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在萨尔浒失败真的只是战略问题吗?

了解明史的人都清楚,大明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耗尽了大明朝的气数,一颗耀眼的新星在白云黑水之间兴起。这个新起之秀在经过23年的奋斗,最终荣登大宝,统治中国将近300年之久。

明朝军队在萨尔浒失败真的只是战略问题吗?

萨尔浒之战

那么萨尔浒之战,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强大的明朝溃败给一个小小的满族部落政权呢?

努尔哈赤自万历十一年,即公元1583年开始发起第一场小的战争开始,不断的征服建州。在万历十九年,即公元1591年开始,逐步统一女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秣马厉兵,增强自己的实力,虽然大明朝百万天兵天将,我只在奴儿干都司做我自己该做的事情,并没有引起大明朝的警惕,因为此时大明朝开始步入党争的激烈状态中,无暇顾及。

明朝军队在萨尔浒失败真的只是战略问题吗?

万历皇帝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件事情曾经在那里发生过,那就是当您成吉思汗所做的事情,在漠北的蒙古草原上,不断的兼并部族,强大的自己的力量,作为宗主国大金朝,也没有顾及,任其自由发展,最后,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蒙古诸部,挥师南下灭夏、灭金、灭大宋。

努尔哈赤也是这样不断的通过战争来强大自己的力量,不管是军队的战斗力,机动力以及战场上的协调力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建立八旗制度,可以说是努尔哈赤对于军队的自我理解非常到位,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了然于心。到了大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经过了36年的历练,已经从一个小首领变成了金朝的大汗,从只有几个随从到拥有6万精兵的八旗总指挥,从只有小计谋到拥有大战略的军事家。这种转变是非常惊人的,但是大明朝这一边却因为党争,饥荒,皇帝的幽闭深宫使朝廷日益走向分裂,相互掣肘。

到了努尔哈赤的金兵攻陷抚顺,大臣们推举曾经多次击败女真和蒙古人的杨镐经略辽东,这是这时杨镐已经退休,重新起用,离部队多年,兵丁将领并不熟悉。万历四十七年,杨镐制定四路攻击赫图阿拉,这个战略其实是没有很大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兵将的差异,才使这次机会丧失,明军大败。

明朝军队在萨尔浒失败真的只是战略问题吗?

努尔哈赤

那么兵将的差异在哪呢?首先这次行动是举朝廷之力,进行调兵剿灭金匪,那么兵力的来源就比较广泛,有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的精骑约三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共约两万五千人;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发兵共约两万人;浙江发善战浙军步兵四千;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数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这样庞杂的一个队伍,各地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差,但是各个地方组团在一起,领导又是临时调配的,在指挥上有一定的困难。

明朝军队在萨尔浒失败真的只是战略问题吗?

杨镐影视剧照图

加上总兵与总经略之间又有私人间隙,明朝军队多是南方人,对于东北的寒冷难以抵抗,并且加之地形和水土的问题,战斗力就自然缩减。军队之间的相互信息不畅通,战略部署时间的推前等等原因,造成了总体的失调。努尔哈赤因为在这片土地生活战斗多年,地形地势天气等因素一直了然于心,对于一个陌生的闯入者,就如守株待兔,加之战斗力和协调性超强,自然而然的赢得战争,取得最后的战争胜利。

明朝军队在萨尔浒失败真的只是战略问题吗?

萨尔浒战役

明朝的失败并不是战略的失败,而是体制的失败,兵将的不协调,指挥的权威性低于皇权的命令,朝廷党争的蔓延,急功近利的心情,使其最终的失败。若是一个将领自己亲自操练的部队,加之有效的指挥,这个战局有可能就会改写。之后袁崇焕2万人马在宁远城守住了努尔哈赤的10万大军的攻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兵知将,将知兵,协同作战,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要领,掌握这个关键,失败的系数就会降低,明朝有可能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