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守山海关,清军多年无法攻克,为什么李自成这么容易差点打败吴三桂呢?

韩国国父瓢一生


吴三桂当时在山海关,处境极为尴尬,做为明朝正统官僚、一方大员,在蒙古、后金、明朝交汇的重地,经历了关宁铁骑的成长发展,关外防御系统的建立,杀过贼、剿过匪,去过金銮殿、见识过官场争斗,同时有了自己的军事理念,人生信条。然而正是在明朝风雨飘摇之际,不得不让他做出新的选择。先是受大顺攻击北京,奉命回京勤王,将宁远城老少带出,为了防止清军占领宁远做为城池,一把火把宁远城烧了,也算是断了自己的后路。勤王路上,崇祯上吊,朝纲无存,被迫重返山海关。李自成统治的失控,造成打得天下做不得天下,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分庭抗礼,刘宗敏等亡命之徒过够了刀头舔血、四处逃难的生活,见到真正的富景繁华,潜意识的仇富与身份转型变化为强权与血腥,一场不可控的危机爆发。明朝官员原看崇祯的皇权不行,结果发现来了一拨强权的暴民,大顺不能因明朝皇帝死亡而停兵戈、行政令,而是将分封硬生生变为劫掠,接手政权不能顺利执掌政权,投顺的抄的抄、杀的杀,到了征讨的时候,又出现不服调派。北京城的官吏跑不出来,受了,然而在边城手握重兵的却有分析能力。这样的政权去投诚,别说做官,保命都难。气节上,最后的依托,皇帝没了,投诚的对象是被打服多次却利用狡猾和投机,反了降、降了反的原被裁员的招待所公职人员,在情感上让一步步接受正统管理、立了无数军功、才能统辖一方的大员无法接受,从道义上也看清自己归降,手底下士兵及屯边百姓,不会有好日子过。李自成原本也可以等,可他也看出占了北京,不是确立政权稳定,而是陷入权利内耗,手底下的人没战争,就会起内讧。张献忠在那边远远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稍有差池,陕北也保不住,自己再不做点啥恐怕也被底下人黑了。学明朝把政权的实际统治控制在长城一线,分封几个王,再慢慢修理,不失为一招缓解矛盾的办法。但想得挺好,可自己能控制的资金也没多少,都均分了,想招降吴三桂,结果手底下人把人爹一顿暴揍,陈媛媛就不说了,这样吴三桂就是投诚了能干得过刘宗敏?接下来西面对付张献忠、南面看着南明、北面防着蒙古、东边对抗着后金,这样没有一点政治基础、纯属利用天灾人祸的巧合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吴三桂这种过惯了秩序内生存、经历过大场面、一直处理边界危机的人物面前可能得到认同感吗?而吴三桂面临的也比较棘手,几万人正赶上三月青黄不接的季节,那面是一片冻土,原来防着后金好赖有明朝的军饷,现在明朝崇祯吊死了,南明更别指望。面对着东边后金也没粮食,蒙古的沙漠过都过不去,抢都没地抢。这会好几万面临生存选择的人,把宝全压他身上了。好在真打假打和后金还有几分交往,祖大寿又是他舅舅,关宁铁骑战斗力还爆表,打过李自成也许还能和南明重整江山,后金当时也是半斤八两,存在谈判联盟的可能,毕竟人家也是为口吃的才进行的劫掠,当时发动全线战争也费劲。于是干吧,宁远没了,可李自成却不知道,还在一片石腾出兵力去劫退路,自己拉着刘宗敏一起上手,不拉着那哥们兴许背后给他一刀。于是没有攻城器材的武装力量发动了人海战术,而擅长防守的吴三桂也只能靠个人魅力来组织防御,没法出去打。海、开阔地、山都让穿铠甲的、穿破烂衣服的、喝大了的、拿着要饭碗打狗棍的形形色色的人封了或者说是堵满了,后面是后金的实际统治区,估计僵持一阵和国民党守长春差不多。后金也挺够意思,拿着板砖在那等着,不一定拍谁,所有的路都被封死了,吴三桂没有选择。以后说以后的,先把眼前的事解决了,先是对后金示好,不行联盟,再不行归顺,这也为以后康熙那会亲戚反目,埋下了伏笔。后金的介入也是在临界点,清朝的建立同样具有巧合性。李闯这个神级人物跑了,顺手把吴襄剁了,吴三桂一路追,什么屯田啊、建设啊、发展经济啊、那是后金的事。直到云南稳定了,他才发点小财,G D P比大清增长要快,才显示出科班出身的水平。所有的战争都是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战争,气节看你有多大责任和什么样的机会。陆秀夫背着个小孩跳了海,因为他有机会,而吴三桂这一路打打杀杀弄得和秦桧差不多。不是给谁洗白,有些时候许多人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既然巧合变成了必然,也就有了功过是非。宁远城不是太高,山海关也不是太险。和后金的战争大多是一触即离,没打过什么大纵深,毕竟农耕时期东北就是苦寒之地,后金和靠辽人守辽土的明军都没啥积蓄,打不起。李闯到了江南頹丧的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因为那里的富庶有条件进行有组织的反抗,个人的生命财产保护其实和山海关一样,只不过吴三桂是一个政权的代理者的选择,而不是个人生死的气节。





莫为清风惹浮尘


事实上吴三桂守山海关,并没有很多年,也就是1642年到1644年这两年,而且吴三桂的前沿阵地在宁远城,山海关作为大后方,已经很久没有受到战火的侵袭了。

在1642年明清松锦大战结束后,明军全线溃败,只有吴三桂带着近2.7万的残军慌张的逃到了宁远,准备依托宁远高大的城墙和威力强大的西洋加农炮抵抗清军的追击。然而大获全胜的皇太极并没有乘胜追击,一方面是皇太极已经出现病恙,不适合继续指挥军队出战;另一方面,持续了近三年的松锦大战,对清军的消耗也是不小,虽然明史、满文老档和清史稿对于这次战争清军的损失并没有提到,但是从明实录的反映来看,清军此前的八旗兵力在14万左右,其中满八旗差不多有10万,而清军入关时,入关八旗军总数12万(当时关外清军一共20万),其中其中满军不过7万,汉军2.6万,蒙军2.4万。也就是说,松锦一战后,清军满八旗损失了至少近万,蒙汉不可估计,因为入关之前满洲没有绿营军,固松锦之战俘虏的明军除了充军便是当农民或者成了奴隶(为了防止蒙汉作乱,这两旗分别总人数不得超过三万)。在松锦大战之后,清军没有南下,而是选择北上征服黑龙江,并将索伦部和达翰尔人收并入军,来补充损失的兵员,也就是说满八旗在此次战役中的损失绝不止3万。



在1643年,多尔衮尝试领兵进攻宁远,时大清一共发兵6万,而吴三桂通过扩招,又将军队增添至5万人不到。这次的宁远大捷如同17年前的那次一样,明军凭借城坚炮重又一次的击退了清军,而多尔衮也意识到大清元气尚未恢复,而且新扩充的军队还不适于作战。


再说山海关大战时,李自成有军队十万多,吴三桂不到五万,其中真正能打的只有那2万精锐,而且此时的李自成也有红衣大炮的加持,将山海关的城防视为无物,一通交火后,吴三桂的关宁军差不多就只剩下一半了,而李自成的兵力优势愈发的凸显,所以没有清军的帮助,吴三桂打死也干不过李自成了。

事实上1644年的清军元气基本恢复,所以多尔衮才会有南下抢劫的动作,只是没想到,困扰了大清多年的辽东军阀因为快被李自成拔了这个事件给了多尔衮无限发挥的机会,让大清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统一天下的路线中去。


火器工坊


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带了多少人?大约六万。吴三桂有多少人?关宁铁骑约有二三万人。凭关宁兵的战斗力,可以阻清兵于关外,何以差点败给了李自成?问题来了!

有人说:山海关要塞是对北的,因此能阻当清兵,但李自成从关内方向攻击,吴兵就守不住了。是不是呢?我认为:非也!

若这一论点成立,山海关早被清兵攻下了!因为清兵好几次绕道喜峰口进关,直抵北京,完全也可以从关内攻击山海关的!

那么,为什么三万关宁兵打不过六万闯兵呢?原因就是关宁兵与清兵血战多年,一听说吴三桂要降清,思想上一下子扭不过弯来!他们不甘心当汉奸,又不敢公开反抗吴三桂,就在战斗中不肯尽全力了。这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有依椐的:在争夺两个堡垒时,有一部份吴兵竟向闯兵投降了,这在关宁战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否则,以三万关宁兵的战力,可以完胜六万闯兵!

后来滿兵及时加入,扭转了局面,关宁兵见木已成舟,也只好接受既成事实,带头西追闯兵,节节取胜,再没有打过败仗了。


大华273557151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庆、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吴三桂在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在镇守三海关期间,吴三桂面对清军的攻势,已经开始动摇,频频与清军接触,之所以没有投降,是因为崇祯皇帝还在位,对吴三桂非常倚重,且吴三桂的家人都在北京。

不久后,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吴三桂开始两头投机,一边积极与清军多尔衮接触,一边与李自成接触,已经失去战心。面对李自成军队时,还想通过投降谈判来拖延,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因此刚一接战,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多尔衮乘机抓住时机,与吴三桂联合,让李自成军队大败。





安定郡潜夫


实际上,清军并没有真正攻击过山海关,原因很简单,因为没必要。对于清军来说,入关就好比伐大树一样,一点一点的砍才行,所以清朝在入关前,一直奉行消耗明朝有生力量的玩法,等到时机成熟再大举入关。

应该说这一套战略是很有效的,清朝在入关前至少消灭了三十万明军,其中不乏精锐部队,尤其是在松锦大战后明朝仅剩的精锐部队被清军消灭干净,清朝入关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清军在入关前五次破关,掠夺了大量的财物以及人口,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实力。所以,崇祯自挂东南枝后,明朝可以用无政府来形容,对于清朝来说,这是代价最小的时机。

至于山海关大战,吴三桂部大约四万人,李自成部有十余万。不过按照李自成的玩法,李部精锐为反了水的明朝西北边军,战术和吴部大致相同,这部分李自成轻易不会动,因为李自成还有大量的炮灰,所以李自成通过炮灰消耗了吴部的有生力量。对于吴三桂来说,他没李自成那么多的炮灰,时间长了对他不利,因为李自成的精锐部队还没怎么动,如果被消耗差不多了,那么李部的精锐部队压上来,他只有等死的份。

作为一个军阀,权衡利弊是必备技能。对于多尔衮来说,能走山海关他就没必要绕道,而吴三桂投降并打开山海关这么大的一份大礼,多尔衮怎么也要给与丰厚的回报。而且在吴三桂看来,他知道明军的斤两,李自成人再多对于清军来说也是送人头,既如此,他还不如跟着清军打顺风仗。所以,吴三桂开关投降是水到渠成的。

在确定吴三桂剃发归顺之后,提前赶到的清军骑兵开始入关。有人可能会问清军步兵和炮兵哪去了,其实很有意思不,清初八旗步兵尤其是精锐步兵大多是下马步兵,可以跟着骑兵机动;而炮兵和辎重确实落在后面了,因为这些玩意过于笨重,所以只能骑兵和下马步兵找赶赴战场。

但是多尔衮还是不放心,因为他知道吴三桂就是一个军阀,要是这货没有诚意咋办?所以多尔衮就让吴三桂出阵,他领着八旗大军先观战再说;而吴三桂也知道多尔衮的心思,他也需要在新主子面前表现一番,所以吴三桂打的十分卖力。所以,吴三桂纳了投名状,以及双方消耗巨大的情况下,多尔衮命令手下的四万骑兵发起了冲锋。

骑兵冲锋的场面万马奔腾,对步兵是心理的震撼,尤其是清军当中人马具甲的重骑兵冲锋更是足够击垮已经疲惫不堪的李自成部的心理防线了。一片石大战,足够让李自成心疼了,他心疼的不是损失了多少炮灰,而是他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他失去了和清军叫板的资本,最终被一锄头刨死。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地点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秦皇岛市最主要的三个区,北戴河区,港口区和山海关区。北戴河在山海关内,山海关外属于辽宁省的绥中县。一片石大战的这个一片石,在哪里?在北戴河区。也就是说,李自成的队伍并没有进入到山海关。而是在山海关内的一片石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大战一场,原本是势均力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早就得到了吴三桂效忠的满清军队,大摇大摆的进入到了山海关内埋伏起来,突然发动袭击农民军败北。农民军胜仗好打,败仗很容易演变成为溃败。这个就强军和乌合之众的差别,所以李自成的军队发生了大溃败。


爱看爱思考


刘宗周说:马士英亡国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书《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实士英一人耳!这是当时人们最普遍的评价!就是明朝的灭亡,实际就是马士英一个人造成的,这才有了后来的清朝全民一个剃头令,.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很片面!但代表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只是后来的统治者不太宣传!清朝的人不爱讲,就像曾国藩说的清朝的天下得来太容易了\r

当时的人们,就是明末清初,那时候的人们认为要是没有马士英,清兵能够统治整个中国简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几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宁远城。\r

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1614—1661,中文名卫匡国,字济泰)所著《鞑靼战纪》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见闻:\r

“他们的攻势如闪电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占领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装防卫的城市。\r

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鞑靼的反复进攻,那就是扬州城。\r

一个鞑靼王子死于这座城下。一个叫史阁部(史可法)的忠诚的内阁大臣守卫扬州,它虽然有强大的守卫部队,最后还是失败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杀。\r

鞑靼人怕大量的死尸污染空气造成瘟疫,便把尸体堆在房上,城市烧成灰烬,使这里全部变成废墟,堪称人间地狱。”\r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证,明末的人口大概在1.5亿左右。关于史可法守扬州这件事儿上,你说史可法纪念馆里面写的史可法以400名敢死队员杀死清军精锐铁骑一千多人,要知道清朝当时除了蒙八旗和汉军旗,满洲八旗总人数也就五六万人。最精锐的八旗铁骑也就是最能打的那一部分也就两三万,多铎率领攻打扬州的清军是百战精锐之中的精锐八旗铁骑,要在扬州死一千多精锐八旗铁骑,那将是很大的损失,也怪不得《南渡录》里面写清军把史可法打成了粉末,并在扬州进行了大屠杀。史书记载,左良玉的部队号称80万,实际人数大概有十多万人左右,大都是李自成投降过来的,江北四镇仅仅刘泽清所部人马就超过23万,再加上福建郑芝龙所部20万人马,还有南明的大量的地方部队,南明军队的总人数应该不下100万人。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左良玉始终以最大限度的忍耐,希望能够维持和平,但马士英不断的压迫之下,左良玉手下的那些李自成投降过来的部队,却再也忍受不住了,于是起兵讨伐马士英。在此之前,河南的地方豪强本来效忠于南明朝廷,史书记载马士英的妹夫驻扎在开封的河南巡抚越其杰腐败无能,记恨抗清义士陈潜夫,于是马士英把陈谦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于是河南的地方豪强在清兵攻来的时候,没有进攻清兵,明朝军队在河南防线所部署的大批军队 很快崩溃,河南的地方武装也没有支援明朝军队,后来猛将且制造著名的嘉定三屠的刽子手李成栋也投降了清军,这是清军能够从黄河顺利打到钱塘江边的重要原因。\r

这一点有几个事实在众多史籍中都有记录。首先,当时史可法名望极高,所谓忠义著于华夏而被弘光政权排挤,在扬州的礼贤馆,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专家,从包括澳门葡萄牙人手里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技术,能够制作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当然这些火炮在扬州之战中对清军造成了多大杀伤在史书上是有争议的,南明军队的单兵实力远远不如清军,当时的围攻扬州清军是最精锐的八旗铁骑,史可法手下的刘肇基杀死的一千多清军,主要是用火炮杀伤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战杀死了清军。另外史可法是在违抗军令的情况下防守扬州,兵力部署极其单薄,没有任何外援助。\r

当时马士英民愤极大被臣民们比作秦桧,当然我们都知道实际上马士英比秦桧坏多了。在那个时代不断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侧,起兵讨伐马士英,但史可法始终委曲求全,直到最后死在了扬州,马士英则始终不断破坏,不断给史可法小鞋穿,让他始终无所作为。

野兽谋杀恐怖。中国式的人际关系注定了中国近代的悲惨命运。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够通过行贿官员多次成功逃脱。而很多不够世故的知识分子却被极端残暴的虐杀致死。\r

在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痛斥马士英,马士英骂李香君是贱人,实际上,马士英才是最大的贱人。\r

《续明纪事本末》记录了马士英的晚节。郑芝龙和方国安,都是马士英的好朋友。马士英在潞王政权覆灭以后,在清军的追击之下,溃不成军。马士英联络降将张存仁,企图投降清朝但对方不接收。于是通过马士英的私人关系,在一帮包括方国安、郑芝龙在内的死党的帮助下,马士英得以进入方国安帐下,方国安的部队是南明军队的主要支柱,方国安手下有超过10万人的部队,在南明军队中最有实力。马士英在方国安面前大谈军事,然后说当年弘光政权的覆灭都是阮大铖惹的祸,吹完之后,却跟阮大铖依然情同手足。然后唆使方国安攻击友邻的部队,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队要么无粮草供应,要么在方国安的攻击下溃不成军,闽浙道路中断,南明军队的抗清事业从此基本瓦解。然后马士英扣押了鲁监国朱以海,准备以此献给清朝,作为将来在清朝晋升的阶梯,马士英阻断前来营救的张国维,桥墩上刻下十个大字。但被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将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国安阮大铖后来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后跟马士英一起被清朝杀死。郑芝龙后来也投降了清朝。\r

据史书记载,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环境下飞黄腾达,根本不是有什么过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于交结权贵,他之所以在第一次当县令的时候就被弹劾,就是因为用公款交结权贵,马士英非常善于拉拢很多狐朋狗友,这才使得他一再飞黄腾达,并且在搞垮了几个南明政权之后,别人仍然动不了它一根毫毛。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为投降清朝的政治资本,\r

\r


e_listen141814398


李自成失败很简单,就是他一直没有有效的对付骑兵的手段。当年打败关宁骑兵的曹文诏是用人海战术堆出来的,平时都打不过关宁骑兵。,一片石是关宁骑兵和比关宁骑兵更强的八旗骑兵合在一起打他,他又没带几十万流民,人海战术没法用,他部下都是关宁骑兵的手下败将,心理上就没优势,加上八旗兵帮忙,失败是必然的。


Rambo191732225


第一山海关是不是清军必须攻克才能进入关内?山海关一直没被清军攻克是事实,这不能说吴三桂多厉害。因为吴三桂就那么点人,如果清军想拿下山海关,就是用人往上堆吴三桂也顶不住;清军之所以不拿下山海关是因为没必要拿下,当清军打到山海关的时候一定会有这两个打算:看山海关的确是很坚固,不好打,就是打下来也损失不少兵力;第二个打算是山海关的战略价值已经没有了,打不打无所谓(也就是有了打下山海关的替代方案)。我们要知道,清军打山海关的目的是什么,不可能是打着玩或者单纯炫耀武力的,清军打明朝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清军六次入关哪次不占了好多明朝的地方,但抢劫破坏完直接放弃,清军这样不断消耗明军可以调动的资源,焦土策略执行的出神入化)肯定还有战略目的,如果这时清军有其他途径可以达到同样的战略目的何必花大代价打下山海关,凑巧的是清军就有这样的选择,长城防线那么长,辽西走廊是很好走,但太行山脉也有不少平坦谷地可供军队通过也就是由塞外进入关内,这样同样不需要过山海关。清军在面临山海关的时候已经掌握了红衣大炮等热武器,清军找个明军防守薄弱的关口轰上它一天两天的,这比打山海关成本小的多。事实上清军早就这么干了,清军六次入关哪一次过山海关了?都没过辽西走廊,都是绕过辽西走廊从他西面过的。清军最后入关跟农民军决战最初都没走辽西走廊,军队都出发了才传来吴三桂投降的消息,走山海关比走西面更容易些,恰好农民军主力就在山海关附近,多尔衮这才决定改走山海关与农民军决战。当初的宁远城、山海关依然在明军手里皇太极不依然在北京城下晃悠了一圈,清军绕过山海关进入关内,顿时清军就把山海关的战略价值给废了。需要加强的是长城防线而不是某一点。清军不打山海关而打别的地方,他们知道明军重点防守辽西走廊,因为明廷认为清军入关一定会走辽西走廊(这是最大的误判),所以把防守清军的主力放在了辽西走廊。但清军没有按照明军的套路出牌。作为军事家的清军领导人极具有战略眼光不会去花大力气去打没有多大价值的山海关的,留着山海关只会占用明军兵力分担自己的军事压力,清军好安心打别的据点,所以是清军目的不在于必须攻下山海关,而是不想打山海关,或者没必要。但我们得不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真正阻挡了清军的结论,是山海关的战略价值存在与否决定吴三桂是否都被清军灭了。

第二个疑问,李自成为什么可以快要灭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而跟清军一交手就被打的打败?这是非常稀罕的;

这要说李自成的农民军的特点了,农民军本来就是种地的,没有系统的军事训练,将领也不都具备领导才能,跟明军打仗基本就类似于群殴,以人数优势取胜,跟那些经过系统训练的明军还有清军相比,不在一个层级上。明末三股势力战力应该是这样的:清军〉明军〉农民军,李自成打吴三桂可以占人数优势,主要是军队人数是吴三桂的好几倍,就是吴三桂的军队再厉害,也是抵挡不住一波又一波的攻击的,可是吴三桂降清后清军出现在关宁军背后情况就变了,要知道李自成军队人数不比清军人数少,也就是在人数上没有劣势。但是单兵作战能力、将领指挥才能和军队实战经验获取能力等都有个明显对比,不需要多么激烈的拉锯战,清军轻而易举打败农民军。如果李自成没有人数优势吴三桂也可能打不过,这不是小看李自成,是农民军壮大的环境决定他的命运的。


过去即历史


山海关,号称中国第一关,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称谓,是直接连接东北关外到关内的隘口,所以满清正面攻击,山海关城高强厚,无异于以卵击石,一直不能攻克。但是李自成是从关内方向进行攻击的,当时的情况对于吴三桂来说也是生死一战,必须倾其全力,故而双方采取的就是正面作战,本来吴的战斗力就不高,人数有处于劣势,故而战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