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釋迦牟尼、老子死後,儒釋道為何都分化為8大流派?

孔子、釋迦牟尼、老子死後,儒釋道為何都分化為8大流派?

中國古代有三教九流之說,意指諸多學說諸多流派。今天不說九流,單說三教。那麼有那三教呢?其實沒人不知道,這就是古而有之的儒釋道。

三教中,嚴格的說儒不是教,而是一個思想流派,一般指儒家,或者儒學。後來也有稱為儒教,或曰孔教的說法,不過後世基本上不把它當作宗教看待,因而所謂儒教也算是自娛自樂的宗法式教派,算不得信仰,其根本還是儒家。釋代指佛教,這是典型的外來宗教,只是進入中土之後就派系林立,這與印度原始佛教大相徑庭,因而印度佛教徒常說不認識中國的佛教。道是本土誕生的一種哲學範疇,原指儒家,後來才特指道家,也指道教,有時候基本上是兩者混指。

這麼說吧,為了不混淆道的含義,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簡單方法就能有所區別。如果歷史文獻中儒道一詞並列,這個道就是指道家;如果歷史文獻中佛道並列,這個道就是指道教。今天這裡的道排在儒釋(佛教)之後,可以是指道家,也可以是指道教。

歷史上,儒家(儒教)、佛教、道家(道教),這三家都是門派林立,每個門派都各自認為自己是正宗的繼承者。巧的是,這三家各自最有名的門派都有一個共同的數字:八派。

也就是說,儒家有八派,佛教有八派,道家也有八派。


孔子、釋迦牟尼、老子死後,儒釋道為何都分化為8大流派?


一、先說儒家——孔子死後,儒分八派

儒家分為八派是有歷史典籍佐證的。

實際上,儒家八派是指孔子死後儒家內部分化而形成的八個學派。孔子曾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因生前言論思想及編撰典籍繁多,弟子們對其言論和思想的記錄及理解不盡相同,難免出現分歧。孔子死後眾多的弟子逐漸分化,遂各立門戶。在戰國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儒家內部逐漸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

儒家“八派”之說,最早出自於《韓非子•顯學》: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陶淵明《聖賢群輔錄》則進一步為這八派(八儒)分了工:居環堵之室,蓽門圭竇,甕牖繩樞,並日而食,以道自居者,有道之儒,子思氏之所行也;衣冠中,動作順,大讓如慢,小讓如偽者,子張氏之所行也;顏氏傳詩為道,為諷諫之儒;孟氏傳書為道,為通致遠之儒;漆雕氏傳禮為道,為恭儉莊敬之儒;仲梁氏傳樂為道,以和陰陽,為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為道,為屬辭比事之儒;公孫氏傳易為道,為潔淨精微之儒。

1、子張派——即子張之儒。子張名顓孫師,為孔子得意門生之一。曾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以辦事勇武著稱,同時是孔門弟子中忠信的楷模。孔子死後,子張自立門戶,廣收門徒。《大戴禮記》稱子張之儒為儒家八派之首。據《論語•子張》記載,子張之儒在倫理道德方面,明確反對“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提倡“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的理想人格。

2、子思派——即子思之儒。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孫,曾受業於孔子得意門生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是由曾參傳於子思,子思再傳孟子,所以有後人把子思之學和孟氏之學合稱思孟學派,可見子思之儒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子思提倡“天人合一”,倡導“尊德性”和“道問學”,極力把人與外在社會的矛盾通過“反求諸己”,轉移為自身的“內省”和“慎獨”,為儒家的倫理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3、顏回派——即顏氏之儒。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被孔子及後世列為“四科”中“德行”之首。由於早逝,未留下傳世之作。據《論語•述而》可知顏回及其學派素以德行著稱,其特點為安貧樂道,能夠踐行孔子的仁德思想。這種道德精神便成為後世宋明理學家所追求的“孔顏樂處”,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由於後世認為顏回獨得孔學真傳,顏氏之儒自然成為孔子學說真正繼承者。

4、孟軻派——即孟氏之儒。以孟子為代表的孟氏之儒,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以及實施“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孟子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學宗師。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並指出孟子的《五行說》正是對子思“誠”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孟氏之儒逐成為即繼承子思思想的學派,又成為孔子學說的集大成者。

5、漆雕派——即子開之儒。漆雕開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同時由於他剛正不阿,有勇者不懼的美譽。漆雕開發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學說,提出人性有善有惡,遂提出“天理”、“人慾”等觀念,形成了人性論。著有《漆雕子》十三篇,已佚。漆雕開屬孔門弟子中任俠一派,好勇武。《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孫尼子》,就是記錄漆雕氏之儒一派的成果。

6、荀況派——即孫氏之儒。荀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學的又一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批判性地總結了在他之前的各派學說。政治上發展了孔子的“禮學”,提倡禮法兼治,王霸並用;哲學觀上與孟子的“人性善”相對立,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性惡論;同時強調後天學習重要性的教育論。孫氏之儒除了傳承荀子儒學精神的弟子之外,還培養了大名鼎鼎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和李斯。

7、陳良派——即仲良氏之儒。仲良氏乃《孟子•滕文公上》中所講陳良一派。陳良為屈原老師,另有陳相、陳辛等弟子。後來陳良因慕農家許行的學說,受到孟子的斥責。據今有關學者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是《禮記•檀弓上》所記載的仲樑子一派,東漢鄭玄在《禮記》註釋中說其為魯人。同時《毛詩傳》中引有仲樑子語,而《毛詩》出自子夏之學,所以這一派可能兼有曾參、子夏兩家之學。

8、樂正派——即樂正氏之儒。樂正氏之儒為儒家八派中最不可考證的一派。根據歷史學家郭沫若研究考證,“樂正氏之儒”可能是孟子弟子樂正克所創,因此當屬“孟氏之儒”。又據學者陳奇猷於校注《韓非子集釋•顯學》中提到,“樂正氏之儒”或為曾子弟子樂正子春,固所傳應為曾子之學。但晉人陶淵明明確指出“樂正氏傳《春秋》為道,為屬辭比事之儒”,因而可以斷定為自成一家之儒。

以上儒家八派,主要是指戰國時期的儒家流派。其實後世的儒學流派數不勝數,有叫經學的,有叫理學的,也有叫心學的,還有叫氣學的,等等,五花八門。比較有影響的也有八大學派:董仲舒之儒、孔顏之儒、韓柳之儒、程朱之儒、王陽明之儒、黃顧王之儒、戴震之儒、康粱之儒。但是,這八大學派不是一個時期而是歷經無數朝代的學術思想派別,與戰國同一時期的儒家八派,不是同一概念,因而在此不一一詳述。

孔子、釋迦牟尼、老子死後,儒釋道為何都分化為8大流派?

二、繼說佛教——佛學東進,漢傳八宗

佛教分為八個宗派也是有文獻記載的。

原始佛教是誕生於印度的一個世界性宗教,雖然叫做印度佛教,但實際上佛教的發源地卻是在尼泊爾而非印度,這兩個國家至今還在爭佛教的歸屬權。公元元年前後,佛教開始從印度經西域傳入漢地。最初主要是翻譯佛經。隨著佛教在內地的不斷傳播和發展,從西漢至隋唐期間,漢傳佛教空前的繁榮鼎盛,各大宗派漸次確立,發展規模蔚為壯觀。

認真說來,漢傳八宗這個說法不太嚴謹。本來印度原教並沒有分宗,何來漢傳?只是佛教到了中國,因翻譯或傳教者對佛經不同的理解才導致派系誕生,故而嚴格的定義應為中國本土佛教徒創建了八個佛教門派。

再認真說來,所謂漢傳佛教還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但漢傳八宗僅僅是指大乘佛教的宗派,而小乘佛教基本上與八宗無關,它有自己的小宗派,例如毗曇宗、成實宗、俱舍宗等等。所以漢傳八宗的正確說法應為中國大乘佛教八宗。大乘八宗分別指: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

1、法性宗——因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法性宗或空宗,又因依據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三論立宗,又名三論宗。主要理論是緣起性空,即世間、出世間萬有諸法,皆從眾多因緣和合而生,乃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之產物,此為緣起。其它如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思想主要來自印度佛教中觀派。天台宗、華嚴宗、禪宗都受到中觀思想的影響。龍樹被稱為“八宗共祖”。

2、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或瑜伽宗。法相宗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在漢地的傳承。玄奘從印度回國後,翻譯了瑜伽學系的《瑜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等各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此宗。法相宗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人們精神的總體“識”所變現出來的,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一共擁有八識:眼識、耳識、知識、鼻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因果輪迴是玄奘創立法相宗的理論基礎。

3、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本土宗派,創始人為智顗,因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該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其理論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該宗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理論體系完備,對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延續至今不絕。

孔子、釋迦牟尼、老子死後,儒釋道為何都分化為8大流派?

4、華嚴宗——該宗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該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後逐漸發展出法界緣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圓融的學說以及事事無礙的理論。此派從盛唐立宗至武宗滅佛後,逐漸衰微。

5、淨土宗——該宗以普賢菩薩為始祖,主張唸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初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名淨土宗。該宗主要以修行者的唸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結合,往生極樂世界。主要經典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稱三經一論。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易行,所以廣泛流行於漢地,漢傳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淨土法門。

6、禪宗——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該宗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論。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主要經典包括《楞伽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

7、律宗——該宗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又因道宣住終南山,又稱南山律宗或南山宗,有時也稱四分律宗。律宗主要理論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該宗由道宣三傳弟子鑑真傳至日本。唐天寶十三載,鑑真在日本當時的都城奈良東大寺佛殿前築壇傳戒,弘揚戒律,是為日本有律宗之始。但在中國,律宗在元明之際就逐漸衰敗式微。近代卻由弘一大師重新振興。

8、密宗——又稱真言宗。密宗須由師徒密傳,故稱密宗。八世紀時印度密教,由善無畏上師、金剛智上師、不空法師等宗派祖師傳入中國,並傳唐僧一行。僧一行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被稱為密宗領袖。與其他宗派相對密宗稱為“顯宗”不同,密宗是以修持佛陀秘密真言為主,通過身、口、意與佛(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應,達到“我即是佛(本尊),佛就是我”的意境,以求證真如佛性者。

主要繁盛於唐宋時期的漢傳八宗,有的直接傳承於印度佛教,有的直接傳承於印度密教。密教是印度佛教發展衰變至極的一種行幫教派,後來成為印度教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漢傳八宗中的密宗實際上應該更接近印度教而不是佛教。除了漢傳佛教,還有藏傳佛教,其實也是印度密教與印度顯教合二為一的教派,也就是說與印度教更有血緣關係。藏傳佛教只不過是我們內地宗教界的定義,它自己的名稱叫做喇嘛教。

孔子、釋迦牟尼、老子死後,儒釋道為何都分化為8大流派?

三、再說道家——老子之後,道分八學

道家的八大學派也是存在於歷史文化中。

在老子去世後,逐漸形成了以《道德經》為根本思想但有不同釋義的道家學派。這些不同學派主要集中在戰國、魏晉、西漢等時期。老子的弟子如關尹、文子、鬼谷子等,以及信奉老子思想的莊子、列子、鄒子等,將老子學說在不同領域闡釋發揮,並形成各自一體的理義。我們的教科書上認為道家類別有五大學派,這不符合歷史,事實上道家最重要的有八大學派。

一般認為道家的五個學派為老莊之學、黃老之學、楊朱之學、魏晉玄學和道教之學。把道教算作道家的一個宗教性質的學派,這是正確的,但卻忽略了為道家思想和理論庫作出重要貢獻的陰陽學派、縱橫學派和淮南學派。因此我在這裡將這三家補充在此。

陰陽家雖然獨立為諸子百家之一,但實際上創始人鄒衍卻是道家的中流砥柱。縱橫家也獨立為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鬼谷子作為老子弟子,其兵家策術與國勢謀略更是道家思想的體現。淮南學派即淮南九家易學派,雖世稱雜家,但實際上為淮南王劉安所創立的道家學派。《鄒子》、《鬼谷子》、《淮南子》均為《道藏》重要經典。

1、老莊之學——老莊學說是道家最主要學派之一。“老”為老子,“莊”為莊子,故是以老莊之言為指導思想。以自然為本,天性為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主張清虛自守,齊物而侍,清靜無為。老莊之學對社會政治異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於歷朝歷代中,是風骨與氣節的象徵,併成為人們批判不合理現實的精神武器。代表著作有《道德經》、《莊子》、《淮南子》、《世說新語》、《郁離子》等。

2、黃老之學——黃老學說是道家的重要派別之一。“黃”指黃帝,“老”指老子。以黃老之言為指導思想。該學派以道家學術為核心,融合儒、法、名等各家學術思想。關伊子、文子、列子等老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稷下學宮的慎到、田駢、環淵、宋鈃、尹文等為黃老學派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黃老帛書》、《陰符經》、《文子》、《列子》、《尹文子》等,以及屬於黃老思想範疇的鉅著《管子》、《呂氏春秋》等。

3、楊朱之學——楊朱學派為道家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楊子。告子、子華子、詹子等皆為楊朱學派。該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不與物往以不染物性,無為以兩不相累,兩不相擾。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其著作多亡佚。

4、陰陽之學——所謂陰陽家是戰國末期到漢初的重要哲學流派,鄒衍是其創始人,該派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漢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古今學者大多認為陰陽家源於道家,講陰陽與太極的《周易》就是道家與陰陽家的集大成。華夏民族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律學和醫藥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作《鄒子》與《易傳》。

5、縱橫之學——縱橫家是道家積極入世的一個重要學派。縱橫家鼻祖為老子弟子王詡,因隱居鬼谷世稱鬼谷子,也尊為“王禪老祖”。縱橫學在古代就被稱為老學五派之一。鬼谷子培養了傑出的縱橫家蘇秦和張儀、軍事家孫臏和龐涓。《鬼谷子》的權謀策術所體現的道家思想越來越被後人重視。另著《關令尹喜內傳》,宣揚道家原則,即尊崇自然、清靜無為,主張以“道”普度眾生,是道家理論的精粹。

6、淮南之學——也叫淮南九家易學派,古稱雜家,實為由西漢淮南王劉安所創立的道家學派。劉安作《內書》二十一篇,《外書》三十三篇,又有《中篇》八卷,是為《淮南子》。劉安還邀請擅長《易經》者“淮南八公”蘇飛、李尚、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加上自己,撰寫出《淮南九家易經》,署名“淮南九師書”。現代學者胡適認為,道家集古代思想之大成,而淮南學派又集道家之大成。

7、魏晉玄學——魏晉玄學,也稱新道家,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以老莊為研究核心哲學思潮。“玄學”之意取之於《老子》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主要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即“三玄”。 玄學是對魏晉時期兩漢經學思潮的抵制和反抗,也是當時除了儒學之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當時的名士多崇尚老莊,代表人物為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晉王濟、祖沖之等。

8、道教之學——道家弟子張道陵為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結合陰陽學說創立了道教組織。以老子《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道”和“德”作為最高信仰。道教中的內丹學、醫藥學等在中國科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代表為魏伯陽和他的《參同契》、葛洪和他的《抱朴子》。道教理論的代表人物為張道陵、陸靜修、張三丰、王重陽等。道教的主要經典有《道德經》、《南華經》、《文始經》、《黃庭經》、《陰符經》等。

以上道家八派,其代表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扮演著在野與在朝的角色,因此儒道並立華夏自有牽制和平衡的積極意義。這裡順道提及一下,除道家有八大學派之外,僅道教也有八大派別:道教初期有天師道和太平道,末期歸於全真教和正一教。而在宋金元代道教鼎盛期,有著明確的八大教派組織: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天心道、神霄道、清微道、東華道、淨明道。道家與道教真乃兩朵奇葩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