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進攻嚴寒的蘇聯,為何士兵還穿著單衣?

司馬長史


寒冷造成減員的主要是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地理位置本來就不靠北,而且那會冬裝是有準備的,只是後勤補給跟不上,沒吃的,彈藥也缺。

好了就說莫斯科戰役

41年7月份的時候,古德里安他們已經拿了斯摩稜斯克,離莫斯科也就三百多公里了。本身摩拳擦掌的準備一舉日了莫斯科,然而被小鬍子一頓微操之後南下去幹基輔,幹完基輔回來已經入秋了,而那會毛子的基建一塌糊塗。通往莫斯科的道路是這樣的...

這波窮buff真好...

然後德棍在泥巴堆裡打滾了半個多月好不容易開始準備幹仗,這41年10月的冬天又來的特別早。但德棍不是說不知道毛子冬天冷啊~ 而是那對泥巴路後勤運不上來啊!就算運,也優先彈藥和燃料啊。所以莫斯科戰役剛開打時候,不少德軍確實是缺衣服穿。

幾乎都把換洗的內衣全套身上,然後沿路從毛子村莊借(搶)點毛皮棉衣保暖。

但我要說的是,這會兒還沒那麼誇張...畢竟才10月,直到兩個月打下來,進入12月,這才真要命。但這會德棍已經轉入防守了...所以,壓根就不是冬衣的鍋,缺乏冬衣只是讓德棍死多了點,道路導致的運力不足才是戰爭前期失敗的德方主要原因之一。

德棍本身因為小鬍子微操先南下幹基輔而失去了在好天氣幹莫斯科的機會,又因為失算秋季泥濘而導致後勤運力不足,這兩個才是莫斯科沒打下的主因。


瘋狗的輕武


因為1941年冬季莫斯科會戰中德軍的運輸條件實在是太差了,那些前線急需的冬裝大部分都壓在了波蘭的華沙車站,一直未能來得及運往前線。雖然冬裝對於前線的德軍士兵來說至關重要,但是沒有冬裝只是凍傷,而沒有彈藥則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所以彈藥和武器零件的補給被放到了第一位,即便如此彈藥仍舊常常不足,所以冬裝也就耽擱了。



除了客觀條件的困難,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就是陸軍總司令部的失職,他們沒能對大規模冬季作戰所需要的冬季裝備進行提前的準備,對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夠。天氣即將變冷之際,第二裝甲集群的司令古德里安曾向陸軍總司令部提出了準備冬裝的請求,陸總的回覆是“自有考慮,無需多顧”。然而結果是他們幾乎毫無準備,即使在前線指揮官的提醒下仍舊沒能有所準備只能說明陸總上下對於戰事的極度樂觀態度,他們堅信大規模的戰事將會在冬季之前結束,冬裝準備純屬多餘。



假使在德軍進攻斯摩稜斯克時就開始進行冬季裝備的準備工作,將這些物資囤積在斯摩稜斯克附近,也就是說提前將冬裝運往集團軍群一級或者集團軍一級的野戰倉庫,那麼就不會出現缺乏冬裝的情況了,畢竟從後方幾十公里的集團軍的軍需倉庫要遠比從遙遠的德國本土運來冬裝要容易太多,就算用原始的平板車拉最多一週也能送達前線。而且在進攻莫斯科第一階段時,路面道路還是相當良好的,還沒有迎來泥濘季節,運輸能力還是有的。


所以德軍士兵身穿單衣在寒冬中苦戰,責任完全應由陸軍總司令部負責,他們作為戰爭最高指導機構,沒能提前預計到德軍即將面臨的重大困境,對於戰事的過度樂觀態度,導致了這場本可以避免的悲劇發生。


小小狼王


類似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幾次,今天再聊以補充。

第一,大家可以看看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裡面的德軍是穿著呢子大衣和高筒戰靴的,難道這不是棉衣麼!



第二,你如果覺得蘇聯電影有捏造的成分,那麼你可以看看二戰的紀錄片,《巴巴羅薩計劃》和《颱風計劃》,裡面的德軍是穿著呢子大衣和高筒戰靴的。

第三,以蘇聯那特有的寒冷,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之下,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棉衣,德國軍隊能不能活得下去?

第四,即便是德軍士兵穿了冬衣,也是抵擋不了蘇聯那特有的寒冷,同樣會出現凍死和凍傷的問題。

第五,至於德軍士兵在冬天還穿著夏天的單衣,這不奇怪。

因為在冬衣的基礎上還是嫌冷,加上單衣總感覺到比較管用,這很正常。

我是山東人,在我們家鄉的最低氣溫紀錄是零下19度,在這個氣溫下我們一般都是棉皮鞋、棉帽子、護耳、出門要棉大衣。

在我們家鄉都尚且要如此,那麼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蘇聯的十一二月份的零下三十多度的氣候,德軍士兵都是制式裝備,保溫程度估計不會高過平民百姓自行購買的皮衣皮帽。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就算是穿著棉衣進行作戰,仍然會出現凍死人的現象。


我在此以嚴謹的聲明告訴那些仍然相信德軍士兵沒有冬衣的人,不要再執迷不悟了,不要再相信德軍士兵沒有冬衣的傳聞了,如果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條件下,德軍士兵真的沒有冬衣的話,我敢說他們連三天也撐不了,就全部凍死!


東方中華不敗


因為德軍的後勤跟不上。

和一般人認為的不一樣,德軍在二戰時部隊的摩托化程度其實並不高,戰爭前夕,在德軍的103個師中,只有16個師實現了完全的摩托化,其他部隊還是主要依靠馬車運送補給。所以德軍的後勤補給嚴重依賴鐵路。這一問題在之前的幾場戰爭中已經有所體現,但是由於波蘭、法國等戰爭結束的快,而且這些國家道路交通發達,並不是大問題。

對蘇戰爭時,由於蘇聯的鐵路和德國的軌距不同,造成了使用上的很大不便,而且蘇聯境內的道路質量很差,很多土路一場大雨後就變成了泥漿,根本無法通行。

惡劣的交通條件也加劇了汽車的損耗,通常能跑100公里(60英里)的油料,在俄國只能跑70公里。發動機負荷過大,造成其迅速損壞,並使潤滑油與汽油的消耗比由2%增加到5-7%。備件,特別是輪胎,供應困難。惡劣的路況加上游擊隊的襲擊,德軍的汽車隊的損失在19天內就達到25%。一週後,中央集團軍群的汽車損失達到三分之一。

缺少汽車造成當前線與鐵路的距離超過了100公里時,前線部隊的補給就會發生困難。而蘇聯的國土太遼闊,隨著德軍的前進,補給線日益延長,超過100公里是經常的事情,結果就是前線物資嚴重不足,不僅僅是冬衣,油料、彈藥和食物都嚴重缺乏。中央集團軍一度因為缺少燃料不得不暫停進攻計劃,窘迫到此,自然顧不上士兵的棉衣了。






不沉的經遠


基輔的陷落是一個很大誘因。

一口氣吃掉蘇聯前置的50多萬的兵力,頓時叫德國統帥部產生了眩暈,難以置信的成果。

擺著眼前有三個目標:莫斯科、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莫斯科是政治中心,列寧格勒是北海的主要港口和工業城市,斯大林格勒是石油重鎮。

有一股暴發戶的感覺,似乎踹倒了一扇破爛不堪大門後發現堆積如山財寶的感覺。

如果這時候的德國武裝力量全力攻打任何一個目標,在嚴冬到來之前是沒有多大困難的,因為此刻的斯大林正在艱難籌劃莫斯科保衛戰。

希特勒的神經錯亂,德國參謀部的喋喋不休,得出折衷,分兵攻取。

德國入侵蘇聯的武裝力量被一分為三。

加上烏克蘭是沃野千里,蘇聯儘管已實行工業化,鐵路也有很大比例,但為了國防需求,軌道設計和西歐是不同的,因此無法完全利用蘇聯境內的全部鐵道運力。

被嚴重分化的力量,運力的遲滯導致德國前線根本不可能及時獲得冬季禦寒被服的供應,連最急需的彈藥與油料都難以維續。

所以策略的搖擺,延誤時間和地形地貌的惡劣、運力差別導致入侵蘇聯的德國武裝力量遭受蘇聯嚴寒的重創與影響。


鴻哥iouyh福小鋪


純屬謠傳,絕不是單衣,是軍用棉衣,加大衣。但是沒有預計到俄羅斯的寒冬有那麼冷,槍炮的機油都凍著了,人被凍死凍傷的就更多了,試想如果是單衣,那還不一晚上全部凍死,志願軍就有過一個連的戰士全部凍死的,不過那穿的也是棉衣,只是埋伏時候不能動,哎,偉大的志願軍


只因有亻爾


德國最初進攻蘇聯有一個計劃,這個計劃就是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是在四月份,就在此時的意大利被法國,希臘打的屁股尿流,意大利是德國的盟友,迫不得已的意大利只得請求德國,希特勒非常無奈的調遣了15個師急救意大利,延遲了進攻蘇聯的計劃,在運輸物資方面同時延誤,直到攻打蘇聯已到寒冬。


天下歸心76胡養偉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後勤保障不力;二是蘇軍的頑強抵抗;三是德軍的戰略誤判。最主要的是德軍的戰略誤判造成的。按照德軍的想定,採用戰略集群的閃擊戰打法,速戰速決,在冬季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可戰爭的進程超出了德軍的想象,結果導致整個戰爭的失敗!


史新善


因為它以為不用等到嚴寒的冬天,一個夏天就可以戰勝蘇聯,嚴冬到來時,軍隊可以躲在舒適的房屋裡過冬,慢慢等著發放足夠的冬裝。為了欺騙蘇聯,德國人戰前沒有大量採購製作冬裝的原材料,等真正需要時,因為原材料不足,製作的冬裝難以滿足軍隊需要。


沉140769451


德軍不是沒有棉衣,只不過一部分在波蘭等待裝車因為蘇聯境內的鐵軌不一致而且德制棉衣的保暖性上沒有蘇聯的棉衣保暖性好如果德軍沒有棉衣也就不會只凍死幾萬人就而是全部凍死,,這個純屬謠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