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故事|汪村惨案,8名红军战士英勇就义

休宁县汪村是一块有着红色传奇故事的热土,这里曾经有过一段黑暗时光。1936年3月6日,国民党政府军为了镇压红军在皖南开辟根据地活动,在汪村杀害了8名红军战士,制造了休西惨案(汪村惨案)。

汪村在休宁县西部山区,与江西的婺源、浮梁以及黄山市的祁门相邻,山高林密,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初, 熊刚、刘毓标率领的皖南红军独立团就在这一带开辟游击根据地。5月底,鄣公山、高舍、石屋坑、里庄相继建立党支部,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四门、冯村、查山、里广山、琅溪一带。

此时,饱受国民党政府压迫的休西农民纷纷参加革命,休西一带先后建立起几十个农民团、青年团、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随着党组织的建立和群众组织的发展,休、婺、祁、浮地区形成了一块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同年秋,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也从赣东北转移到皖南,在里广山找到刘毓标等人,并领导这一地区的游击战争,同时在里广山建立中共休宁县委。在党的领导下,红军独立团和游击队四处出击,伏击保安队,惩办地方反动分子,使得反动派坐立不安。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革命火焰,采取了各种残酷手段。针对红军和游击队的行动,1935年4、5月间,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命令中校参谋杨自立率两个保安中队到休西清剿,国民党安徽省党部驻休肃反专员办事处派特警熊一飞驻溪口区署协助。

当时杨自立常驻汪村,强迫群众在汪村塘泥洲、尖刀山、寺坞口三个山头修建了三个碉堡,日夜监视红军游击队行动。并建立“清乡委员会”,清查户口编组保甲,凡有通红军嫌疑的群众,一律发灰色符号佩戴;没有嫌疑的群众,发白色符号佩戴,以示区别,以此限制群众购买商品,妄图断绝红军物资供应,限制红军行动。

另一方面,熊一飞率领的“肃反”人员(即便衣队)专做审讯和策反工作。凡参加红军和替红军工作的人员,一经抓获,熊便施以金钱利诱或毒刑拷打,软硬兼施,强迫自首,并收买其中意志薄弱者。

1936年初,横坑农民团负责人盛某某被便衣抓获。在严刑拷打之下,盛某某屈膝招供,不仅交出替红军保管的五支枪,还参加了便衣队,四处逮捕红军。盛某某的叛变,致使里广山、横坑、琅溪一带30余同志被捕,党组织受到重大损失。杨自立将其中10多人带到汪村,关押在上汪村天泰一座店屋的楼上(店主系婺源人,杨自立到后,店主回到婺源,保安队强占店屋),并布了三道岗哨,由熊一飞逐个审讯。

1936年3月4日晚上,被关押在天泰楼上的红军工作人员汪春荣与黄忠德(后叛变,参加“奋勇队”)趁保安队不备,在墙上打了个洞。黄忠德利用保安队捆绑的绳索,从洞中爬出攀绳滑下,落地时被保安队岗哨发觉。哨兵鸣枪报警后即开始清点人数,黄借夜幕掩护逃上山躲藏,得以逃脱,其余未能逃脱者被保安队更严密地监禁起来。

1936年3月6日,杨自立下令休西各地壮丁队全部赶到汪村,并通知保甲长强迫四乡农民赶到汪村开会。杨自立主持大会,并将1000余人集中在上汪村下桥河滩上。会上,8名被捕的红军工作人员被保安队押赴桥头河滩残忍杀害。

相关资料记载,当时英勇牺牲的8名烈士中,1名为红军联络员黄进爵,牺牲时46岁;1名为红军供给员胡官英,时年35岁;3名为红军交通员,分别是时年32岁的黄连金、32岁的胡炳亮和23岁的叶排超;还有3名为青年团同志,其中胡炳生牺牲时32岁,盛兴德牺牲时24岁,汪春荣年仅19岁。

惨案以后,敌人更加猖獗,每到一地,大肆烧杀抢掠,先后被杀害的革命战士和无辜群众有名可考的达20余人。休宁全境解放后,休宁县人民政府应广大群众要求,将杨自立解交休宁人民法院审判。1952年7月,这名双手沾满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鲜血的国民党反动派在休宁溪口被依法处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