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亭

故鄉的亭

我的故鄉婺源,在古徽州一府六縣(歙、黟、績、婺、休、祁)之域。這一帶多古亭,各式各樣的路亭、茶亭、橋亭、水口亭遍佈山道野陌,千姿百態,蒼古斑駁,靜靜的鋪展在山野之間。

故鄉的亭

婺源同休寧交界的浙嶺頭,有座建於五代的“同春亭”,一位方姓老嫗曾在此常年燒水供茶,讓過往商賈、肩客、旅人、士子解渴消乏,駐足歇憩。後人感其樂善好施的美德,千百年來,由此傳統,遍佈徽州村道山川的茶亭義施茶水,許多都打著“方婆遺風”的旗幌流傳至今。明代文人許仕叔有詩讚曰:“乃知一飲一滴水,恩至久遠不可磨。”

故鄉的亭

故鄉的亭,多建在半山中,溪水邊,野陌間。除了供人飲水歇腳、避風躲雨的茶亭和路亭,還有種供人依欄遠眺、聘目抒懷的觀景亭。亭上壁,亭下淵,四面蒼翠,一溪碧流。沿著蜿蜒的青石板路來到亭中,心情不知不覺便會

融入唐詩宋詞的意境裡去了。山崖嶺上,水口橋邊,有亭翼然。這種亭,它有柱無牆,有楹無門,有簷無窗,無遮無礙,簷下楹間展眼望去,就是一幅幅不同的水墨山水畫。同一景物,因亭的方位不同,時辰不同,季節不同,氣象萬千:有“半竿斜陽,一抹晚煙”;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有“牛畔茶苗新雨後,村村斜日起炊煙”……多少年就這樣默默地送走了遠古的夕陽,迎來了今朝的月色,看到彩霞滿川的絢爛金黃,聽到幽谷盈耳的汩汩泉聲,感受古樸厚重的徽風遺韻,這是任何畫面都無法兼容的天然,只有故鄉的亭,才是山水的知音。

故鄉的亭

據史料記載,漢代以前中國就有了亭, “豎子”皇帝劉邦就是亭長。那時的亭很實用,是鄉村議事的公共場所,十里五里修築的長亭短亭,是政府的驛站旅店,自然是有牆有窗的簡易屋。後來,它的實用功能漸漸消失,除去部分仍在提供渴飲歇腳的茶亭路亭外,文人們推倒它的牆,僅剩簷、椽,還有楹、欄,輕輕地移去山水間,於是,它成了文人墨客、販夫 商旅灑淚揮別的送客亭,成了徽州人一肩行囊走天下的寄思亭。

故鄉的亭

故鄉的亭,像是一個樵夫,隱身於山水之間,往往立於山嶺或峰腰,青石小徑盤山而上,緣盡於一亭。羈旅思歸的遊子,風塵僕僕孤身孑立,楹下曉風殘月,深秋落葉滿川,“山路寂,茶亭涼,一壺濁酒人千里”,此境此情,真是滿目淒楚,一臉滄桑。

故鄉的亭

多年行走異鄉,故鄉成為行囊中的牽掛,清晰但很遙遠。“身處他鄉即故鄉”,但畢竟無法取代烙進生命深處的記憶。

故鄉,還是一個讓人想起就容易感傷流淚的柔軟字眼。

故鄉的亭

作者/吳津生(上海)


吳津生,字樂安,號翥山樵客,別署秉燭齋。籍貫徽州婺源,定居上海。幼承庭訓,琴棋詩書畫印皆有涉獵。在滬有幸拜在印壇耆宿王福庵第三代傳人、西泠印社中人李文駿先生門下,方登堂入室,深銘教益。有《秉燭齋印影錄》(五卷)成冊出版。《歲月留痕》散文集在整理中,詩歌、雜文散見一些報刊文摘網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