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清朝怎么突然灭亡了?

87373838


和中国历朝历代的灭亡原因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人口问题,土地问题,王朝末期统治能力下降,各类资源迅速耗尽……任何一个封建农业王朝都无法摆脱这个宿命,想要从这个困境中脱离只有一条路:工业化。

其实和列强入侵不是清朝灭亡的本质原因,列强没来的时候清朝已经走下坡路了(嘉道中衰)。

但是我想说一点清朝独特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等外敌入侵的话,清朝可能会活得长一些,比如撑个三,四百年的样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清朝的封建制度最成熟,典型的例子是:太平天国这个巨型民变后,清朝还能撑60年,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

列强的入侵殖民极大的消耗了满清的资源,如果没有外敌入侵,满清把这些资源用在维持统治上,它可能能活得长一些。


国史拾遗


既然是灭亡,说明已经不强大了。满清到了后期,早就是病入膏肓,如果不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中兴名臣”,很可能在19世纪60年代就提前寿终正寝了。一个落第的洪秀才,就把满清八旗和绿营兵打的找不着北,如果不是湘军起来,天下早就易主了。清朝后期就是一个超级大的烂摊子,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一齐迸发。西方列强加上一个日本小强,动不动就过去修理一番,满清政府被迫不断的割地赔款。

西方还大搞文化侵略,积极在中国传教,传教士为了吸收信徒,在地方上吸纳了大量的无赖入教,一旦遇上与民众的诉讼官司,传教士往往依靠洋人的身份偏袒包庇教民。而朝廷出于惧怕洋人,就规定一旦发生教案,地方官员就要被降级,地方官员为了不被降级,就只能尽可能的偏袒教民,而一味的偏袒,又激发民众的怒火,结果又诱发了教案。这样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恶性循环。今天的人民很难想象当年中国老百姓是怎么被洋人肆意欺负的,中西之冲突,不仅仅是关系到面子和文化,而是关切到实际利益的冲突。比如,有的乡绅为了夺取土地,就加入西方的洋教,成为教民。而惧怕被损害利益的一部分乡绅,就加入“大刀会”,“红灯照”,“义和拳”这类的组织,目的就是形成抱团势力,在利益争端中获得更大的好处。当时朝廷还规定,主教位同总督巡抚,而且可以随时介入诉讼,清廷的官员必须直接面对高级教士的质问。可以说,中国的主权已经被羞辱的形同虚设一般。

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满清,怎么可能不被万民唾弃呢?有志之士便起来呼吁立宪变革,然而满清政府出于利益考虑,不敢大动,结果耽误了变革时机,也彻底让支持它们的乡绅士大夫失望,到了这时,满清集团的垮台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怀疑探索者


只有实行民主平等自由法治,这样的国家才能经久不衰,任何形式的独裁必定腐败落后


平等法制


清朝在不该亡的时候亡了,亡的有些突然,亡的有些令人难以捉摸,按照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清帝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修复功能延续帝国的生命,但它的寿命却突然中止了。

就历史而言,一个国家的灭亡,无非内乱起义和外敌入侵。如南宋亡于金,北宋亡于元,都是外敌入侵。如秦国亡于汉,元朝亡于明,都是亡于内乱起义。

清朝比较特殊,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等外部入侵并没有使清朝灭亡,太平天国、白莲教等内乱因素也没有使清朝灭亡。清朝靠着自我修复一直在苟延残喘,当帝国的精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觉得帝国的危险期已过,大清帝国却突然崩溃了。

清朝的灭亡,亡在国门洞开后带来的颠覆性新思潮。皇帝得一言九鼎受到了天下为公思潮的巨大冲击。正如常说的那句“千年未见之新格局”,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由神权流向君权,由君权流向民权;现在到了民权,便没有办法可以反抗。这种突如其来制度性缺陷打击对清帝国是致命的,它不但没有还手之力,还没有自救之路。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宪政,清政府也做了努力,但与生俱来的专职、独裁思想和民主,宪政格格不入,大清帝国的轰然坍塌也就不难理解了。辛亥革命,可以说规模小的可怜,丝毫不能和太平天国想起并论,武昌义军在袁世凯北洋军的坚船利炮下毫无还手之力。但是起义最终成功了,各省不战而光复。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最大仰仗就是深入人心的共和民权思想。不可否认,与历朝历代改朝换代比起来,清朝灭亡,成本是最小的一次,基本没打大仗,没死多少人。


睁眼看西安


清朝的确强大过一段时间,它的灭亡,也不是突然发生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清朝就开始了没落灭亡的路途。到中华民国建立之时,清朝走向灭亡的路一共走了70余年,可以说,在这七十多年里,清朝是苟延残喘,凭借割地赔款,低声下气的卖国求荣才延续下来。在西方列强看来,一个羸弱不堪的清朝要好控制好压榨的多,一方面西方列强打压清朝政府,一方面又帮助清朝政府打压起义农民和各种反抗者。在这七十多年里,清朝内忧外患,且清朝高层一直无法统一做法想法,沉迷于大清的美好幻想中,根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世界变化,列强欺辱给整个国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让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到底如何才能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清朝此时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样,于是乎,一呼百应揭竿而起,清朝土崩瓦解。


坏坏的小孩子


关于清朝为什么灭亡倒台这件事,我们换个说法就是当初隆裕太后是怎么铁了一颗心要溥仪退位,并让中国走入共和的。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最后的境遇可以说和其他朝代区别都非常大。我们看中国的其他朝代,最后都是由“里”一点点烂掉的,最后要不发生民变,要不就贵族官宦篡位。虽然清朝末年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说要灭亡,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

所以强大的清朝为什么能够突然倒台,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西方先进文明和东方弱后文明的碰撞,在这股力量之下,身为弱后文明代表的清朝以摧古拉朽之势直接从一个强盛的帝国到最后一丁点痕迹都不剩,甚至没有能力走向君主立宪。正如《红楼梦》中探春的那句话,“可知这样一个大家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然后我们可以再加一句,那就是当外界冲击足够的时候,里外一起杀,那么即使清朝再看上去强盛,都是会瞬间“一败涂地”的。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这里打个比方,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仅仅两个月后南北议和谈判的时候,此时关内18个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然后公四十三省宣布独立,直隶的仅剩河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下,当然这些也是当时清廷清廷仅剩的力量。四十三省独立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如此当时隆裕太后不让溥仪退位,或者袁世凯没有在后来就任大总统,现在的中国可能会被分成至少四十多个国家,这在华夏历史上是从无仅有的事情。

不仅是如此,当时的世界列强除了美国表态不愿意干涉内政以外,其他诸国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提议下,全部致电清皇室退位,这对于清朝来说,退位几乎成为了唯一的出路,不然当时的中国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翻版。也正是在这些条件下,隆裕太后力排众议,接受了袁世凯的退位要求,清王朝的大厦在步入近代社会仅仅62年后,轰然倒塌。


三观粉碎机


首先任何朝代的更替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了,所以本质就不存在突然灭亡一说。久病成医、积重难返这类词语说的就是这类情况。从哲学上来讲,任何事物的消亡一定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有内部矛盾、有外部矛盾。

回到清朝灭亡这件事而言同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清朝从1644年进入紫禁城到1912年灭亡,期间268年,历经12帝。虽然没有出现其他朝代不务正业的皇帝,但真正有作为、建树的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这一期间,与民修养的国家政策让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自乾隆晚期开始,腐败、贪污开始充斥各级官场。再加上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农民性质的起义与反抗开始增多,这就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一个伏笔。

另外,自雍正、乾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清朝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就逐渐被西方国家所拉开。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入侵也进一步加速了清朝灭亡的步伐。

晚清政府一方面要应对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又要以一国之力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免焦头烂额。同时,因为战争造成的国库空虚,割地赔款等恶果又反过来进一步让晚清政府失去人民的支持,因果循环,最终在1912年,清帝发布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灭亡!


围炉读史


清朝灭亡的原因是一个好问题,也值得再讨论。先解题,说三个关键词:

晚清已经不强大了;清朝灭亡乃渐变而非突然;内部崩溃最可怕。



第一点,清朝强大只是一个善良的幻象。清朝建国初始,伴随着血与火,八旗入关,新制度确实有活力,加上康雍乾三代皇帝励精图治,轻徭薄赋,曾达到了封建社会统治的巅峰。但是,晚明时中国的军事实力虽然体量上大于西方,但是西方在火器装配、技术革新、军事战略等方面已经超越了中国。清代建立后又有一定程度的闭关锁国,使得社会呈现内部性发展,更加落后于西方。相比于以前,清廷的确强大。然而站在国际立场,清朝已经有衰退之迹,只是一个虚弱的大国,经不起强大力量的催折——也就是说看似极盛的清朝实际上已不再强大。



第二点,清朝灭亡实际上是一个渐变过程,不是突然。这以嘉道经济的衰落为起始,这是社会经济形态的直接表征,有人已经指出农业“过密化”导致生产力迟滞,经济失去活性。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势力的介入,鸦片战争等等一系列中西冲突,不平等条约签订此起彼伏,加大了捉襟见肘的程度。而且,内部社会的结构性变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八旗没落,地方士绅阶层重新兴起,满汉关系变化等等要素,摧残着帝国的机体。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以及蜂拥四起的民间反抗,又拖累着改良实践的效果。



第三点,整体社会内部崩溃最为可怕。伴随着底层民变和起义,兴办团练,加上地方自治政策的制度设计,编练新军,晚清政治权力格局呈现出“内轻外重”的趋势,地方实力派几乎成为挑战朝廷的利器。督抚和新军领导对朝廷离心离德,甚至东南互保,置朝廷利益不顾而保有地方利益,这很悲剧的反应了晚清中央的控制力。整体社会呈现崩溃之势,特别是北洋集团的崛起,意味着清廷失去了支持它的军事集团,而代之以兵为将有的现实毒瘤。



制度失去活性,世界局势发生变化,政局屡次变动,对外战争和外交疲软,革命风潮与排满运动又盛行于世,你说清廷如何能不崩溃呢?时来天地多运转,运去英雄不自由。清朝灭亡的经验,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反思。


秦右史


大清之亡,确实有些突然,似乎一纸退位诏书就教它亡了!

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突然爆发,虽然南方多省(包括北方的山西)宣布独立,可清朝在北方还拥有强大的兵力,并积极调兵遣将,往南开进,准备镇压反叛的独立省份。在时人看来,革命要想成功,必有一番大战要打。却不料,清帝忽然颁发诏书,自己宣布退位了,大清竟然“在一夜之间亡”了!


可以说,清朝的亡国,表面看是“亡于旦夕”,然而强大的清帝国不是一朝一夕变成纸老虎的,满清皇室失去了天下控驭力,是有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大体有四个节点:

清朝的天下,由武力征伐而来,是少数人(满洲及八旗)对多数人(主体是关内汉人,还有回藏蒙等“藩部”)的统治。当它的政权稳固之后,必然以暴力镇压为基石。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不平等的体制,一切权势向满洲倾斜,对汉人、汉官、汉军(绿营)始终是防范的。这一体制,自康熙以来,已异常成熟,外表看起来十分稳固。直到太平天国运动骤然兴起,清廷才猛地发现,它的统治基础——满洲军政集团已经完全腐朽,大清的统治摇摇欲坠,它不得不起用汉官募勇练兵。十余年后,当由汉人控制的湘军、淮军最终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汉官也在清代历史上第一次在政治上取得了对满洲的优势地位。此为第一个节点(1851-1862)。


随着战乱的平息,清朝进入所谓“同治中兴”的时期,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的二十余年里,国内局势大体稳定;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然而,官场腐败不堪,体制颓败,整个社会暮气沉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在政治上仍以强化中央集权(实际上也是满人的集权)、防抑汉人为主要策略。这就决定了,清朝根本不可能起衰除弊,实现国家的真正开放和中兴。可是,时势已大变,清朝已无法阻止汉人在统治集团内的优势继续扩大,地方封疆大吏,大半皆为汉官,政治军事资源持续性地流向汉官,过去的政治平衡完全被打破了。只是因为没有外力的推动,深刻的危机一时还被小心的掩盖着,人们得过且过。


二十年的“洋务运动”营造的中兴假象,最终被甲午战争一指戳破。清朝败得一塌糊涂。对外战争的失败,引发了国内危机的爆发和加剧,国内变法声音高涨起来。于是有了公车上书,有了戊戌变法。

可是戊戌变法才百日就失败了,统治集团由的分裂公开了。变法被扼杀后,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漆黑,几年后(1900年)的八国联军之变,便显得毫无意外。清朝再次耻辱性的失败,更向世人宣告了它统治的无能;庚子之变更重要的后果是,清朝从此开始失去统治的合法性,反清运动从此风起云涌。此为第二节点(1894-1900)。


庚子以后,世界已进入二十世纪,海外革命运动兴起,并很快在国内燃起星星之火。过去反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起义”,反朝廷,而新的民主革命运动却具有民族革命的鲜明特点,它反清且排满,孙文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直戳清朝统治的最大软肋。在二十世纪之初,清朝面临的最根本问题,表面看是它是否顺应民情,实行宪~政,本质上却是满洲贵族如何继续维持满蒙对绝大多数汉人的联合暴力统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无论任何改革都无法回避,也是它无法解决的。

对此,光绪变法时曾有所涉及,而光绪本人似乎也愿意接受限制君权的立宪制,因为限制君权总比失去君权要好。然而慈禧用武力镇压变法后,事实上也抛弃了这个选项,虽然在1905年后,立宪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慈禧本人也表达了相当程度的兴趣和支持,然而欲使之让渡权力,根本是不可能的,最终“皇族内阁”骗局曝光,清朝已经失去了任何变革的机会。此为第三节点(1900-1908)。


既然立宪之路已被堵死,清朝只有依靠武力续命了。可是,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清朝的兵权便已落入汉人和军阀(军事强人、军事实力派)之手。满洲的强硬派手中无兵,只好采取暗杀等恐怖主义手法去除掉政敌,同时更被革命党的恐怖主义刺杀或吓得要死。这种复杂的危机,即便是康熙复生也难以挽救(皇帝不称朕前面答题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何况此时在位者,只是一个三岁幼儿!

慈禧在临死前,不顾严峻的危机,竟然立一个小孩为帝,此举几乎等于主动放弃政权了,令袁世凯等拍手称快。

当辛亥革命的枪声忽然响起,近半国家分裂,而掌兵的实力派又阳奉阴违,谋求自己利益,还动不动拿亡国故事吓唬孤儿寡母,隆裕太后只是一无见识的女流,她乐得赶紧退位,帝国在她眼里简直就是个烫手山芋,丢得越早越好!大清的最后三年,朝里朝外,充满了混乱,清朝所做的,似乎只是等待亡国那一天的到来了。此为第四节点(1908-1911)。


到1912年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字宣告退位时,“普天之下”,除了少数几位遗老和愚忠之臣,还有几人拥戴大清?在人们看来,大清只欠一亡,其亡,适得其时,不值得怜惜。

清朝统治的薄弱在太平天国以来暴露无遗,并随着外患的日益加剧其统治基础不断削弱,故大清之亡,如山之崩,它的基础早空了,退位只是从山巅最后滚落的一块巨石而已。所以,清之亡,似为突然,其实一年都不突然。


皇帝不称朕


任何一个封建朝代灭亡,大致都会归于内忧外患这两个原因。

清朝内部

1.以顽固派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已经腐朽没落,没有实力去挽救,以变法图强的新兴改革派,因为认识不到改革的根本性,最终失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


2.连年的战乱以及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导致疆域下的各族,人心不稳。比如:左宗棠为什么去收腹伊利,根本原因还是底下的人对统治者已经失去信任,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不然,它们也不会去反叛。

3.清王朝灭亡,很大程度是没有顺应时代的大势。它就像快要散架的拖拉机,你能指望它开多快。这是不可能的,除非釜底抽薪。

外部:

1.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都没有踏上这座前进的列车,落后是必然的。


2.列强的侵略


最后,清王朝在溥仪的退位后,宣布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