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湿气“环卫工”被找到,睡前来几口,赶走毒素垃圾,去湿气

天然的湿气“环卫工”被找到,睡前来几口,赶走毒素垃圾,去湿气

立冬后,你是否会感觉到口干舌燥,困乏无力,头晕脑胀,怎么睡都睡不醒,头脸油腻,毛孔粗大,上厕所的时候,大便溏稀不成形,舌苔厚腻,消化不良,浑身酸痛,不清爽,就好像身上穿了件湿衣服......

其实,这是你被湿气缠身的信号,尤其是气候变得潮湿多雨之后,人最容易被湿邪击中,加上潮气越来越大,对人造成的伤害就更严重了。下面让我们来跟湿气来个了断吧!

3个湿气重的误区!

误区一:“湿气重”者少运动

有些患者认为,“湿气重”说明身体比较虚弱,应该注意休息,少运动。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为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感四肢无力,但又不想运动。其实,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可以加速湿气排出体外,比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都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天然的湿气“环卫工”被找到,睡前来几口,赶走毒素垃圾,去湿气


误区二:吃辣发汗可祛湿

通过吃辣发汗祛湿的说法流传甚广,不少人认为,四川、湖南、重庆等地的人爱吃辣,是因为其能发汗祛湿。对此,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金陵名医馆教授张钟爱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指出,四川、湖南、重庆等地气候潮湿,吃辛辣食物可以发汗,但中医认为,湿气大多与脾的运化有关,和出汗关系不大,所以中医在提到祛湿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健脾利湿,而非发汗。

误区三:只顾“祛湿”不“健脾”

很多人在“湿气重”时只顾着祛湿,却忽略了健脾,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旧湿气刚走,新湿气又来”。对此,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主任田耀洲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指出,祛湿时最好兼顾祛湿和健脾。祛湿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健脾则能使祛湿更容易,进而产生良性循环效果。


天然的湿气“环卫工”被找到,睡前来几口,赶走毒素垃圾,去湿气


天然的湿气“环卫工”被找到,睡前来几口,赶走毒素垃圾,去湿气,4款祛湿茶饮方,让湿气无路可逃!

1、茵陈荷叶大枣饮

材料:茵陈20克、荷叶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

制法:将洗净的茵陈、荷叶、大枣、炙甘草、生姜放入汤锅里,加水2升,先大火煮开后,转入小火共煮30分钟后即成,当茶饮用。清热化湿、疏利肝胆。

2、木棉花茯苓茶

材料:赤小豆30克,赤茯苓、木棉花、川萆薢10克,灯芯花10克。

制法:将赤小豆打制成粉,川革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加水3碗,煎至2碗,去渣取汁。冲泡赤小豆粉代茶饮,也可做早餐食用。

功效:赤茯苓能渗利湿热;灯芯花能清热利尿、清心除烦;木棉花能清热祛湿;赤小豆能清热解毒。

长饮具有清热祛湿、利水固涩之功。


天然的湿气“环卫工”被找到,睡前来几口,赶走毒素垃圾,去湿气


3、荠菜车前子饮

材料:荠菜30克(鲜品50克),车前子15克(纱布包)。

制法:荠菜洗净,与车前子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煎20分钟即成。清热、利水、消肿,尤其适合水肿,伴有小便黄赤短、口干口渴的人群饮用。

4、太子参大枣陈皮茶

材料:太子参15克,大枣5枚,陈皮3克。

制法:将太子参、大枣洗净,连同陈皮共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取汁。代茶频频饮用,可连续冲泡3~5次。有理气和胃,健脾祛湿的功效。

天然的湿气“环卫工”被找到,睡前来几口,赶走毒素垃圾,去湿气

中药膏滋,从“根”调理,全面祛湿!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祛湿方法,可以辅助祛湿,但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并且需要坚持很长时间。湿气重的人可以选择更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最近几年中医祛湿造诣很高,中医历史悠久、标本兼施、安全无害。祛湿健脾中药效果最佳!

祛湿临床常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坤清食饮》,来源于中原地区,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在沿用古方的基础上,又精心选用了24味中草药经过三煎三榨的独特工艺慢火熬制,形成药之精华,能够起到健脾利湿,消肿解毒,祛除体内湿气的作用,百余年来收效良好,此方相比中医汤药或者西药,更有优势,高效、中和了药物偏性,可以放心的服用,效果稳定持久,口感也好。

此方可以有效的健脾祛湿、消肿解毒,在治疗口臭、痘痘、便秘、失眠、面色差等方面,96%的人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被重点扶持的传统老字号,此方足不出户就可以购到。但是对于国外的一些患者,比较难以邮寄。

天然的湿气“环卫工”被找到,睡前来几口,赶走毒素垃圾,去湿气

祛湿的穴位

1、丰隆穴

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拇指)。作用:中医认为湿必生痰,此穴位可以化痰湿、清神志,尤其适合初冬里湿邪较盛的人群。

2、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两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后,会在膝盖内侧看到一个凹陷的地方,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顶端就是血海穴。

天然的湿气“环卫工”被找到,睡前来几口,赶走毒素垃圾,去湿气

3、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在肚脐上4寸的腹中线上,可仰卧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4、阴陵泉穴

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5、地机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阴陵泉穴直下3寸,即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