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產業發展報告發布 新舊動能轉換面臨重大機遇

2018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重大机遇

6月22日,《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佈會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論壇。圖為論壇現場。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喻智曉)6月22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在京舉辦《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佈會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論壇。

2018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重大机遇

6月22日,《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佈會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論壇。圖為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研究員就報告內容做主題發言。

2018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重大机遇

6月22日,《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佈會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論壇。圖為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費洪平研究員演講。

2018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重大机遇

6月22日,《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佈會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論壇。圖為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雲研究員做會議總結。

2018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重大机遇

6月22日,《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佈會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論壇。圖為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原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帶一路”研究院名譽院長戴公興研究員演講。

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經濟處於傳統增長動能衰減和轉向高質量發展“雙碰頭”階段,迫切需要通過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面臨重大歷史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科技支撐,消費結構升級為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巨大市場空間,改革深化為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創新制度供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創造良好宏觀環境。

2018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重大机遇

6月22日,《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佈會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論壇。圖為中央政法委原秘書長、全國政協委員段元祥研究員演講。

報告認為,我國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仍然面臨諸多障礙,特別是一些體制機制頑疾仍然是制約新舊動能轉換的最大掣肘。主要表現:一是對傳統發展的路徑依賴,導致新舊動能轉換不暢;二是制度環境不夠優化,不能適應新舊動能轉換要求;三是政策碎片化甚至互相沖突,影響政策作用有效發揮;四是高端要素支撐不足,“缺人才、缺技術、缺資金”嚴重製約新舊動能轉換。

報告認為,培育產業新動能的核心是通過要素質量提升和優化組合,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經濟持續增長找到新的引擎和動力。產業新動能的形成主要來自科技創新、需求變化、制度變革等三個方面,是以新生產要素為支撐、以創新為引領、以新技術突破和應用為主導、以需求變化為導向、以制度變革為保障的產業發展新動力。與傳統動能相比,產業新動能在投入要素構成、生產經營模式、產業組織形態、利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衡量產業新動能形成的主要標誌是“四新”,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具有時空並存性、漸進性、艱鉅性等內在特質。

2018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重大机遇

6月22日,《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佈會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論壇。圖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研究員演講。

2018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重大机遇

6月22日,《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佈會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論壇。圖為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高進水副總編輯演講。

報告強調,經濟增長的過程亦是產業新舊動能不斷轉換的過程,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既是一場生產力革命,也是一次生產關係變革,涉及觀念理念、體制機制、管理模式、要素投入等多方面重大調整,需要處理好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傳統要素提質和新要素培育、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創新成果數量和創新質量“四大關係”。同時,結合不同產業特點,明確三大推進路徑:一是無中生有,培育壯大新產業新動能;二是有中生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激活舊動能;三是精益求精,做優質量做強品牌。

報告建議,針對制約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諸多障礙,要在加大改革力度、破除體制壁壘和政策障礙、優化政府服務、強化要素保障、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聚焦發力,推動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從“星星之火”變為“燎原之勢”。一是改革發力破除體制壁壘和政策障礙,二是創新驅動引領產業新舊動能順暢轉換,三是先破後立構建符合“四新”特點的監管新模式,四是“量”“質”並舉強化要素供給保障,五是擴容提質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