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悲剧人物朱占奎(二):初战得胜

八月十九日上午九点,这支半武装部队,集合于永清文庙大殿前,接受了张汉权专员交给的破坏平津铁路、阻止日寇增援的任务。傍晚,队伍从永清出发到达德隆栈。次日,游击队员们以如何使第一次破路成功为题,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使这次破路成功,必须弄清情况,准备充分后,才能行动。这种统一的思想为首次破路告捷奠定了基础。下午“两点,张汉权派人给游击队送来了五十个臂章和五张张汉权的名片。臂章是白地兰边,正面中间横印着“铁血男儿”四个兰字,背面是号码,上面盖着张汉权的手章。名片背后也盖着张汉权的手章,以便于这支队伍和地方取得联系。大家戴上臂章,望着“铁血男儿”烁烁发光的四个字,想到即将开赴前线打击日寇,心里热乎乎的,决心完成破路任务,重创日寇,给父老乡亲立功。

游击队当晚住在安次县城西的宗史家务村,派出较有经验四十三岁的范国端背一条破布口袋连夜到廊坊车站铁路附近了解情况。次日天末亮,范国瑞返回了驻地,把铁路附近日寇布防和封锁情况报告给大家。游击队再次讨论作战方案,朱队长决定从日寇防备薄弱的地方动手。傍晚,队伍从宗史家务出发,到达离铁路南三里处的祝马房村。这里处在廊坊车站和落堡车站的中间,没有鬼子驻防。朱占奎让队员们暂在村东大庙休息待命,他孤身一人摸到村北三里处的铁道上,观察了地形,比试了螺丝钉的尺寸,步量了一截道轨的长度,而后返回大庙,做简短的战前动员后,便带领游击队撤到南面的裴家务。

八月二十二日上午,朱占奎又亲自到安次县城叫铁匠打制了撬棍和板手,还按真道轨的尺寸做了假道轨。回到裴家务和游击队员们一起试验破轨的方法。一切准备妥当,晚饭后这支半武装队伍又返回了祝马房大庙。朱占奎挑选八名持枪队员分为三组:一组两人到路北五十米处放哨;二组三人到破路地点以东一百五十米处警戒;三组三人到破路地点以西一百五十米处警戒。 放哨队员坐在道轨上,一则防止传音,二则监视平、津方向的军车。其余队员轮流破路。破路完毕撤退的集合点仍是祝马房大庙。

布置完毕,时间已到夜问十一点,万籁俱寂,天上繁星点点,地下一片漆黑。游击队在队长朱占奎的率领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北走去。队员们怀着初战的喜悦和不安,迅速到达破路地点。按照队长的部署,队员们各就各位,有的警戒,有的拧螺丝,有的拔道丁,有的橇道轨,有条不紊,各自埋头奋战。不一会儿就有几个道钉被卸下,然而,“战斗”并不顺利,由于板手和撬杠钢口太软,仅卸下两个丝母和几个道钉就变形了,拧不动,撬不开了。队员们焦急万分,时间在不停地向前推移着。此时,日寇的列车轰隆轰隆地已连续开过了三辆。朱占奎看看星斗,大约凌晨三点了,时间不等人,怎么办这时又有一列火车从天津方面开来,朱占奎当机立断,他一面命令队员们收带工具南撤,一面抱起一块大石头放在铁路上,同时命令一队员拔一抱草盖上石头,而后他们接连滚到路南沟里,接着爬起来猛跑。当他们向南跑出五十多米时,敌车车头和前四节车厢因撞石而翻倒在路南的道沟里。不一会儿,翻斗的车箱里,响起了军马的嘶叫和日本兵的哭喊声。原来这是日寇运向西北前线的骑兵。让他们嘶叫吧游击队在朱占奎的带领下首战告捷,并顺利地撤回祝马房。

八月二十三日,安次抗日游击队首次破路成功的消息不翼而飞,很快在安次、永清一带传开。安次抗日游击队得到了张汉权的称赞,得到了河北省主席冯治安的快邮嘉奖。初战告捷,不仅打击了敌人,扩大了队伍,也大大激励了这些热血男儿的抗日热情。

历史悲剧人物朱占奎(二):初战得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