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為什麼日本要去偷襲美國珍珠港?

crab-紙喬君


先說結論:正如很多答案所說,日本知道自己實力不如美國,要打仗必須速戰並在初戰獲得極大戰果,最終逼迫美國談和。所以才會發動偷襲珍珠港。

從戰果來說,偷襲珍珠港的戰術目標超額完成,近期戰略目標也達成,美國無力阻止日軍南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確實處於劣勢。

歷史的今天:日本偷襲珍珠港,一路敗亡的開始!


77年前的今天(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軍通過兩波偷襲轟炸,在珍珠港擊沉了美軍9艘戰列艦中的4艘、擊傷4艘,摧毀了265架飛機,導致2403名美軍死亡,1778人受傷。

這件事令美舉國震動。第二天,羅斯福在國會發表"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演說後,眾議院以388:1票(唯一的反戰人士),參議院以82:0票,通過了對日宣戰決議,太平洋戰爭正式打響!

一、美太平洋艦隊主力報銷

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後詳細經過,簡直可以說好幾本書。以下簡單說一下美國海軍主力戰列艦在這次襲擊中的損失。

逐漸沉沒的加利福尼亞和俄克拉荷馬號

亞利桑那號:爆沉(日軍判定擊沉)。

俄克拉荷馬號:中彈後傾覆,後扶正,拖曳回本土過程中沉沒(日軍判定大破)。

西弗吉尼亞號:坐沉,近半年後打撈出水面,兩年半後重新服役(日軍判定擊沉)。

田納西號:嚴重受損,大修改裝一年(日軍判定大破)。

加利福尼亞號:受損過重棄艦,一直到3個月後才浮起,兩年後重新服役(日軍判定擊沉)。

內華達號:中彈後主動擱淺,之後整整修理了一年。(無法參戰,日軍判定中破)。

賓夕法尼亞號:空襲時正在船塢內檢修,受傷最輕,後返回本土修理並改裝一年多。(日軍判定小破)。

馬里蘭號:受傷較輕,修理改裝近一年(日軍判定小破)。

只剩艦島在水面上的美戰列艦

從以上8艘美海軍戰列艦的損失看出,基本上在兩年內,美海軍在太平洋無主力艦可用。

日本的戰略目的算是達到了,確保了美海軍只能坐看日軍南下,無力干涉。而戰術目標更是超額完成,原來只計劃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四分之一的實力,戰果卻是幾乎全殲。

二、日軍指揮官,美海軍仍有戰力

但日本海軍沒有發動第三波空襲,夏威夷瓦胡島上的海軍修理廠和油料庫都沒有被襲,結果使得美海軍依然可以在太平洋行動。

沉沒的亞利桑那號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在知道指揮官南雲中一中將沒有發動第三波攻擊後,只說了一句話:"做小偷的一旦得手,想法就是趕緊跑。"

幸運的是美國三艘航母,一艘在外演練,一艘駛往威克島送飛機,一艘在本土,都不在珍珠港內,沒有受到損失。

最終日本海軍為徹底消滅美航母,在半年後發動了中途島戰役,結果卻是自己沉沒了四艘航母,優秀海軍飛行員也損失殆盡,從此開始了在太平洋的一路敗戰。

三、牢記歷史,珍惜和平

日本雖然賭贏了這場偷襲珍珠港戰役,但其工業水平僅有美國的九分之一,在太平洋鏖戰近四年,最終輸掉了整個國運。也使今日,依然處於從屬於美國的地位。

美老兵憶起珍珠港老淚縱橫

偷襲珍珠港事件意義深遠,研究它的書籍汗牛充棟,相關電影也有好幾部。77年後的今天,希望日本不要再走老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秋風談


明眼人都知道日本是不可能和美國相抗衡的,日本去惹美國就是自不量力,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事實,日本人自然也不例外,他們的內心非常清楚,自己無力與美國抗衡,可是日本人依然是選擇偷襲珍珠港,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自然是有原因的,日本人可不是電視裡演的一樣是個傻子。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他們的資源非常的匱乏,他們發動戰爭之後,如果仔細去看看那段歷史,他們每次佔領下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去掠奪各種資源,比如石油等資源,這些都是戰爭絕對不能缺少的,僅僅靠掠奪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要進口,他們都是從哪裡進口呢?沒有錯是美國。

在戰爭時期,美國一直為日本提供各種資源,隨著局勢越來越明朗,美國也開始站隊,他們停止向日本出售各種資源,日本突然面臨這種局面,根據記載,日本當時的石油儲備僅僅夠維持半年的,假如說不能繼續向美國買資源,也不能夠繼續掠奪資源,那麼半年之後,日本的所有戰爭機器都得癱瘓。

日本被逼急了,他們知道問美國拿資源已經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態度非常明確,日本便想從東南亞去掠奪資源,可是要去東南亞,首先要解決的便是菲律賓,瞭解歷史的都知道,當時菲律賓的實際統治者是美國,日本迫於無奈只能選擇偷襲珍珠港,以此來轉移美國的注意力,事實證明這場偷襲非常的成功。

日本人給東南亞人民帶去了苦難,如果僅從戰略層面講的話,日本偷襲珍珠港絕對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如果不這樣做,只能坐以待斃,通俗的說日本就是被逼急了,才會選擇偷襲珍珠港。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解釋,由於二戰末期,太平洋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日本當局為了銷燬戰爭罪行的證據,燒燬了大量文件,所以具體的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日本的官方文件內容並不多,不過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來判斷,目前國際社會主要的觀點是:

日本當時因為侵華戰爭,遭到美國的制裁。而日本的戰略物質基本靠海運,美國對日本的封鎖和制裁對日本是致命的,而且美國在後期擴大了範美安全區,並通過了《租借法案》,卻沒有廢除《中立法》。當時英國,法國荷蘭,甚至美國自己都在東南亞有殖民地。等於美國可以向法國,英國,荷蘭等在東南亞有殖民地的國家支援軍火,日軍卻沒有辦法攻擊美國船隊和人員,而且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美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橡膠等戰爭原材,所以為了獲得必須的戰爭物資,日本製定了南下作戰計劃。

而偷襲珍珠港是為了確保南下作戰計劃的順利進行,畢竟美國當時擁有一支不輸給日本的強大艦隊,為了確保日本南下作戰美國不會背後捅刀、沒有後顧之憂,日本這才決定偷襲珍珠港,企圖一舉打垮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確保日本海軍對太平洋的控制權。

但是這裡有幾個問題要注意:

首先,從戰略上講,日本沒有采取冒險偷襲珍珠港的必要。有人認為,日軍是害怕美國海軍過於強大,所以搶先下手,事實上當時日本海軍的實力要超過美國太平洋的。1939年二戰爆發時,美軍擁有345艘戰艦,總噸位143萬噸,其中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19艘、驅逐艦165艘、潛艇106艘,規模無疑是世界最多;但是要注意的是,美軍除了太平洋艦隊之外,還要分散艦隊在大西洋海域,而且美國當時的重心是在歐洲,而不是亞洲,所以太平洋艦隊的規模是:戰列艦9艘、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67艘、潛艇12艘。面對聯合艦隊已經明顯兵力不足。

而當時,日本海軍的規模是236艘戰艦,總噸位119萬噸,其中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對於太平洋艦隊來說,其實日本方面是佔據優勢地位。

二戰日本加賀號航母


其次,從美國本身來看,當時美國的國內孤立主義盛行,而租借法案又等於變相介入戰爭,羅斯福因此受到在野黨的攻擊,而且國內民眾也不願意看到美國介入戰爭,因此對日本只能採取非戰爭的手段,封鎖和制裁已經是羅斯福能做的最大限度的事情,主動進攻日本,對於羅斯福來說,並非是一個明智的政治選擇。

第三,日本製定南下作戰的目的,是掠奪東南亞的資源,主要是石油和橡膠,但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是菲律賓,一無石油,二無橡膠,對於日本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攻擊對象,當時日本的目的是一舉拿下印支半島、印尼和馬來亞。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日本海軍為何執意要採取長途奔襲這個頗具有冒險性的計劃來偷襲珍珠港?

除了前面說的主流看法之外,其實就要涉及到日本舊軍隊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陸軍和海軍之間形同水火的關係。

二戰日本海軍榛名號戰列艦


日本舊軍隊的近代化是自陸軍開始的,而且是以長州藩為主要力量,而自打贏了西南戰爭之後,新陸軍就以新時代的開創者自居;而日本海軍是以九州島薩摩藩等地的水匪為基礎組建,本來就出身低賤,因此陸軍更加看不起海軍(長州藩和薩摩藩本身就是近代日本兩大政治力量,彼此之間是競爭關係)。

但問題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的兩次賭國運的戰爭,日俄戰爭、甲午戰爭,日本海軍都成為了決定性力量,甚至可以說是海軍奠定了日本贏得戰爭的基礎,尤其是日俄戰爭後,日本頗為重視海上力量的建設,可以說為了建設一支強大海軍,日本自皇室到平民都寄予了厚望,於是海軍的地位就跑到陸軍上面,尤其是海軍出身的將領較長時間內掌握了軍部大權,在軍費分配上偏袒海軍,於是變成了海軍看不起陸軍的。

接下來,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日本從入侵東三省到全面侵華,日本陸軍在戰爭中唱起了主角,尤其是侵華戰爭期間,除了軍費和物資供應向陸軍傾斜外,海軍被要求配合陸軍作戰,這對海軍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而在偷襲珍珠港前夕,日本最早制定南下作戰計劃的時候(這個作戰計劃本身就是陸軍提出的),因為是以佔領目標地為主要作戰任務,因此海軍再次被要求配合陸軍作戰。侮辱一次已經無法忍了,現在還要來第二次,大概日本海軍也到了“士可殺不可辱”的地步。

至於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是否是真的因為和陸軍賭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費和戰爭物資迅速向海軍傾斜,一方面導致侵華日軍在開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美國開啟了暴兵模式。

至於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關係,大概這句話可以形容一下:陸軍馬鹿、海軍八嘎……


迷彩派軍事


很多人認為偷襲珍珠港與美國開戰是因為山本五十六過於自信,甚至是愚蠢。

其實我並不認為山本五十六愚蠢,因為整個事件的決策者是日本軍方,山本五十六本來是不贊成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他認為這樣會惹怒美國,如果不成功,會對日本造成極大的傷害。就日本當時的實力和在亞洲的地位來說,其實是人見人恨的。其加入法西斯組織,對亞洲的各個國家進行大肆的掠奪,已經引起公憤。另一方面,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島國,佔地面積小,人口也不多,而且資源也是十分稀少。又因為戰爭,更是失去了很多資源,他們當時已經沒有太多能力去進行戰爭。

當時的日本剛剛在諾門坎戰爭中被蘇聯打敗,再加上對中國進行很多年掠奪和戰爭在那時已經遭到中國的反抗與重重的打擊,使得日本當時已經沒有辦法後退。所以他們當時只有兩種策略,一個是北上,另一個是南下。但是由於當時已經被蘇聯打敗,日本北上已經不可能了。所以日本軍方協定後統一決定南下。

當時他們想再次掠奪中國已經不太可能了,因為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是由西方國家殖民的,他不敢侵犯,還有就是中國在二戰中的反抗是日本有些懼怕。結果就是他們只能去掠奪東南亞等地區,但是當時這些地區跟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有利益關係。為了更好地掠奪資源而又不被美國這樣的大國阻止,所以他們決定先拖住美國幾年,在這段時間裡好好搜刮資源提高國家實力。所以才去偷襲美國珍珠港,珍珠港是美國大量海軍的基地,有著雄厚戰鬥實力。他們這樣做使得美國海軍在之後六個多月沒有戰鬥力。

由此可見,他們這樣做不是傻,而是為自己增加時間恢復,山本五十六也是執行命令而已。


軍事觀察員東旭


日軍偷襲珍珠港源於和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從1937年發動對華戰爭,它自身深陷泥潭且經濟也越發糟糕,日本開始打算掠奪東南亞地區資源。1941年美國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斷了日本石油90%的供給。這讓日本開始孤注一擲的決定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而山本五十六負責制定整個計劃。

圖、被擊中的太平洋艦隊戰列艦,從左至右:西弗吉尼亞號、田納西號和亞利桑那號

提及珍珠港事件,大背景是日本深陷對華作戰,一時無法取得勝利,而自身又需要巨量資源供給。1940年日本決定阻斷緬甸和法國印度支那通往中國的交通線,他們還可以控制馬來亞的橡膠、錫和東印度群島石油等重要戰略資源。而日本一系列舉動嚴重威脅美國在中國和亞洲的利益,美國開始向日本禁運金屬等資源,並聯合英國和荷蘭切斷日本絕大部分石油供應。

圖、日軍拍下的襲擊珍珠港照片

在當時美國海軍才是日本的最大威脅,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駐地——珍珠港,則成為山本五十六計劃中攻擊的核心。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風平浪靜,基地的高射炮甚至都未就位。就在這天,日本不宣而戰,在1小時內便癱瘓了在港的太平洋艦隊。日本出動366架戰機,擊沉了亞利桑那號戰列艦、俄克拉荷馬號也傾覆,重創6艘戰艦,擊毀166架美國戰鬥機,美軍陣亡2403人。而日本僅損失55人和29架飛機。

圖、沉沒中的亞利桑那號

表面看日本偷襲珍珠港初戰告捷,但這也開始了他們毀滅之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3艘航母早晨出海,毫髮無損。而且基地的石油庫、造船廠和潛艇修理廠都完好。而這些設備在關鍵的中途島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航空之家


偷襲珍珠港目的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之所以偷襲,源自戰前日本對雙方海軍實力的判斷。

戰前日美雙方的沙盤推演都認為己方在開戰後不敵對手,從實際情況來看,美國的判斷是正確的,日本的判斷則過於謹慎,是誤判。

有了判斷之後,美國也沒有辦法,因為要增援菲律賓,不得不將太平洋艦隊屯兵珍珠港,置於日本的攻擊範圍之內,而且一旦菲律賓受到攻擊,太平洋艦隊肯定會馳援。日本已經到了不打不成的地步,怕太平洋艦隊和太平洋上其他盟國艦隊聯手,因此要優先解決太平洋艦隊。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但具體做法就不對了。

日本旨在南洋的石油,不會再拉一條戰線去佔領夏威夷,這一點美國也知道,所以美國雖然對日開戰有準備,但根本沒想到夏威夷會受到攻擊,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計劃除了運氣不好,沒有擊沉航空母艦之外,幾乎完美地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在日美戰爭的戰術戰略上,則是錯中之錯。

山本認為攻擊停泊在港口內的艦隊效果最好,但缺點是這樣的話擊沉的軍艦可以被打撈起來,被擊沉的八艘戰列艦,六艘後來被打撈上來,修好後投入戰場,算下來美國海軍只損失了兩艘戰列艦。偷襲珍珠港雖然重創了太平洋艦隊,但對美國海軍整體實力損失不大,當時美國海軍有405艘軍艦,在珍珠港只損失了4%,更不要說美國的生產能力已經開動,很快就下餃子似地新軍艦下水。

日軍只攻擊軍艦,對珍珠港的油庫和船廠等輔助措施碰都沒碰,這是日軍不重視後勤供應的惡果,尼米茲認為如果日軍摧毀了珍珠港的燃料和供應設施,戰爭會延長兩年,說得有些過,但延長半年到一年是可能的,山本偷襲珍珠港本來就想為日本爭取一年時間。

山本注重空中攻擊而輕視潛艇,如果在偷襲珍珠港後將潛艇留在夏威夷水域進行潛艇戰,會擴大戰果,甚至擊沉航母,太平洋艦隊就很難快速恢復戰鬥力。

偷襲珍珠港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犯的致命錯誤,而且導致美國的瘋狂報復,包括投原子彈。針對太平洋艦隊是沒有錯的,錯主要是日本人主觀上,沒有真正地意識到什麼是太平洋艦隊。

日本人認為軍艦就是艦隊,其實太平洋艦隊的實力是將近兩萬名訓練有素的官兵,在戰爭初期,最寶貴的是人才,尤其是專業技能要求高的海軍,否則再多的軍艦也派不上用途。日本沒有必要偷襲珍珠港,要做的是大張旗鼓地去打菲律賓,太平洋艦隊肯定會來,這樣以逸待勞在途中決戰,即圍點打援,那樣的話太平洋艦隊就不會剩下幾艘軍艦了,官兵也大多葬身海底,沒有了海軍人才,美國將不得不退守西岸,直到人培養齊了,才能捲土重來,那時候日本已經在太平洋上站穩了。

美國太平洋艦隊明知不敵而不畏戰,勝在勇氣。

日本聯合艦隊佔據巨大優勢卻劍走偏鋒,而且重鋼鐵而輕人才,焉能不敗。


京虎子


簡單來說,日本想打遠東太平洋地區原有的政治軍事格局,所以才偷襲珍珠港。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問題。
一、美國如何侵害了日本在遠東太平洋的的利益?

一戰後,建立起華盛頓體系,在遠東地區確立了新的國際政治格局 。但這一體系從一開始就為日本所不滿 ,因為它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日本。

《九國公約》拆散了《英日同盟》 ,而且使日本獨佔中國的夢想遭受重創。《五國海軍條約》把日本海軍限制在比英美低一等的二流海軍“強國” 的地位上 ,一心想要爭奪世界霸權,尤其是海上霸權的日本,怎麼會善罷甘休?

因此,日本對華盛頓體系自始即極為不滿, 亟欲衝破 。再加上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迅速佔領大面積的中國領土,自身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加。日本軍隊野心膨脹,想要採取“南進政策”,繼續在海上拓展日本的生存圈,這就必然要與美國的利益發生衝突。

二、日軍為何要採用偷襲的方式?
其實,一戰以後世界海戰的主要對決模式還是戰列艦VS戰列艦,雙方的艦艇擺好陣勢之後開會對轟。這種模式對戰艦的要求主要是,船堅、炮利、跑得快。所以,日本海軍一直對於戰列艦有一種瘋狂的迷戀,甚至建造了有史以來最大噸位的“巨無霸戰列艦”——大和號,號稱有6萬多噸。
山本五十六能夠被歷史銘記,就在他敢於孤注一擲,摒棄當時還是主流的戰列艦對決戰術,改派6只航空母艦組成的編隊,去空襲珍珠港的美軍。要知道,如果這支艦隊被美軍發現,則可能遭受到圍殲,導致全軍覆沒。自己的戰略意圖沒能實現,還極有可能帶來毀滅性打擊。
山本五十六的策劃,不可謂不大膽。


生猛歷史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緣由在於日本的南下政策,日本在亞洲的全面擴張,本來就讓美國很不高興,結果他的南下政策直接傷害了美國及歐洲國家在亞洲的既得利益。姑且不說影響了美國的貿易和商業,而且還搶奪歐美在亞洲的殖民地控制權。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貿易制裁,斷了日本的原材料、原油等貿易和供應。


而且當時日本的工業製造能力還遠遠趕不上歐美,軍工配件、槍械、醫藥等戰時急需工業品也有部分依賴進口,但是美國開始斷供。

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美國這一手讓他特別難受,他之所以南下原本就是為了獲取橡膠、石油等資源。他在中國拖了那麼些年,已經有些精疲力盡,而且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石油。


以前也打過蘇聯的主意,而且軍部也制定過北上戰略,由於蘇聯的戰鬥力、加上西伯利亞的荒蕪、嚴寒也讓他極為忌憚,所以最終選擇了南下,去富饒的東南亞找資源。

由於美國對他的不友好和貿易制裁,日本軍部研判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遲早必將參戰,而美國一直在反對他在亞洲的擴張,那麼美國參戰的打擊對象必然是日本。


既然遲早都有一戰,為什麼不趁美國沒有任何準備的時候打他一個措手不及?美國離日本最近的就是夏威夷,距離美國本土和到日本本土距離都差不多,但是對日本極具威脅的太平洋艦隊就在夏威夷的珍珠港。

日本盤算的是偷襲珍珠港一戰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讓美國的短期內無法干預亞洲局勢,為自己消化亞洲戰果贏得時間。


最後偷襲倒是得手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根本沒有在珍珠港,結果日本軍部精心策劃了一個戰果不大,但是對自己的戰略環境極為不利方案。導致了最終的慘敗。


謝金澎


太平洋戰場經典戰役之一—日本偷襲珍珠港,這次戰役的發生有兩個主要原因,下面來看看當時的局勢:

從1940年6月開始,日本陸軍參謀部就著手商討進攻菲律賓、馬來半島、法屬印度支那(法屬印度支那指今老撾、老撾、柬埔寨三國)泰國、蘇門答臘、爪哇、新幾內亞計劃。

1940年6月29日,也就是德軍成功佔領巴黎後的第十五天,日本就在廣播中宣稱自己的地盤應該包括西南太平洋各個地區。這就等於跟英、法、美、荷撕破臉了。

1940年9月23日,日軍邁出南侵第一步:佔領了印度支那北部地區,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日本、意大利三國在柏林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加入法西斯陣營。

1940年冬,日艦開到金蘭灣海面,威脅英、法、美、荷蘭,英國馬上宣佈馬來西亞,新加坡進入緊急狀態,美國發出了菲律賓撤僑勸告。

1941年7月21日,日本天皇威脅法國將法屬印度支那全部交給日本,法國被迫同意了,於是在1941年7月24日,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全境。

既然日本公然毀約,武力改變太平洋戰場局勢,所以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1年7月26日夜,下令凍結日本在美所有金融和進出口貿易全部歸於美國政府。1941年7月27日,英國和荷蘭凍結日本在外資產,荷蘭停止和日本的石油協議,英國廢棄《日英通商條約》,同時英荷停止對日貿易出口。8月1日美國宣佈全面對日禁運石油,撕毀《對日通商條約》。1941年8月,日本本國的儲油量僅能維持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的供給。

日本的石油百分之85%來自美國出口,美國撕毀條約無疑是對日本的巨大打擊。雖然美國對日實行了制裁,但美國一直想給日本機會,(即:只要日本從印度支那撤軍,美國可以取消制裁),但日本不接受。自1941年2月到12月,日本駐美大使和美副國務卿赫爾就進行了11個月左右的外交談判,一共45次,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

日本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主要有兩點原因:

  1. 東南亞地區戰略資源及佔領地位

英、法、美、荷蘭四國在東南亞各國的殖民有大量的作戰基礎資源——石油、橡膠、錫礦、大米等,日本目的是要進攻中國為目前最大事,但到了此時日軍已經深陷戰爭泥潭,被拖入中國縱深之地,為儘快實現”大榮亞共榮圈”的滅亡中國的計劃,瘋狂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看重了東南亞之地的戰略資源,而且掌握了東南亞地區戰略地位,可阻止中國南下與英法等國的聯合。為此,他們不惜與英美一戰(此時的法國已經是廢的)

2.歐洲戰局之變

1939年9月1日,德國挑起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在西歐戰場所向披靡,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西歐國家紛紛淪陷,1940年5月,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法國,法國也很快癱瘓。30多萬英軍被迫從英吉利海峽撤回本土,很長時間內,只有英國對抗德軍,日本人看到德國如此強盛,自然不想錯過這好機會。

日本的戰略規劃是:先奪取法屬印度支那,再以此為基地佔領泰國、英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屬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等地,完成東南亞的統一,以此作為侵華前沿大本營和太平洋戰場的主要基地。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開戰,德國駐日本大使便立即傳達希特勒的指示:希望日本聯合德國東西同時夾擊蘇聯。於是日本趕緊召開御前會議,決定進一步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如果英美膽敢反對,就向他們開戰!

1941年7月21日,日本天皇威脅法國將法屬印度支那全部交給日本,法國被迫同意了,於是在1941年7月24日,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全境。

1941年8月5日,莫斯科門戶斯摩稜斯克淪陷。德軍僅僅幾十天就突破蘇聯邊境600多公里,德軍閃電戰佔了上風,並向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時間:1941年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進軍。

由以上可知,正是由於德國在歐洲戰場的節節勝利以及東南亞地區豐富的戰略資源,讓日本甘願冒險對英美開戰!

我擅長的領域是歷史,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謝謝!


歷史洞察線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突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冒險舉動,但背後又有著必然的因素。

積怨已久

歷史上美國與日本之間發生過多次矛盾和衝突。

1854年,美國准將培裡率艦隊來到日本江戶灣,打開了日本閉關鎖國的大門,在美國的壓力之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西方的入侵被日本視作不恥,後來明治維新,終於走向了強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作為戰勝國卻遭到了美國對其發展的嚴苛限制,一方面是在華盛頓會議上籤訂的《五國海軍條約》中,對日本的海軍軍備擴大進行了限制,並對日本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進行了削減,例如日本將膠州灣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

與此同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租借法案》、《中立法》的名義下支援著英法,而對日本的石油、橡膠等戰爭原材實行禁運,這對於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由此,美國和日本之間從一開始便處於不同的利益團體之中。

先發制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德國在歐洲的戰事進展順利,所向披靡,除了英倫三島和蘇聯之外,其它國家大都已經淪陷,歐洲的形勢一片大好,日本看到這樣的情況,貪婪之心已經無法收斂,如果想建立在太平洋的霸權,日本和美國之間終會有一戰,在這樣的認知情況之下,不如先發制人,徹底擊垮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這是日本早打過的算盤,況且日本的海軍軍力也屬於強國,又是在這樣的偷襲戰之中,加入計劃周詳,日本人對這次偷襲還是懷有很大的信心的。

夢想破滅

但事實上,日本的舉動被證明是飲鴆止渴,美國加入戰爭之後,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增強,戰局開始朝著有利於盟國的方向發展。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給美國海軍造成一定的打擊,但並未消滅其有生力量,正式在和日本海軍作戰的過程中,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又開始建立起來。此後,在太平洋戰局不利於日本之時,日軍企圖再策劃一次“珍珠港戰役”,即中途島海戰,反而被美國反擊,日本海軍的主力遭到重創。

反觀日本國內的局勢,陸軍軍部與海軍軍部素有間隙,開戰以來,陸軍在東亞取得了諸多勝利性的成果難免不會引起海軍軍部的妒忌,海軍也想將更大的輝煌和戰果帶給日本,贏得國內民眾和高層的歡呼和認可,外加東條內閣的決策,很多時候重大事件的發生往往是一系列偶然因素合成的結果,事實上這樣的一遭險棋,也為日本帶來了戰敗的時刻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