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的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還處於原始宗教的階段,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普遍存在於社會當中。本民族的祭司“畢摩”、巫師“蘇尼”在彝族地區有一定的影響,這種情況在川、滇毗鄰處的大、小涼山較為突出。在滇、黔、桂彝區,除保留著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外,部分地區還流行著道教、佛教。近代以來,基督教與天主教也傳入少數彝族地區。

彝族人的信仰

彝族對自然的崇拜來源於萬物有靈的觀念。由於過去彝族地區生產力低下,人們對大自然缺乏駕馭能力,因而對萬事萬物皆視為有靈之物,與人一樣具有生命與意志。這種自然崇拜是和人類靈魂崇拜同時發展起來的。彝族認為,人出生時靈魂附於肉體,死後靈魂離開肉體而存在。由這一靈魂觀念推想到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靈魂,並把它們的活動或自然現象都視為靈魂支配的結果,從而形成了對大自然的崇拜。它以民間信仰的形式普遍存在於彝族社會中。主要有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山崇拜等。

彝族人的信仰

根據彝文典籍記載,在原始時代彝族曾有過圖騰崇拜,相信人類與動物、植物有著血緣關係。史詩《勒俄特衣》中的“雪子十二支”、《雪族(子史篇)》就有這方面的記載。目前彝族社會還存在大量的圖騰崇拜遺蹟,主要有竹崇拜、葫蘆崇拜、松樹崇拜、粟樹崇拜、動物崇拜等。如雲南澄江縣松子園一帶的彝族將“金竹”視為祖神。雲南哀牢山區彝族一直流傳有供奉“祖靈葫蘆”的習俗。雲南、貴州、四川彝族地區許多村寨都有自己的“神樹”、“神林”。雲南哀牢山自稱為“羅羅”的一支彝族就把虎作為自己的祖先,“羅羅”即其語言中“虎虎”的意思。每家都供奉一幅祖先畫像,稱為“涅羅摩”,意為“母虎祖先”。

彝族人的信仰

彝族認為祖先去世後靈魂照樣存在,可給活人以禍福,所以要加以崇拜,祈求其給子孫降福。彝族認為人死後有三個靈魂,其中一靈魂守火葬場和墳墓,一靈魂歸祖界與先祖靈魂相聚,一靈魂居家中供奉祖先的靈牌處。但無論哪一個靈魂,其是否安適都關係到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因此需要祈求祖先的佑護。安靈與送靈儀式是彝族盛行的兩個重要祭祖活動。安靈儀式在喪葬數日或數月後擇吉日舉行由畢摩主持。儀式包括選靈竹,招靈附竹,製作靈牌,獻藥除病,祭靈供奉幾個程序,安靈儀式結束後,靈牌供奉在家中。送靈是將家中供奉的祖先靈牌集中送到野外同宗的祖靈箐洞。送靈儀式最隆重。送靈時間確定後,要通知親友,親友聞訊後,需帶牛、羊、豬、酒等禮品盛裝參加。送靈中最重要的活動是在畢摩主持下舉行的一系列宗教儀式,每場儀式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彝族人的信仰

畢摩是彝族傳統宗教中的祭司。在彝語中“畢”為舉行宗教活動時祝讚誦經之意,“摩”意為長老或老師。畢摩產生的年代久遠,據彝族傳說,最早出現的畢摩家族是“施子史德”家,後來又有“兩林”、“射舌”等家族相繼成為畢摩。傳說中著名的畢摩有阿都爾普、畢阿詩拉則兩人,他們因法力高深而聲名遠揚。相傳畢摩原由彝族最高統治等級的茲莫擔任,後由諾合等級擔任,然後又傳給被統治階級的曲諾等級擔任。至新中國成立前,茲莫等級中的畢摩已屬鳳毛麟角。諾合等級中也只有幾個家族從事此業。大量的畢摩都由曲諾擔任,著名的曲諾畢摩家族有“吉克”、“沙馬”、“曲比”、“阿育”等,這些家族都是傳承久遠的世襲畢摩家族。

畢摩的宗教活動主要有:瑪都迪(做靈牌)、撮畢(送靈牌)、孜摩畢(念平安經)、卓尼碩(念淨宅經)、消布(念消咒經)、撮那固(念治病經)、裡次日(唸咒鬼經)、撮日(唸咒仇敵經)等等。此外,還主持結盟儀式和在糾紛中主持神判儀式。

彝族人的信仰

蘇尼是彝族社會中的巫師,“蘇”在彝語中意為“人”,“尼”意為作法術時的情景。蘇尼一般由曲諾或阿加等級中的成員擔任。蘇尼並非世襲,男女均可擔任,法器主要為羊皮鼓和木槌。蘇尼不懂經文,也不誦經和主持重大祭祀活動,其主要社會職能是施行巫術,驅鬼治病。蘇尼在彝族社會中的地位不及畢摩,從事宗教活動的收入也較畢摩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