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Meta分析本来是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出现了这么多灌水文,以后医生再看Meta,还是多留个心眼吧。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前几期《奇葩说》有个辩题,讨论的是要不要通过喝忘情水来忘却悲伤。选手们从各角度相互开杠辩驳,提到了你的我的悲伤往事,大家最后也有关注到抑郁症这个点上。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谈及抑郁症这条难以甩脱的黑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尤其是广大在读的医学硕博们,谁没有经历过或轻度或重度的抑郁呢?

而氯胺酮(Ketamine)这个麻醉药物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临床上有使用它辅助治疗抑郁症,缓解抑郁症状,尤其是针对那些难治性的抑郁症患者。今天咱们来说一个该方面临床研究meta分析,因重复计入病例而被撤稿的事儿。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这是美英学者PARSAIK等人于2015年11月在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做的是有关氯胺酮治疗双相抑郁症有效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文章发出来,自然会被广大学者查阅下载参考,细心的瑞典读者Ekstrand等发现这篇meta分析似乎不太对,在其纳入的某些临床研究中存在既往重复病例,导致研究结论夸大了氯胺酮治疗双相抑郁症的有效性。杂志社得知此事,后续对文章启动了撤稿程序。

下图是原文摘要中的结果部分,作者经过对检索到的721篇文章的层层筛选,最终确定其中5篇氯胺酮治疗双相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合计125个病例)用于系统评价,看年龄平均44岁(中年焦虑),女性居多。并将3篇RCT(随机对照研究)的69个病例用作meta分析,最终得出氯胺酮治疗双相抑郁具有显著有效性的结论。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我们再来看看下图,杂志在撤稿声明上的描述: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看到问题了吗?瑞典学者Ekstrand等人结合这篇meta分析并详读三篇RCT原文后,注意到病例的重复计入,如此分析之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显然不可靠。

对此,被撤稿文章的作者PARSAIK表示他们并没有注意到第三篇RCT是否与既往RCT研究有重复病例,这是个无意的错误,PARSAIK等人也接受杂志社的撤稿处理。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截至目前,这篇15年底发表的文章已经被后续相关研究引用了13次(Clarivate Analytics Web of Knowledge数据)。早日撤稿,早日避免不可靠的研究结论继续滚雪球扩大。

指出问题的瑞典学者Ekstrand其实是同行,他们曾做过一个氯胺酮和电休克治疗严重抑郁症患者的RCT研究,接下来也在关注氯胺酮对双相抑郁患者的治疗效应,所以对这方面的进展研究特别关注。

前面说到的重复病例,其实在第三篇RCT的研究背景部分中已经有明确的标注,并引用了纳入的第一二篇RCT。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Ekstrand自己辛辛苦苦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当看到他人这种不严谨的简单meta分析时,忍不住会吐槽这其中存在的一些明显问题:该meta分析的作者并没有完整详读纳入的RCT文献,审稿专家审稿不到位。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也有学者认为,出现这类意外情况,责任全在作者,不应该同时归咎于审稿人,这完全是作者检查不足、研究态度不够严谨的问题。

Ekstrand还提到,越来越多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出现早已是一种趋势,毕竟这是一种获得学术荣誉的相对简单的办法,比通过临床试验做出科研贡献要简单得多。但对于这种只纳入三个RCT,总样本只有69人的meta分析,其实并没有多少价值。

学者John Ioannidis认为,日渐泛滥的meta分析中掺杂着很多没有必要的分析文章,而且充斥着未公开的利益冲突,甚至误导性的声明,尤其是关于药物方面的,这同样令人担忧。

学者DebG也注意到当下的分析鱼龙混杂,不少分析做得很水,纯粹是为了发表一篇论文而做,却较少对研究中更多的变量、基线、治疗时间长度等进行更多的比较分析。

在座的小伙伴,你有遇到过类似文章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重复计入病例的SCI文章被撤稿,Meta分析还是最高循证依据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