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仲|京劇是一種精神|感受蕩氣迴腸攪拌出的萬般情愫

張少仲|京劇是一種精神|感受蕩氣迴腸攪拌出的萬般情愫
張少仲|京劇是一種精神|感受蕩氣迴腸攪拌出的萬般情愫
張少仲|京劇是一種精神|感受蕩氣迴腸攪拌出的萬般情愫

京劇是一種精神

文/張少仲

我對中國京劇藝術的驚奇,常常都是感情被征服時的忘乎所以。只覺得心存揮之不去的情結,總想敘扯敘扯,才能真切地感受這百轉千回的經典,才能勾起這小橋流水與蕩氣迴腸攪拌出的萬般情愫。

京劇是什麼?舞臺上表演以槳代船,以鞭當馬,七、八人就算雄兵百萬,三、五步則是踏遍天下;獨有的音韻,豐富的表情,誇張的動作,濃彩的臉譜;京劇的表演,以炫目的燈光、靚麗的佈景和演員的唱唸做打,把思想感情和生活環境傳達給觀眾。這個多年不變的古老程式,一直征服著國人乃至世界各地的粉絲。二百餘年來,中國京劇蔚為壯觀地屹立於東方民族之林,其不斷飄拂的,確實是一種大美,一種巔峰之美,一種永恆之美。

京劇究竟是什麼?是一位已有二百多歲的老人了,但我覺得他更是一位中國巨人,因為越看他越威武,越看他越挺拔,所以他是一種精神,一種生生不息、百折不撓、曠世不衰的中國精神!

如果我們向北方凝望,那是北京外城那片早已不復存在的“戲子墳”,心中可能湧出陣陣酸楚,那裡有徽班藝人的亡靈。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適逢皇帝八十大壽,徵召徽班入京進呈御覽,另隨著浩浩蕩蕩的漢調也進京,迎來勢不可擋的徽漢合流。徽調的二黃腔平和穩重、深沉悲憤,漢調的西皮腔跳躍活潑、輕快明朗,兩劇種同臺演出,融匯汲收,故自然天成地走向合流。後來又從崑曲、秦腔、梆子諸劇種中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京劇這個地地道道的國粹。

京劇誕生在北京,重要的是這座老皇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大家風範的表演藝術家。我們刻骨銘心地記下了京劇形成初期第一代名伶程長庚的名字;同時我們又記住了京劇成熟期第二代名伶譚鑫培的名字;此外我們更不能淡岀視野的乃是京劇鼎盛期空前絕後的梅蘭芳。他們一位完善了京劇的結構,一位規範了京劇的聲韻,一位則照亮了中國京劇飛騰之徑。這三位人物三個時代,這三個時代三座豐碑,這三座豐碑卻共同凝結了一種精神。從程長庚到譚鑫培,是京劇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階段。在譚風行京都的時代,他韻味獨特的極具蒼涼感的唱段廣為傳唱,那種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傳統美學已成為時代標記,沒有什麼比起他的聲音更能傳神地將一個千年帝國的苟延殘喘顯現在人們面前。

梅蘭芳不止是他個人的梅蘭芳,也不是京劇的梅蘭芳,而是整個中國戲曲表演體系的梅蘭芳。如果說,程長庚是京劇發端的代表,那麼,梅蘭芳則是京劇終極性的代表。這位中國京劇巨匠的產生正是近代百年來中國社會歷經滄桑發生鉅變的特殊時代,他飽含對國家、民族、生活的摯愛,用自己的精彩人生和非凡創造為中國近代藝術書寫了不朽的瑰麗篇章。以他為首的“四大名旦”將京劇藝術推到了一個高雅地位。我深感梅蘭芳等大師是海洋,積澱太深厚,懂得太多太透。他們雖同演京劇,風格卻各異形成各自流派,真是藝如其人,人品、人格和戲風就是他們的流派。現如今有好多稱大師的,但真正的大師得懂得多少東西啊,“滿招損,謙受益”,梅蘭芳六十多歲還在求索練功。

現在戲曲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承難以為繼,關鍵應在於突出戲曲傳承的文化積澱,不是單純的技藝,一定要有精神內涵。人類生活可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如衣食,二是精神生活如文藝,三是靈魂生活如宗教。豐子愷先生經典地講述過三層樓的故事:懶得走樓梯的就往在第一層,他們滿足於錦衣肉食,這種人在世間居多數;有些有興趣走樓梯的就爬上二樓去玩玩,或久居於此,寄託於文藝的欣賞和創作;還有一種人腳力大,不滿足二樓,就再爬上三樓去探求人生的究竟。當然,我們無意對無比景仰的京劇大師予以三層樓的劃分,事實應是藝術的最高點與靈魂生活相接近。我一凡夫不可妄自評說,然而高層也好,低層也罷,在我們這代人的心中,中國京劇終歸是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而世間萬物、人間萬相最可珍重者,莫過於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