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備受推崇的“戰略轟炸”真的值得嗎?

用戶67589468


戰略轟炸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作戰手段,但是對國家實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二戰中也只有美國和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轟炸行動。

戰略轟炸思想其實在飛機誕生後就出現了,認為發展轟炸機,直接打擊敵方的戰爭機器,摧毀其工業生產、經濟、交通等命脈,後來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開始得到了不少國家的重視。

但是戰略轟炸非常需要強大的實力,首先就是航空技術,美國早在30年代就已經發展出了B17這樣的重型轟炸機,後來還有B24、B29等多個型號,就是因為其航空工業實力強大。而像德國,雖然二戰中後期開始發展重型轟炸機,但是在發動機等方面一直不過關,最終僅僅製造了少量HE177這樣的不成熟重型轟炸機。

然後就是國家實力。重型轟炸機需要有巨大的數量才能達到作戰效果,而且還要有燃料,彈藥,人員等多方面的支撐。戰略轟炸的損失也是很大的,美國在對德戰略轟炸中就損失了大量飛機和人員,但美國完全能夠撐到對方倒下。而像蘇聯當時其實就發展了一些重型轟炸機,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能成為主角,因此我們才只能看到英美航空兵的戰略轟炸。


前沿陣地


當然值得

所謂戰略轟炸,是在戰爭中運用重型轟炸機對敵方的軍用工廠,能源基地,道路橋樑,碼頭港口進行有針對有目的的破壞,攻擊,使其無法正常運行,從生產上削弱敵方的戰爭能力。

以二戰為例,由於英美對德國的魯爾等重工業區進行持續轟炸,使得德國的許多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比如:由於原油生產的銳減,導致蘇德戰場上的大量坦克趴窩,德軍無法按照原有的作戰計劃完成既定目標。

這為在戰爭初期受到德軍重創的蘇軍獲得了寶貴喘息的機會,為日後蘇軍的反攻創造了條件。

而對日轟炸中,首先針對的是飛機引擎廠,汽車發動機廠變速器廠,等核心器件生產廠,

。通過這種方式美軍成功控制了日軍的坦克飛機的產量,以此削弱了日軍的機械化程度。

持續不斷的轟炸再加上最後的兩顆原子彈,成為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重要手段。避免了數以萬計的士兵的傷亡。

但不可否認,這種深入敵後的戰略轟炸,危險程度也隨之上升。據統計,在對德戰略轟炸中,美國損失飛機1.8萬架,亡4.3萬名飛行員;英國損失飛機2.2萬架,亡4.7萬名飛行員。德國損失飛機5.7萬架。考慮到飛機的製造成本和飛行員的選拔培訓上的支出,實施戰略轟炸的成本還是非常高昂的。

同時由於這種轟炸只是從空中進行,方式單一,守方可以通過一些措施減弱轟炸效果。

儘管如此,戰略轟炸還是大大加快了戰爭進程,使得盟軍用最小的代價換回戰爭最終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