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因何而得名?生活在这里要知道!

我们总说“人如其名”,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城如其名”,其实,湘潭本不叫湘潭,“她”有过许多别号美称:“小南京”、“金湘潭”、“天下第一壮县”、“莲城”、“莲乡”、“槟榔城”……,她的本名“湘潭”到底有着怎样的由来呢?最后是谁又为何将它命名为湘潭,这里面大有学问。

湘潭因何而得名?生活在这里要知道!

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湘潭县还未出世。只知有临湘县隶属长沙郡。汉朝时期设湘南县、临湘县,湘潭县分属这两县,涟水以北属临湘,以南属湘南。三国时期隶属衡阳郡,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湘江以东的阴山县分出西部另立一县叫湘潭县,县治设在今株洲县石湾,地辖今衡东县境,属湘东郡。

湘潭因何而得名?生活在这里要知道!

唐时湘潭县疆域图

何以叫湘潭?

据史料记载,“湘潭”二字首见于公元前53-38年间的扬雄所著《方言》,《方言》曾提到“湘潭之源,荆之南鄙”。首见史籍则为《北史-萧退传》梁武帝萧衍于天监(502-519年)年间封萧退为湘潭侯,其侯国称湘潭,其封地在今攸水、茶水一带,属湘东郡,并不是今天的湘潭县。这是湘潭之名始见于史书。

地方史专家周磊先生介绍,历朝历代,湘潭县辖地几经变迁,直至唐天宝八年(749年)将梁湘潭县的南部划出,而将其凤凰山以北加上衡山县北部直至岳麓山定名为湘潭县,这也是解放前湘潭县的格局。

湘潭因何而得名?生活在这里要知道!

而关于湘潭的命名,明嘉靖刊《湘潭县志》记载:“境濒湘水,境内有昭潭……因以为潭名”,即认为湘潭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实际为湘江中较深的一段,但因为与周昭王的传说相关联而颇为有名,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这个说法虽然流传甚久,但它是以唐天宝年间的湘潭县境提出来的,与南梁时“湘潭”的命名显然不符。此外,若“以潭名”,那么“湘”字又该作何解释呢?所以,湘潭得名于昭潭的说法恐怕还值得考究。

据周磊先生考证,清光绪刊《湘潭县志》中,有“梁立湘潭国,与汉湘南,吴湘西,北望迥绝。潭之言浔,延迤深远之称,不必临湘川而氏县也”,以及“阴山以洣水为界,北攸南阴山,时更于阴山之西而立县,反又能近湘,故曰湘潭。潭,覃也,延也,非以澄渊名潭也”,这两处说法显然与湘潭的得名有关,它否决了湘潭以潭命名的说法,并提出“近湘”、“不必临湘川”与“潭”是“延”、“延迤深远”的说法。

湘潭因何而得名?生活在这里要知道!

如此一来,“湘潭”的“湘”又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认为,“湘”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可以解释为湘水;第二,也可以解释成当时的政治中心临湘。那么,那到底哪种解释更恰当呢?

在这个问题上,周磊先生认为,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据他考证,在历史上,临湘在秦时称为湘县,到公元前202年改湘县为临湘县,直至隋炀帝时,临湘县才改为长沙县而沿用至今,从秦设立湘县到隋炀帝改临湘县为长沙县的期间,临湘一直都是王国的都城或州郡的治所所在,即政治中心,这就为以临湘为出发点而命名地名创造了条件,如秦汉有湘南县,其地非湘水之南而是湘县之南,这早有定论,其县治在今湘潭县古城乡古城村。此外,吴立湘西县,南朝宋立湘阴县,都是以临湘为出发点命名的。而清光绪刊《湘潭县志》中提到,潭,延也,延迤深远之称,据梁立湘潭既跨湘水,那么就不是湘水的延远,从这一点也可以得知湘潭的“湘”并不是湘水,而是临湘。

湘潭因何而得名?生活在这里要知道!

梁时的“湘潭”与今天的“湘潭”在地里范畴上已经有所变迁,但追溯湘潭的命名,却不得不回到它的原点。“湘潭”二字与周昭王的传说无关,它的命名起于其地理位置,它是以临湘为出发点而命名的一个地名,“湘潭”即为临湘之延也,即临湘的边远。

文章整理自:湘潭档案资讯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