠于田的延鏈設想,多少反映了落戶企業的社會擔當。但作為一家日產鮮奶600噸的大型奶業企業落戶蚌埠後,人們更多關注的還是鮮奶就地轉化率的話題,也就是液態奶本地加工問題。

據瞭解,現代牧業自產奶以來,鮮奶大多被裝車運送到外地,就地加工的目前只佔很小一部分。而自去年現代牧業整體被蒙牛集團控股後,更是將蚌埠產的鮮奶大批量輸送到蒙牛液態奶加工車間。這也就直接導致了“蚌埠是牛奶生產大市,生產的鮮奶佔安徽省65%,卻只有25%實現本市加工”的尷尬局面。

為了彌補這種遺憾,現代牧業蚌埠牧場計劃啟動建設日產600噸液態奶項目。前不久,在市發改委牽頭組織領導下,已經完成了日產480噸純牛奶項目相關審批手續辦理。“這個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年產15.84萬噸液態奶生產規模,達產後年新增銷售收入19.8億元,年均實現利潤總額1.92億元,上繳增值稅5404萬元。”陳明如是評估。

若此,蚌埠奶業振興無異於插上“騰飛的翅膀”。

“奶業振興”機遇下, 蚌埠奶業能否實現大發展?

“老百姓有錢了,喝奶的多了,我們本土奶業企業卻賣著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為什麼?”當和平乳業的劉東偉拋出這樣一個話題,很多人意識到了重樹消費者對國內乳品的信心是多麼緊迫的一件事。

劉東偉習慣用“對我們行業來說”來解讀乳品行業的某些現象。他說,從行業自身講,國內乳製品的品質已經超過歐盟體系,包括和平奶在內的很多國內奶業企業,在“08風波”後都專注奶品質量安全問題,在奶源基地、運輸過程、生產流程等環節實施了有效的質量管控,但消費者因對其認知甚少,由“不信任”帶來“不選擇”,導致洋奶粉乘虛而入,衝擊國內乳品市場。

但事實上,洋奶粉並不都可靠。今年上半年發生的“西班牙警方查獲了8噸假奶粉,其中大多銷往中國”的事件,已是歐洲一年多時間裡第二次破獲的大批量奶粉造假案件。“國內消費者還堅信洋奶粉一定安全嗎?”劉東偉坦言,在國家層面提出“奶業振興”的大背景下,中國老百姓應該將目光收回國內,選擇信任。

當前,一項權威數據——在全國乳製品市場上,外資品牌奶粉佔80%以上份額,液態奶的外資品牌佔25%以上份額,已然無情地昭示了一個不爭現實。怎麼辦?

“要振興,必安全。”劉東偉說,質量安全是一個需要奶業企業持久堅持的事,而奶品安全的核心,除了優質牧場作為質量源頭外,還要有檢驗檢測、運輸和加工等一系列配套安全。

和平乳業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有自己的青貯飼料種植基地,有自己的奶牛場;我們實時監測每一頭奶牛的健康狀況,有嚴格且完善的用藥管理和防疫管理;我們從牧場到運輸到加工到成品,全程24小時全部植入檢測環節。”劉東偉表示,在外部競爭十分嚴峻的當前,只有質量過硬才能站穩腳跟、佔領市場。

而在保證質量這個前提之外,和平乳業通過低價來安身立命:因為競爭不過蒙牛、伊利等一線大牌,但自身擁有牧草種植、奶牛飼養和乳品加工完整產業鏈,具有製造成本低、原奶運輸成本低、銷售成本低等優勢,和平牛奶有底氣和能力降低市場銷售價格。具體來說,和平液態奶的價格與一線品牌比,常溫奶低20%,保鮮奶低30%。

本土福淋乳業除了以“合同牧場”替代“自有牧場”外,其他生產流程、過程管控以及銷售策略,幾乎與和平乳業如出一轍。兩者目前的銷售渠道——“以市區和三縣為大本營,輻射周邊”,一直比較通暢,發展良好。兩者都希望藉助這次國家、省、市高度重視奶業發展的機會,通過跟進二期工程來擴大公司產能,增加產品品類,以此促成與一線品牌的差異化競爭。

與此同時,市農林委作為政府主管部門,也為蚌埠奶業振興指出了方向性思路和支持路徑:一是啟用農業產業化基金,繼續鞏固擴大優質奶源基地的資源優勢,鼓勵支持企業引進優質品種來提高單產。二是在加工上做文章,尤其要鼓勵支持現代牧業的鮮奶產量全部實現本地就地加工,提高本地鮮奶轉化率。三是引導組織本地加工企業與養殖企業無縫對接,讓供需方形成產業聯盟合作關係。

一組來自市農林委畜牧獸醫水產局的數據,展示了蚌埠乳業現存的所有實力:全市牧草種植“10萬+”畝;存欄奶牛4.32萬頭,牛奶產量20.9萬噸;乳品加工企業3家,日加工能力可達1100噸;奶源基地除現代牧業、和平乳業外,還有散佈在縣、區的5個小型牧場或養殖小區;汙染治理設備配備率90%以上;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70%以上。

這些數據在市農林委主任王紅眼裡,是蚌埠奶業的既有優勢,也是奶業振興的基礎所在。“從國家出爐《關於加快推進奶業振興和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到安徽省印發實施意見的徵求意見稿,表明國家對奶業振興的重視,也必將為地方送來一些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王紅說,以政策支持為依託,從種、養、加、銷和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環節形成閉環,才能切實增強蚌埠奶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前不久的專題調研中,市長王誠為蚌埠奶業振興提出具體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像支持製造業一樣支持奶業,把奶業擺在重點發展、優先發展、鼓勵發展的位置,加快研究制定覆蓋全產業鏈的優惠政策,把奶業作為蚌埠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來發展。”

作為主管部門,市農林委已將奶業振興工作確定為明年全市養殖業的兩大重點工作之一,重點抓,抓重點。

而在此輪機遇面前,蚌埠能否實現奶業大發展,考量著政府和乳企對質量的堅守、對環保的堅持,以及對消費者信心的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