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跨区县搬迁 实现可持续发展

位于万山区城中心的观山雅居安置区,高楼林立,小区内道路宽敞,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

从山野泥路到干净整洁的水泥步道,从瓦房土灶到家电齐备的城市楼房,每每回忆起对新家的第一印象时,杨正和总是笑着说:“满意,很满意。”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是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地区,“十三五”期间将搬迁29.3万人。

2016年,铜仁市决定结合东西部发展实际,把西部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印江五县,及松桃自治县,共12.5万贫困人口,跨区县搬迁至东部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碧江、万山、大龙、铜仁高新区等城区。

搬进新房子

“这是我家的新房子,120多个平方,三室两厅,很宽敞!地板、电视、沙发政府都配好了,就是拎包入住。”杨正和是万山区谢家桥瓦屋坪村老屋场组的村民,今年5月,他带着家人搬入万山区观山雅居小区。

“去年7月老家的房屋被山体滑坡冲坏了,我们就在城里租了60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人挤在里面,压力也很大。”杨正和说,如今换了大房子,妻子在移民局的帮助下也找到一份保洁的工作,而自己在银行工作,两个人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有7000元左右,日子有了新的奔头。

“搬出来,最欣慰的就是娃娃的教育,我们这辈没有条件,读书少,但是现在有好政策,我们也努力,尽量为两个娃娃创造条件。”杨正和说。

目前,杨正和所居住的万山区观山雅居安置点,共搬迁588户2758人,已全部顺利搬迁入住。

据了解,在完成区内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基础上,万山区承接了铜仁市其他县4万人的跨区域搬迁。河坪安置区是铜仁市首批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目前共有来自思南、石阡、印江的327户1590人在此居住。

“真没想到现在会过上这样的日子!”吴佐贵对记者感慨道。吴佐贵一家来自印江自治县木黄镇盘龙村,于去年搬到了万山河坪安置区。

搬到了城里住,不但生活越过越好,而且工作也有了着落。在河坪安置区支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有着20年党龄的吴佐贵当选为支部副书记,他每个月都能领取3000多元财政工资。今年,吴佐贵又当选为支部书记。

不但吴佐贵有了稳定收入的工作,他的大女儿也通过参加公益性岗位招考,成为就业局派驻河坪社区就业服务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

“我们河坪安置区、观山雅居、旺家花园、城南驿4个跨区域安置点全部位于城市最中心位置,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切实让搬迁群众‘搬’出幸福生活。”万山区移民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向信勇说。

有了新工作

“老婆,我去上班了!”早上7点,居住在万山区河坪安置区的张兵就风风火火赶到洗车场,培训工作人员洗车技术、加强工作人员日常管理、提高工作人员服务理念……对张兵来说,每一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劲,直到晚上9点,他才回家休息。

“我是越累越高兴,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对于现在的生活,张兵很是满意。

张兵来自石阡县石固乡,他从小就有一个创业梦想,但无奈资金不足、技术不够,一直都未能实现。搬到河坪安置区后,看到万山对搬迁群众的各项优惠政策,张兵想创业的那颗心又活了起来。

集体经济洗车场是河坪安置区党支部为增加搬迁群众收入,自主筹措资金20万元成立的。

“洗车场成立后一直是由支部进行管理,工作人员也都是搬迁群众。”吴佐贵说,“为了能更好地经营洗车场,也为了能将精力集中在服务搬迁群众上,党支部决定将洗车场外包出去。外包给谁呢,当然优先考虑我们的搬迁群众了。”

听到这一消息的张兵,第一时间到党支部表达想要经营洗车场的意愿。通过召开居民大会和支部研究,张兵的创业梦终于实现了。“我现在每月都能有四五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除了张兵,洗车场的6名员工也全部来自小区的搬迁群众。如今,洗车场的经营已走上正轨。张兵又开始扩展汽车维修保养业务,带动更多的搬迁群众就业。

“我要继续做好做强洗车场,争取为更多的小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给其他想创业的人群做一个榜样。”说起以后的打算,张兵信心满满。

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万山区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最低价出租政府门面、送岗入户招聘会、就业技能培训、“一对一”推荐给企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创业平台,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目前实现区内搬迁就业1438户2497人,跨区县就业创业254户506人。

医疗有保障

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在系列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去年4月,易地扶贫搬迁户魏宗英因为类风湿疾病,在万山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了8天,本来需要7000多元的医药费,经过医保直补后,实际只花了620元。

“医院环境好,服务好,报销也快,费用出院当天就可以报销,就医有了保障,我们住在这也很放心。”魏宗英的丈夫黄秀伦说。

为方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看病就医,万山区与印江、思南、石阡三县达成协议,凡是三县参保群众,就诊时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就能直接在万山人民医院和谢桥卫生院实现新农合现场直补。

万山区人民医院开设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服务窗口,前来看病就医的搬迁群众只需做好审核和登记,就可以“一路绿灯”。

“我们医院设立了专门的登记台账和专门的服务窗口,困难群众在我们医院可以先看病后付费,我们医院还实行了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困难群众在我们医院看病可以直接报销。”万山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萍说。

在万山,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与其他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样,看病就医不仅免除了起付线,还能享受医疗费用专项兜底和非医疗费用专项救助。

“我们将优化补偿方案,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让老百姓在就医过程中得到保障,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万山区合管局办公室主任杨秀海说。

截至目前,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在住院中获得各项补助387.08万元。

不仅如此,万山区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安居乐业,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户工作机制,创新推行了联合办公、公共服务、均衡教育、就业保障、基层党建“五进社区”模式,从区直部门抽调20余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实行干部包楼、包户上门服务,每半月进行一次逐户摸底,做到问题现场发现、研策和化解。同时在安置小区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开设就业、就学、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提供全程代办的一站服务。(当代贵州记者 江婷婷 方亚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